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查看: 1054|回复: 18

大学将座集萃(视频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9 12: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剑波:《科技与上海世博》(视频)

(2004-05-16)

  演讲者:张剑波

  演讲时间:2003年3月5日

  演讲视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9 4:43:2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雷恩:化学 连接生物科学和纳米科学(视频)

(2004-05-16)

  演讲者:雷恩

  演讲时间:2003年3月24日

  演讲视频

  演讲者简介:

  法国著名科学家、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让·玛利·雷恩(Jean-Marie Lehn)教授1939年9月30日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1957年起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化学,1963年获该校理博士学位,随后雷恩博士赴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同时担任斯特拉斯堡大学助理教授。1970年被聘为斯特拉斯堡的路易-巴斯特大学化学教授,1979年至今在巴黎法国学院担任教授。同时雷恩博士还分别担任哈佛大学、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剑桥大学、巴塞罗那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的客座教授。

  雷恩教授最初在物理化学及有机化学方面都颇有建树,后转向研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是最早的创建分子化学家之一。1987年雷恩博士因在超分子组装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与另两位美国科学家Donald John Cram和Charles John Pedersen同获诺贝尔化学奖。雷恩教授曾获法国教育骑士勋章、法国国家功勋勋章和法国最高荣誉骑士勋章,同时也是美国、荷兰等国科学院或艺术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田长鳞:《核磁共振法研究生物膜上甲离通道结构功能》(视频)

(2004-05-16)

  《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生物膜上甲离通道的结构与功能》

  演讲者:田长鳞

  演讲时间:2001年10月30日

  演讲视频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国光:加入WTO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途问题(视频)

(2004-05-16)

  演讲者:李国光

  演讲时间:2002年12月9日

  演讲视频

  演讲者简介: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

  1995年12月被全国人大八届常委会十七次会议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1997年9月当选为中纪委委员。

  1997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葛修润:长江三峡白鹤梁题刻(视频)

(2004-05-16)

  演讲视频

  葛修润院士简介

  葛修润教授,岩石力学专家。1934年7月出生,上海市人。1952年10月考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1959年7月毕业于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1年—1983年荣获国际著名的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L.Müller教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土岩力学研究所合作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修润教授长期从事岩石力学与重大岩土工程科研工作,是我国岩质边坡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葛修润教授也是最早将有限元法引入我国岩体工程的学者之一。1985年以来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共十七项。2001年6月葛修润院士在担任三峡库区第一号文物保护工程、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保护方案专家评审组组长时,本着对古文物的爱护和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提出了“无压力容器”保护方案,并为保护白鹤梁题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Broechoven:《神经退化性疾病基因研究-对药物开发影响》(视频)

(2004-05-16)

  《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基因研究——对药物开发的影响》

  演讲者:Christine Van Broechoven

  演讲时间:2002年4月13日

  演讲视频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Sherman Weissman:《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多种研究手段》(视频)

(2004-05-16)

  《多维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多种研究手段》

  演讲者:Sherman Weissman

  演讲时间:2002年4月13日

  演讲视频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红孺:《软凝聚态物理学概论》(视频)

(2004-05-15)

  《软凝聚态物理学概论》

  演讲者:马红孺

  演讲时间:2001年10月24日

  演讲视频

  演讲者简介:

  马红孺,男,1960年4月23日出生于中国宁夏。1988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89年7月——1991年7月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11月——1996年12月为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1988年2月起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任教并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在超晶格理论、一维准周期链理论、高Tc超导体磁通线理论、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系数的从头计算、电流变液体理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7项,发表论文50余篇。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理论物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物理学会会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宁夏大学兼职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雷恩:《从物质到生命:化学?!》(视频)

(2004-05-15)

  演讲者:雷恩

  演讲时间:2001年10月31日

  演讲视频

  演讲者简介:

  法国著名科学家、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让·玛利·雷恩(Jean-Marie Lehn)教授1939年9月30日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1957年起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化学,1963年获该校理博士学位,随后雷恩博士赴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同时担任斯特拉斯堡大学助理教授。1970年被聘为斯特拉斯堡的路易-巴斯特大学化学教授,1979年至今在巴黎法国学院担任教授。同时雷恩博士还分别担任哈佛大学、苏黎世联邦技术学院、剑桥大学、巴塞罗那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的客座教授。

  雷恩教授最初在物理化学及有机化学方面都颇有建树,后转向研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是最早的创建分子化学家之一。1987年雷恩博士因在超分子组装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与另两位美国科学家Donald John Cram和Charles John Pedersen同获诺贝尔化学奖。雷恩教授曾获法国教育骑士勋章、法国国家功勋勋章和法国最高荣誉骑士勋章,同时也是美国、荷兰等国科学院或艺术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葛守仁:《集成电路CAD的新进展》(视频)

(2004-05-15)

  演讲者:葛守仁

  演讲时间:2001年10月20日

  演讲视频

  演讲者简介:

  葛守仁(Ernest S. Kuh)教授目前任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电机与信息系教授(William S. Floyd Professor Emeritus in Engineering)。葛守仁教授在1945年到1947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50年取得MIT理科硕士学位,并在1952年获得史丹佛大学博士学位。接着他在1952年到1956年间加入贝尔实验室。1956年后,葛教授任职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电机与信息系教授,并在1968年到1972年间担任系主任,1973年到1980年间担任工学院院长。葛守仁教授于1997年获颁香港科技大学荣誉电机博士、1999年获颁国立交通大学荣誉电机博士。

  葛守仁教授目前是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以及AAAS的Fellow、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中国科学院院士(a foreign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以及中央研究院院士(a member of the Academia Sinica)。葛教授同时是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荣誉教授。在他的学术生涯中,葛教授获得过无数的荣誉及奖项。

  葛守仁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VLSI电子电路理论与设计自动化、电路布局理论与算法。他出版过四本专书,发表超过180篇关于VLSI电子电路、网络、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论文,对于电路分割、布局、绕线分面的理论与算法有相当大的贡献。同时也发展出许多对工业界以及学术研究有极大帮助的软件工具。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雄里:《认识自然和自身--脑科学研究启示》(视频)

(2004-05-16)

  演讲者:杨雄里(Xiongli Yang 1941.10.21-)

  演讲时间:2001年11月17日

  演讲视频

  演讲者简介:

  1941年10月14日生,祖籍镇海小港。1958-60年在上海医学院实习,1963年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1980-82年在日本国立生理学研究所进修,获学术博士学位。1985-87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贝勒医学院从事合作研究。历任研究员、所长等职。1988年,杨雄里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雄里现任《生理学报》、《中国神经科学》主编,"Progress in Neurobiology"(Impact Factor=5.69),"Japanese Journal of Physiolopy"(IF=1.3)编委;中国生物学会理事长,亚太地区生物学联合会理事,攀登项目"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基础"首席科学家,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兼任美国贝勒医学院、北大、复旦、中国科大、交大、浙大等20所院校的顾问教授或兼职客座教授,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杨雄里长期从事视觉神经机制的研究,涉及色觉的心理物理、视网膜电图、视网膜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他应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染色技术,并与药理、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不同侧面对视网膜中的信息传递的调控在几个层次上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专著5本,译著多部。

  杨雄里在水平细胞所接受的光感受信号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有新的发现,修正了传统的观点。此项研究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与合作者首先报道视杆-视锥间电耦合因背景光而增强,在国际上被列为八十年代视网膜研究中的突出成果。他率先发现了视觉信号在暗中受压抑的新现象,并对网间细胞及几种神经调质参与的机制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此项研究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近年来,杨雄里与同事和同学们应用多种现代技术,进一步对视网膜中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上神经传递物质的受体的亚型及其活动的调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国际学术界评论杨的研究成果是"对视网膜功能的认识作出了具有根本意义的贡献"(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对其基金会申请的评审意见)。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Klaus Lindpaintner:《新药开发和基因诊断机遇和挑战》(视频)

(2004-05-15)

  演讲者:Klaus Lindpaintner

  演讲时间:2002年4月13日

  演讲视频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立石信雄:《关于日本企业的优势的本质》(视频)

(2004-05-16)

  《关于日本企业的优势的本质》

  演讲者:立石信雄

  演讲时间:2001年10月10日

  演讲视频

  演讲者简介:

  立石信雄,日本欧姆龙公司总裁、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亚太地区委员会共同委员长、日本财团法人经济广报中心副会长、上海交大顾问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竺:《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视频)

(2004-05-15)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从测序到功能基因组学》

  演讲者:陈竺

  演讲时间:2002年4月13日

  演讲视频

  演讲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分子生物学家。江苏镇江人。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授、研究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血液学工作,在白血病癌基因研究和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参与和指导了药物筛选、细胞机理、临床前试验和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组织和协调;克隆了APL细胞中染色体易位所形成的融合基因,建成了相应的转基因小鼠白血病模型,证明了融合基因蛋白产物在白血病发病原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和三氧化二砷诱导凋亡、分化治疗APL的本质是针对疾病相关基因及其蛋白产物靶向治疗的新观点。

  1994年以来,参与了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筹划、协调和管理,参与组建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建立了基因组研究工作体系,识别了一批受维甲酸调控的基因及其组成的信号传递网络,首次描绘了造血干/祖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并克隆了300多个在造血细胞表达的新基因的全长cDNA。这些工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Nature》、《Science》等刊物曾多次报道。迄今为止已在《PNAS USA (美国科学院院刊)》、《Blood(血液)》、《Oncogene(癌基因)》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引证率超过2000次。曾获长江学者奖、法国卢瓦兹癌症研究大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多个奖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2: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环境高山”——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负荷的上升和下降[视频]

陆钟武 (2004-05-17)

[讲座视频]

主题:穿越“环境高山”——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负荷的上升和下降 主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原校长 陆钟武 时间:2003年9月21日16时 地点:东北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主办:东北大学

内容摘要:

陆钟武院士在报告中阐述了他的“环境高山”理论,用形象的比喻把环境负荷看成是一座高山,发展经济就是一次翻山活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翻过了这座“环境高山”,经济大幅度发展了,但是也曾付出过沉重的环境代价。所以发展中国家最好不要再走发达国家从山顶上翻过去的老路,而需另走一条新路,那就是在半山腰上开凿一条隧道,从隧道中穿过去。这样,翻山变成了穿山,付出的代价(环境负荷)较低,而前进的水平距离(经济增长)却相等。

陆钟武简介: 男,汉族,1929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专业研究生班。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至1991年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86年任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导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热能工程博士点。率先参照势流理论研究了竖炉气体力学,用高炉炉身静压成功地判断了炉内的主要变迁。查明了一批普通平炉改为内倾式后指标下降的原因,结束了各地的争论,使各厂明确了措施。建立了火焰炉热工基本方程式;"压下炉头式加热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载能体概念,创立了钢铁工业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编写或参编10多种专著和教材,撰写了100多篇论文。 任院长期间,贯彻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并获准试办研究生院。主持制定了学院2000年的发展纲要,提出办学"六大要素"的概念。确立既为冶金工业服务,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借鉴国内外院校办学经验。提出创办科技开发区和建设"大学科学园"的建议,被沈阳市政府采纳实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5-1 04:41 , Processed in 0.068196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