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围绕信息素养的讨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涵诸多方面:(1)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2)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生学习的水平;(3)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4)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信息组织及处理并作出决策。综上所述,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换句话说,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为信息素养的教育。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改革基础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各国政府培养信息人才的共同举措。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更新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得以实现的。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一)硬件设施
信息处理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具有一定程度智能化、高效率的电子手段与设备。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我校以局域网形式开放学校的网络教室,让学生共享服务器上的多媒体信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双向交流,进行交互式教学;并以广域网形式进行远程教学,通过学校校园网DDN专线联入INTERNET,学生可以直接拥有网络资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自由浏览、查询信息,还可以得到优秀教师的指导,同别的同学展开讨论。
(二)软件资源建设
我校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网上各学科资料库和教育信息资源库:
1.建立CAI软件库。库中的CAI软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或课堂教学的需要。
2.建立教学资料库,它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用参考资料(包括各种史料、教参、优秀教案和优秀课例的分析等),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建立电子图书馆。校园网上设有信息检索服务器,采用磁盘阵列方式储存与教育有关的视听多媒体材料及重要的图书资料。此外,还将一些电子化图书馆联入网络,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网上电子图书馆,实现一种全新的图书资料检索模式。这为学生信息化学习提供了科学、人文、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资源。
4. 构建网上虚拟学校。我校建立起学校及地区性的教育资源交流网络,借助远程教学资源充实学校的原有资源,将实现由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一些优秀教师和教学设计专家的人材及资料共享,逐渐实现网上教学,通过接收本校、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教育资源进行远程教学。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环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不再只是极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
三、课题的实施
1、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则是教学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进行知识构建、实践创造、解决教研问题的得心应手的教研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已经成为开展网上数字教研活动的理想平台。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可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课堂上,老师怎样收集、处理和应用教学信息,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检索、下载,如何丰富和发展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大前提下,教师的教学模式有:
⑴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⑵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⑶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⑷借助通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⑸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⑹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⑺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等等。
2、学生在网络教室参加网上论坛、使用电子邮箱、浏览下载教育教学资源已经成为网上数字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我校还借助信息技术及其他媒介,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提高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我校每个教学班都有学生自做的网页,还有不少学生制作了个人网页,并在参加各级比赛获得佳奖。
四、课题研究成员
本课题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均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及组织能力,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撰写发表了不少教育科研论文并有一些教学软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将为本课题的研究及实施提供足够的人员、资金和时间保证,全力支持课题组的研究工作。
课题负责人:汪属治,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电教学会常务理事,副校长。是福建省级重点课题“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探索”(已结题)的主要成员,有“走进整合的多彩课堂”、“应用信息技术 推进教育现代化”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CN刊物上发表。
主要参加者:
王声云:特级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泉州市中学地理教研会副理事长,副校长。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论文《加快教育信息化 推进素质教育》在 APEC"高效能学校"项目年度工作会议交流;《环境和环境保护》光盘参加省级交流 。
戴南阳:教研室主任制作的《晶体结构》多媒体教学课件获全国化学优质课二等奖。
傅跃进:教研室副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问题研究》论文发表于《泰安师专学报》。
林少安:教务处副主任《素质教育下数学美育的价值功能》论文发表于《福建中学教学》。
黄清地:教务处副主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德育过程》论文发表于《德育》杂志。
黄志超:政教处副主任《观赏鱼之王——锦鲤》论文发表于《厦门科技》。
陈建春:计算机教师
吴伟信:计算机教师《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建设》论文获全国“网络及工具平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讨会评选一等奖
林琼英:计算机教师
五、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拟定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5 月,提交项目的申报;
第二阶段: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继续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学生信息技能培训。
第三阶段:2003年1月以后,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得到普遍提高,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校园网络及INTERNET资源进行主动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