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楼主: 心诚则灵

美国教育概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網路與教育

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教育現已攫取美國生產毛額大餅的最大一塊,目前花在教育與訓練的
經費約在一兆美元以上。並且,此一數字仍在不斷急速增長,不過成長並
未發生在傳統學校上面,傳統學校的經費估計目前約佔 GNP 的百分之十
左右(其中,中小學約佔 6%,大學約佔 4%),成長部份事實上是發生在
成人教育方面。網路的傳輸能力是促成成長的一大動力,然而終身教育的
需求增加卻是源於社會的深遠變化。簡單地說,一些受過高等教育且在社
會上已有相當成就的人紛紛感覺到他們跟不上時代。在加州克雷蒙研究院
(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的高等管理課程班上,學生大多數是四十多歲
的中年男女,多半係由公司選派前來上課,這些學生重回學校是因為他們
需要有本身專長以外的新的視野。他們希望學習以全方位的角度來看待事
情。很多學生在這裏重新反芻本身經驗,並學習用更廣的角度來觀察,他
們需要這種新的視野來應付今日使其日益不知所措的科技與經濟上的變
遷。來到這裏的工程師們表示,他們每兩年需要在其專業領域重新充電,
每四年甚至必須接受基本學科的重受洗禮 (reimmersion)。

今日社會上數以百萬計的知識工作者莫不皆然。進修教育(Coutinning
Education)的市場已遠大於人們所已知者,。據估計其規模已達 GNP的百
分之六,此一數字仍在不斷提升,將遠大於現在數字。何以會有此一爆炸
性的需求呢?因為今日我們所處的經濟體系是以知識而非廠房與機器設備
為主要資源,並且知識工作者已成為工作職場的主力。回溯過去歷史,直
到二十世紀的相當時間,多數就業者所從事者仍多為體力勞動,但今天在
美國從事體力勞動者僅佔二成而已。其餘的半數,即全部工作人力的百分
之四十則為知識工作者。

工作人員必須不斷更新其技能,但知識與技能有所不同,技能之變遷
相當緩慢,蘇格拉底如果重生於今日並重操其石匠舊業,可以輕易認識現
在所用的每一項工具及其操作方法,同時,他所完成的作品也與二千四
百餘年前其謀生所做的並無二致。工業革命之前的印刷業者在很長一段時
間可以一直採用相同的作業方式,不需要追求新的技術。其他行業亦無不
如此,例如製衣業自匈牙利人在十一世紀發明鈕扣孔之後至今並無新的發
展。人類大部份歷史中,一個技工通常在其十八、九歲學徒生涯完成之年
即已學會所需要的技術,今日的知識工作者則不再能如此,醫生、病理實
驗室內的醫技人員、電腦技工、律師和人力資源經理很少能跟得上本身領
域的進展。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所專業機構都把進修教育置於最優先事
項。

跟得上知識進展與具備世界觀二項在終身僱用的時代關係不大,那
時,一個年輕人一旦進入大都會人壽保險、電話公司或通用汽車工作,往
往就會待到退休為止。這代表著公司將與這個人的餘生脫不了干係。事實
上,現在已很少有公司能在經歷二、三十年仍舊氣勢依然,公司的生命期
已被顯著壓縮。此不僅只發生在沒落產業身上,迪吉多電腦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 在1990年時還是電腦業的第二大公司,十年之後已經不
再獨立存在了;IBM在 八0年代初期不可一世,到了九0年代卻須裁掉
十萬多份工作。當大公司紛紛讓其製造部門獨立並採取外包作業
(Outsourcing)之際,工作移轉現象乃甚囂塵上。一個年輕人在公元二千年
時進入職場,十年之後少有可能待在同一公司。在現今的世界上人們必須
為本身未來前途自負其責,他們不能再指望往昔的逐級升遷了。

有關知識的一件好事是它就像年金計畫或401(K)一樣,是可以搬遷與
移轉的。它屬於你,不屬於你的老闆,同時它在今天也是可以買賣的。成
人進修教育的潛在市場至少掌握40% 的就業人力,因此傳統教育機構根
本不夠應付。並且,傳統教育也太昂貴,同時太受實體環境的限制。譬如
在南加州,交通常常阻塞,因此工作了一整天又有家累的人不太可能忍受
長時間的通勤進一家傳統學校,他們要的是觸手可及且彈性的學習方式。
已有很多大學把他們最好的教授陣容及課程放在網上,學生可從自己家中
很方便地接觸這些課程,教學課程也可予以數位化傳送到利用人造衛星連
線的學習中心讓人們在下班後以小組方式聚在一起學習。

然而,線上教學並非僅只是省時、省錢而已。它比課堂教學更具彈性,
學生在學習時如一時不懂可以反覆重放到弄懂為止,線上教育的互動性及
其結合口述與圖片的學習方式使其較之傳統的課堂教學更為優越,由網路
這種互動教學方式,吾人乃可做到一對一師生比例的實際效果,這也表示
教育的生產力現在終於有了可資以有效提升的方法了。由過去經驗來評
斷,對於受過良好教育人士進行新式的線上進修教育並不致於取代傳統教
育。新的學習管道通常只是提供更多選擇或用以補充而非取代原有管道。
舉例來說,電視的產生並未使收音機、雜誌或書籍從此絕跡。電視作為新
的媒體雖然勁爆成長,其他媒體卻也仍然繼續繁榮、繼續成長。線上進修
教育創造出一個嶄新、獨特的教育領域,也代表著教育的未來,此中實涵
蘊著數以千億計的商機。

參考文獻

Drucker, Peter(2000, May 15). Putting more now into knowledge. Forbes,
84-88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國中教育:教師們的看法
施吟口詹/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教育部網站設有「教師討論」(Teacher Discuss)的園地,邀
請教師們就大家關心的教育問題發表意見,交流經驗,他們的智慧亦
可做為教育主管機關施政之參考。截至目前,該園地已探討「班級規
模」(class size)等十一項問題,以下擬介紹美國教師們對國中階段教
育所提出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感謝你們將一九九八年的重點放在美國孩子們的國中教育
上。」密西根州Nancy Flanagan的這段話呼應了來自全美各地教師在
聽過瑞利教育部長發表第五屆美國教育演說後的反應,該項演說強調
國中教育的重要,也引發教師們熱烈的討論,其重點如下:多數教師
認為國中所服務的學生是一個特別的群體,故理當在整個的教育系統
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們很高興各界越來越重視國中教育。

明尼蘇達州Lauren Hildebrand表示:「重視國中教育是中等學校
向來所需要的,希望國中教育能和小學教育、高中教育一樣,被視為
教育系統的一部分,面臨一些挑戰,並且具有和「國中的孩子」一樣
的症狀--仍在努力尋找自己的立足點和表現自己的優點。」

為何中等學校需要特別的重視呢?根據教師們的經驗,對許多學
生來說,十一、二歲到十三、四歲這個過程是很危險的,在這個重要
的發展階段產生一群有許多需要的學生,對這些特殊的需要和特徵,
教師們有以下的討論:

Vermont 的Carol Smith認為國中生需要:
‧ 與其身邊重要的成人有較長相處溝通的時間,
‧ 與人相處學習社交、學著將自己定位、試著扮演許多不同的角
色、認識自己及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
‧ 去體驗各種學習、發掘問題並與自己的生活和知識連結,
‧ 做決定並學著明白這些決定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學生對所
有與其自身有關的事務,譬如學習內容、進度、家庭作業、評
量等,都應該能參與。經過謹慎的規畫,可以徵詢孩子們對學
校的經營方向、如何有效學習等的意見,孩子們能提出些既有
意義又有用的策略。
Carol又表示:「中學生對許多事非常關心,應該要善加利用這些動力,
他們必須真的做些什麼,做些他們關心的而且在真實生活中會產生些
影響的事,他們的確有能力改變事情。」

Nancy Flanagan 亦同意國中生是起而行的人,她認為應該特別注
意這年紀的年輕女孩子,發掘她們的潛力:「在這個到處充斥垃圾文
化的社會裡,對國中年紀的女孩來說,是困惑和痛苦的階段,她們對
來自媒體和同儕的各種訊息感到困擾,她們需要明確的指引和好的模
範,以及一個不競爭但具鼓勵氣氛的環境。」

    Lauren Hildebrand指出許多中學生特有的問題:「他們已能擁有
一些不錯的想法,也想做些什麼,但是仍太年輕不能真的工作或有固
定的收入,他們還不能自己選課、選擇同學或選擇自己在這個世界上
的定位,他們還不能開車,但是卻已經開始抽煙、用毒品、喝酒、及
活躍於性活動。」
   
學校對國中孩子的這些特殊需要應該如何看待呢?教師們建議應
將這些需要當做基礎,用較周全的新方法來組織和經營學校,這些方
法必須強調重視、穩定和高的期許。亞利桑納州Glendale 市的Ellen
Snook表示:「有許多方式都能促進我們的國中教育,在Challenger國
中我們將老師和學生分成團隊,採用"校中校"的模式,這種模式讓人
覺得這是個安全的學習環境,也讓老師和學生建立一個學習者的國
度,八個團隊中有兩個形成迴路(由一群七年級生開始,陪他們一直
到唸完八年級),對這群同質性高的學生,我們運用擴大主題單元   
(extended thematic unit) 及融合的教學。」New Hampshire 的Lynne Ellis
也認為「團隊」(teaming)是許多國中生所需要的:「像我們這麼大的
學校,有一千一百多位學生,對這些將要變成青少年的孩子來說,有
一個小一點的範圍來切入是很重要的。在美國這個社會,許多孩子很
明顯的沒有一個成人願意花費時間來幫他們衡量一些抉擇。團隊的方
式讓這些孩子有個本壘,在那裏有一群成人關心他們、注意著他們的
發展。做為一個八年級科學課程的老師,我的觀察是我們需要一個關
懷的環境,同時要有高的期許,堅持卓越的原則!對許多學生來說,
我們這些老師是唯一介於他們和貧窮環境間的屏障,由於他們在家中
或附近的環境接觸許多可怕的事務,所以老師們很容易就原諒他們沒
有達到高的學業標準,其實,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支持和引導,堅持他
們要品學兼優,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日後有成,我們要相信這些學生,
他們是具有潛能的。」

強調中學運用新的、組織過的教學方式,就足以應付給予學生最
好的教育所會面臨的挑戰了嗎? Vermont的Carol Smith指出單憑採
用新的模式並不能保證符合了國中生的需要:「一九八○年Vermont
有許多國中採用一些中等教育中有組織的方法,譬如團隊(teaming)、   
單位課表(block schedules)、輔導活動(advisory programs)、和科際整合
課程(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這些改變雖然都很重要,但都無實
質的幫助,比較需要的應該是多花些功夫去了解這個年紀的孩子他們
的學習和成長。老師們需要吸收關於學習理論、腦的研究、課程和評
量方法的研究方面的新知,老師們需要協助來幫他們把重心從學科上
轉移到學生身上。」

明尼蘇達州的Lauren Hildebrand表示:「我斗膽猜測今天的國中
(middle school)仍與過去初中junior high的觀念相去不遠,學生仍然是
在教室間依著時鐘一節課一節課的轉來轉去,我們有團隊沒錯,但實
際上,這些團隊的時間表並未因配合特別的學習方式、革新的課程、
將藝術融入每天的生活以及真實生活的學習,而有較多的改變。 」

路易斯安那州的Billie Hicklin也提出另外兩個問題:「國中教育
面臨的一大困難是父母參與的明顯減少,許多父母在孩子低年級時很
積極的參與,一到孩子進了中學,就完全看不見人了。另一個常感覺
到的需要是,在上課期間老師也需要時間做計畫及和別的老師合作。
我們常努力想做整合性的教學計畫,但經常沒有時間,老師們需要時
間和學生在一起,也需要一樣多的時間遠離學生做計畫和評量工作。
老師們若無足夠的時間準備教材及彼此合作,便很難期許教育會有進
步。」

每天面臨以上挑戰的國中老師自成一個特別的族群,他們對學生
和工作有強烈的使命感。Vermont的Carol Smith寫道:「國中教育應
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受到重視,因為這段年齡的孩子有其特殊的需要
和特別的機會,我們應該給予尊重並且好好栽培,不早不晚,正是國
中階段。」New Hampshire的Lynne Ellis說:「當我被問到教幾年級,
們而我回答八年級時,人們的反應常是"你真可憐",其實不然,我常
為自己的使命感到震憾,我覺得適得其所,我喜歡那些孩子身上的精
力和熱誠,雖然有些時候我必須將他們無窮的精力導向適合的軌道,
而這不就是教育的目的嗎?」 Nancy Falangan為許多老師的感想做了
總結:「我想呼應我的同事們,我喜歡教國中孩子,我甚至覺得自己
是個七年級生,而且這是全世界最棒的感覺。」


參考文獻
Jolly, A. (1999, April)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oeri3.ed.gov:8000/Teachers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教育改革概況表(1994-2000)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年度
重大事項
簡要說明

1994
====

1.通過歷史性的目標兩千年教育
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
1.確立國家教育目標(八項)、建
立州地方夥伴關係、發展挑戰
性學業標準、發展評量工具、
加強學校績效責任等

2.修訂中小學教育法(改稱改革
美國學校法,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
2.幫助社經地位不利兒童達到高
的學業成就、確保校園安全、
促進學校科技、提供教育人員
進修機會、支持革新與彈性的
教育措施如發展委辦學校
(Charter School)

3.頒佈學校通向就業機會法
(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
3.倡導結合學科、職業試探與訓
練的教育方式,包括學校為基
礎的學習、工作為基礎的學習、
學校通向就業的連結活動

4.成立家庭參與教育夥伴關係組
織(Partnership for Family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pfie.ed.gov),團體會員超過五

4.係全國性促進父母參與的非營
利性組織,成就包括吸收會員、
舉辦會議、出版刊物、推動兒
童閱讀及美國返校活動等

5.全國時間與學習教育委員會出
版「時間的俘虜」乙書
(Prisoners of Time)
5.該書指出教師要做的事在數量
及複雜的程度已經增加,使得
教師進修顯得更為重要

6.教育部推動「安全及免於毒害
校園實施計畫」(Safe and
Drug Free Schools program)
6.包括「毒品暴力預防的州補助
計畫」及應付緊急需要的「全
國性計畫」兩大項
(www.ed.gov/offices/OESE/SD
FS)

7.教育部編印「堅強的家庭,堅
強的學校」乙書(Strong
Families, Strong Schools),以
協助學校推動父母參與孩子的
教育
7.這本書彙集三十年的研究成
果,是重要且普受歡迎的參考
資料



1995
====

1.推動暑期讀寫計畫
(READ*WRITE*NOW!)
1.兒童每週五天每天讀寫三十分
鐘、每週至少與成人閱讀乙次、
申請使用圖書館卡、每天學習
一個新字

2.倡導美國返校運動(America
Goes Back to School,
www.ed.gov/Family/agbts/)
2.鼓勵父母、社區人士於開學期
間到學校參加相關活動,以表
示對教育的支持

3.柯林頓總統將學校宗教問題處
理備忘錄分送全國各學區
3.放寬學校中宗教表達及禱告之
限制

4.教育部召開年度「目標兩千年
教師論壇」(Goals 2000
Teacher Forum)
4.視教師為改革的夥伴而非對
象,籲請參與教育改革



1996
====

1.通過歷史性的電訊傳播法
(Telecommunications Act),
並宣佈為期五年、二十億美元
的科技智能挑戰基金
促成次年聯邦通訊委員會
(FCC)通過全國學校、圖書館
上網的教育優惠率(E-Rate)

2.召開九六年網路日(NetDay
96)科技會議,發表教育科技
改革報告書
2.確立教育科技改革的四項目
標:教師科技訓練、線上學習
資源、師生接觸現代化電腦、
每一學校教室連結網路

3.教育部出版促進家庭聯繫的策
略乙書
3.提出學校日(open house)等十
八種策略,協助學校促進父母
參與

4.「國家教學與美國未來委員
會」(NCTAF)發表教師素質
的重要報告
4.指陳教師素質的缺點,並提出
五大項改革建議

5.州長、企業領袖及教育界代表
召開全國教育高峰會
5.探討標準、評量、科技運用、
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

6.教育部編印「營造安全暨免於
毒害校園行動手冊」
6.手冊列舉安全、有秩序及免於
毒害學校的十一項要點,以供
研擬一套確保校園安全的措施

7.「打破舊制:改變一所美國機
構」(簡稱Breaking Ranks)有
關高中改革的重要報告發表
7.對二十一世紀的美國高中提出
最綜合性、前瞻性的改革建議,
包括八十餘項

8.教育部編寫發表學校制服手冊
(Manual on School Uniform)
8.提供全國一萬五千個學區參考
使用,以維護校園安全



1997
====

1.柯林頓總統提出為美國教育打
拼的四項具體目標和十項重點
工作
1.教育部配合提出七大施政計畫
(www.ed.gov/updates/7prioritie
s)

2.教育部提出教師素質改革的六
項目標
2.針對教師的召募、培育、導入、
進修等提出具體措施

3.柯林頓提出「美國閱讀挑戰」
運動(America Reads Challenge,
www.ed.gov/americareads/)
3.幫助孩子在三年級結束前能夠
獨立且流利地閱讀

4.教育部提出一九九七年高等教
育機會法案(www.ed.gov/
OPE/PPI/HOPE)
4.經由HOPE抵稅獎學金、學費
課稅寬減及大幅提高培爾助學
金促進民眾接受高等教育機會

5.教育部著手推動「新美國高中
計畫」(New American High
School Initiative, www.ed.gov
/offices/OVAE/nahs/)
5.選拔推廣符合二十一世紀需要
的高中,兼顧學科與技能的學
習,以及升學與就業的準備

6.柯林頓總統提出「一九九七年
重建美國學校夥伴關係法」
6.擬於未來四年撥54億於以協助
州和地方整修舊學校及興建新
學校

7.柯林頓總統、前總統布希、卡
特等發起「美國承諾(American
Promise)」運動
7.確保美國年輕人獲得關懷成
人、健康開始、學有所用的教
育、服務機會、安全的空間與
活動等五項資源

8.教育部推動閱讀與數學自願性
全國測驗(Voluntary National
Tests, www.ed.gov/nationaltests
/)
8.1997-98年間規畫發展四年級閱
讀、八年級數學的測驗,以確
保學童習得基本知識

9.教育部推動「二十一世紀社區
學習中心計畫」(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Program)
9.開放延長公立學校時間,讓兒
童、社區民眾課後、週末及暑
假有一安全無毒害的去處學習
成長

10.教育部公佈一九九七年殘障
教育法修正案(IDEA'97)
10.依據五大原則修訂,以提高殘
障學童的學業成就為主要目的

11.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
的2061計畫(Project 2061)
發表「改革藍圖」(Blue Prints
for Reform)
11.說明為使學生高中畢業後,具
備足夠的科學、數學和技術的
智能,教育體系需要進行怎樣
的變革

12.教育部出版「促進學習公約
實施手冊」(A Compact for
Learning, www.ed.gov/pubs/
Compact/)
12.說明學校發展促進學習公約的
步驟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98
====

1.建立聯邦教學網路資訊站
(www.ed.gov/free)
1.蒐羅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

2.Riley教育部長就教師素質對
全國發表重要演說
2.呼籲各州、地方及大學校院加
入師資改革的夥伴關係

3.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發表「預防
兒童閱讀困難」的重要著作
(www.ed.gov/americareads/Re
adDiff/)
3.青少年及成人的大部分閱讀困
難,大部分都能夠在幼兒期內
避免或解決

4.教育部召開全國閱讀高峰會
(Reading Summit, www.ed.
gov/inits/readingsummit)
4.提出五項挑戰,期勉各州加速
培養兒童閱讀能力

5.國會通過「閱讀卓越法」
(Reading Excellence Act)
5.在中小學教育法第二章中加入
有關閱讀方面的條文

6.教育部發表「如何扭轉低成就
學校」乙書(www.ed.gov
/pubs/turning/prt.html/)
6.旨在協助各州與地方整頓表現
欠佳的學校

7.國會通過「一九九八年高等教
育修正案」
7.明文規定績效責任,要求今後
各州及高教機構對師資培育計
畫提出成果報告

8.柯林頓總統提出激勵青年學子
上大學的新措施(HIGH
HOPES for College for
America's Youth)
8.給予六年級以上、社經地位低
的兒童適當引導,使他們有意
願也能夠上大學

9.高爾副總統表揚線上義工時,
介紹一本E-MATH線上輔導
指南(www.ed.gov/pubs/
emath)
9.指南描述義工利用電子郵件輔
導學生數理的構想、方式及現
行的幾項措施

10.柯林頓總統提出一項歷史性
的幼兒照顧措施(Child Care
Initiative)
10.在未來五年撥217億美元,推
動協助職業父母支付托兒費用
等五項措施

11.柯林頓總統推動「教育優先
區(Education Opportunity
Zones)」的計畫
11.協助改善高貧窮都市和鄉村的
學校,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

12.教育部提出「降低班級規模
實施計畫」(Class Size
Reduction Program, www.ed.
gov/inits/ClassSize)
12.在未來十年撥款208億美元,
進用十萬教師以降低一至三年
級班級學生人數為十八人

13.Thomas B. Fordham基金會
(www.edexcellence.net)發表
「國家仍在危機中:一項教育
宣言(Manifesto)」
13.這項宣言對教育提出四項準
則、兩項並行的主要改革策略,
以及十項突破性的改變,引起
全國注意與爭論

14.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
公佈美國十二年級學生第三次
國際數理研究(TIMSS)的成績
14.由於成績殿後,Riley教育部
長籲請州與學校提高數理的學
業、測驗與教學標準

15.教育部創立並首次頒發全國
性之「史丹福教育英雄獎」
(John Standford Education
Heroes)
15.該獎頒發給改善學校、社區及
增進學生學習有特殊貢獻的十


16.國家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研究所
發表「學校改革工具」乙書
(Tools for School, www.ed.
gov/pubs/ToolsforSchools)
16.蒐錄二十七種有效的學校改革
模式,供教育決策者及實際教
育工作者參考

17.教育部推動「協助中學生上大
學的計畫」(GEAR-UP)
17.鼓勵更多年輕人存有高期許,
努力讀書以進入大學

18.教育部、司法部共同編印「早
期預警及時處理」(Early
Warning Timely Response)校
園安全指南乙書
(www.ed.gov/offices/OSERS/
OSEP/earlywrn.html)
18.提供有研究做基礎的實際知
識,以協助學校社區儘早辨識
學生問題行為的徵兆,並擬定
預防、處理及危機反應的計畫


1999
====

1.柯林頓發表國情咨文,提出今
年內推動教育績效責任法的新
構想
1.首次要求州及學區對教育績效
負起責任,並提出取消自動升
級等五項措施

2.聯邦政府提出「一九九九年學
童教育卓越法」,檢討現行的
中小學教育法,明列教育績效
責任的條文
2.基於過去五年的教育成果加以
修訂,並勾勒未來五年(2000-
2004)的改革方針

3.州長、企業領袖及教育主管召
開全國教育高峰會,並發表行
動聲明(www.achieve.org)
3.州須擬訂策略解決現階段的三
項課題:教師素質、學生達到
高學業標準、教育績效責任

4.教育部依據總統指示,發表取
消自動升級(Social
Promotion)的策略乙書
4.協助州與學區執行取消自動升
級的挑戰

5.Riley教育部長對二十一世紀
的高中發表重要演說
5.旨在促進全國性的對話,並提
出高中改革的建議

6.國會成立國家網路教育委員會
(Web-Based Education Com-
  mission)
6.協助各級教育擬定網路運用於
教育上的政策,預定2000年11
月提出綜合前瞻的報告

7.國家教育統計中心首次發表兩
年一次的「教師素質:公立學
校教師培育暨檢定報告」
7.報告著重教師素質的幾項指
標,發現只有20%的教師覺得
在現代教室中工作已有充分準


8.各州教育協會(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成
立之全國教育權責制度研究委
員會發表總結報告
8.提出教育權責制度的兩種改革
模式供各州與學區參考

9.國家二十一世紀數理數學委員
會成立
9.研究中小學數理教師素質及數
理教學的問題,並於一年後提
出報告

10.教育部及國家科學基金會共
同倡導「美國計算」(America
Counts)運動
10.聯邦政府在六大策略上去提昇
數學教育的水準

11.國家教育目標研究小組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www.negp.gov)發表第
九次的國家教育目標執行成果
報告
11.提供歷年來持續進步的州、表
現最佳的州以及改善最大的州
等有關資料

12.教育部發表全國性的「委辦學
校現況:第三年報告
(www.ed.gov/pubs/charter3rd
year/)」
12.說明委辦學校的趨勢、特色、
困難、自治與績效責任等



2000
====

1.教育部推出高中小型學習社區
計畫(Small Learning
Communities Program)
1.協助全國高中規畫小型的學習
社區,策略包括校中校、職業
學園等

2.柯林頓總統、國會、教育部分
別呼籲擬定推動國際教育政策
2.柯林頓總統對全國各級行政主
管發出備忘錄,提出國際教育
政策,並盼共同推動

3.國會指定成立之國家閱讀研究
小組(National Reading Panel)
發表研究報告
3.提出具科學研究基礎、可供教
師使用的閱讀教學實際

4.全國州長協會(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在年
會中確定高等教育為研究重點
4.未來三年探討學費、課程與大
學研究等問題

5.柯林頓總統發出提供數位機會
(Digital Opportunity)的全國
行動呼籲
5.為每一小孩提供二十一世紀的
學習工具,為每一家庭、社區
提供數位機會

6.各州教育協會發表「追求師資
素質」研究報告
6.旨在協助各州的教育決策者改
善教師的素質

7.柯林頓總統發表「學校為社區
  中心」的建築設計指南
7.總統在其年度學校改革之旅,
發表此一指南,供新學校的規
劃、設計之參考

8.教育部教育科技司正檢討修訂
國家教育科技計畫
8.修訂之計畫將於今年秋完成並
將教育科技的有效運用列為新
的國家目標

9.教育部召開「高中再造」會議,
邀請教育工作者、聯邦州地方
決策者及各界人士參加
9.就高中改革的十一項要素進行
研討

10.全國師範教育認可委員會
(NCATE)發表師資培育計
畫認可的新標準
10.要求大學對其畢業生任教的表
現負起責任,提供師資培訓適
當的支助及與中小學合作,新
標準預計於2001年秋實施

11.柯林頓總統宣佈就任八年的
教育施政報告(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 The Education
Record, 1993-2000, www.ed.
gov/inits/record/)
11.這項報告敘述柯林頓政府如何
促進績效責任與學生成就、加
強教師素質、擴充學校選擇及
委辦學校、增進父母參與及科
技使用等的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學校為社區中心:規劃與設計的準則

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柯林頓總統於今(2000)年五月三、四日從事所謂的學校改革之
旅(School Reform Tour),訪問中西部地區四個城鎮的公立學校系統,他
宣佈了「學校為社區中心:規劃與設計的指南」(School as Center of
Community: A Citizens' Choice Guide for Planning and Design),該指南除
了介紹十種創新的學校建築以及家長、市民、社區團體如何參與設計新世
代的學校外,並提出六項簡單明確的準則如下,以為營建適應二十一世紀
需要的學習環境:

一、強化教學並迎合學習者的需要。
二、成為社區的中心。
三、讓所有教育有關人員參與規劃設計的過程。
四、提供健康與安全。
五、使所有可得的資源有效使用。
六、對於變動中的需要賦予彈性與適應。

早在1998年6月間,美國教育部即邀請了一批教育工作者、學校設
施規劃師、政府領袖及有關人士到華府討論學校之規劃與設計程序,期以
因應學生之需求並進而成為社區之中心。此一集會之成果即是一套據以規
劃、設計學習環境的原則。然後,這六項原則再經擴充並廣泛流傳,最後
在1998年10月份由高爾副總統、芮利教育部長及白宮千禧年委員會所共
同贊助的全國學校建築研討會中定稿成形。在其後,這六項準則並獲得美
國建築師協會、美國學校行政人員協會、國際教育設施規劃審議會及美國
營建管理人員協會等組織的背書。

這六項設計原則乃根據三項廣為人們認可的條件而訂定,即:學習是
終身的過程、設計工作永遠不斷在演進、以及各項資源均有其限度等。這
六項原則本身都相當簡單而直接,然而綜合起來卻可產生足以改變美國各
個學校的有力行動。去年國內發生九二一地震,災區許多學校建築嚴重毀
損,教育部經過審慎擘劃與協調,提出了「新校園運動」作為災區學校重
建之主軸,期望整合公私部門的力量來推動重建工作。此一運動的目標不
僅要讓重建的學校達到安全、美觀與實用等基本要求,更要在重建過程中
推動一系列的「校園經營實驗計畫」,鼓勵學校與社區合作,共同摸索新
的校園經營方式,落實教改理念與社區營造的精神。前述的美國學校建築
設計六項準則在理念上與我國的新校園運動即有許多若合符節之處,其中
實不無可供吾人參考借鏡之價值。以下將逐一討論說明這六項設計準則。

設計準則一:強化教學並迎合學習者的需要

  學習環境之品質影響到學生學習之成績。由於對此等影響的了解
日增,乃其使吾人明膫學校建築對學習而言是項重要的工具,並且正如任
何工具一樣,對於學習過程可以強化,亦可以弱化。吾人必須保證學校設
施之設計足以提供所有學生於21世紀獲得最好的教育一事上得到助力。
實際上,全國目前超過八萬六千棟公立學校建築的絕大多數在設計上之特
點是要維持一種大班並以教師為中心而在密閉的教室中上課的教育模式。
現在有關教學的最新知識與研究則追求新的教育模式。這些新模式之特點
包括促進學生之參與、讓學習者置身於動手做而非被動接受、創造而非改
造的主動參與過程當中。同時亦包括一些重要事項,如思考、工作及解決
問題等。他們亦需有諸如與人合作,以專案為基礎及跨科系的學等策略之
支援,這些都要求學生機動性,與各種不同人數組合共同工作、具有主動
精神等。並且,新的模式也要求學生學習達到高標準。這在另一方面也進
而強調學習之風格,以及個別支援現行研究的這些、那些實例以及學習科
學的典範。同時,硬體環境對學習之特定衝擊的研究必須加速進行。

設計準則二:成為社區的中心

一所成功的學校能夠強化一個社區的認同感、向心力以及共識。就好
像昔日老鎮廣場的一個新的版本,它可扮演的社區中心的角色,在這兒學
生可與別人一起學習合作追求共同福祉。然而,目前的大多數學校之設計
都在令其扮演單獨的教學設施角色,與社區連繫非常有限,也不太被鼓勵。
在大多數情況下,學校裏的體育場、運動設施、供膳設施、圖書館、媒體
中心及其他特殊領域都只對大眾做有限度的開放,因而當地市鎮當局還得
重複興建同樣的設施。事實上,今日各種教育設施之設計應強化學校與其
所在社區之整體關係,應為社區的多種需要而服務,應與各種不同的公民
營機構合作以提供公眾聚會與活動的場所。如此,學校的這些設施乃可物
盡其用,滿足社區在休閒、遊樂與服務等方面之需要。除此之外,在學生
下課之後它還應提供給社區民眾使用。學校可設計成吸引家長對其日常活
動感覺興趣,更願參與的地方。當學校之設計納入家長中心時,它同時也
釋放出歡迎並鼓勵家長們參與孩子學習的強烈訊息。

學校同時也能加強與企業之關係,從而對學生及當地經濟有所助益。
他們應該鼓勵運用外界的專家及具備各種技能的志工,以達到各種教育功
能,包括良師益友計畫、學校制度以及由工作與服務中學習等。為達這些
目標,學校應該是歡迎人們光臨而非拒人於門外的地方。地點也應設在便
利人們利用的地方,校內公共設施應開放給人們全年不論日夜均可使用。
學校應該是有創意組合供人充分利用的地方,晚間或週末之課後時間應開
放供人學習,各個學校相互合作,與企業間之聯繫,與高等學府之合作等
均應予以鼓勵與支持。

今天,吾人已知12或14年的學習時間在讓人規劃其「餘生」一點並
非已足。最重要目標之一即是要塑造知道如何不斷學習的公民。學校的各
種設施應開設各種彈性而廣泛的課程來迎合各種學習需求,並歡迎各種年
齡的人們來學習,也應提供由幼兒啟蒙到成人教育、訓練等種種活動之空
間。並且,學生、教職員與社區之間這些正面互助亦在其他公民營機構辦
理推廣教育上反映出來,學校明膫課堂所學與實際工作之關聯這點非常重
要。透過學校理事會與社區組織間的夥伴關係,諸如博物館、動物園、公
園、醫院與政府大廈等各種社區資源均可加入綜合學習中心的行列。結果
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社區,學校與社區間的傳統界線日漸模糊、消失,學
校即為社區,社區亦為學校。

學校尤應認清家庭在學習過程中的關鍵角色及在社區架構內的中心地
位。欲達此一目標,學校應扮演家長與家庭參與的媒介。他們應幫忙標識
家庭之特殊需要,亦應尊重各種不同家庭的社會、文化特點,並應迎合以
家庭為中心之學習的需要。學校亦應認清其眾多工作人員的進修需要,包
括從校長到實習老師,以及英文老師至秘書人員等。因此,學校應該成為
教職員與學生能夠共同、繼續加強其思考、執行及創造等能力的地方。學
校也應提供教職員共同合作的場所,並提供適當工具以支援其學習。

最後,校內各式建築更應成為公共工程合乎美學最高標準的典範,應
與周遭景觀相容,並反映當地特色;他們也應具備公共建築的尊貴特點,
成為社區引以為榮的標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設計準則三:讓所有教育有關人員參與規劃設計的過程

民主社會的一個核心信念是相信人民有共同創造機會及解決問題的能
力。不僅人民有權利參與影響自身權益的決策,這種參與亦可提高決策程
序之品質。在設計學習環境時,民主原則應予尊重,學校之規劃應由將來
要使用的人們組成的代表性團體來實行。

在設計學習環境時,社區的此種廣泛參與對其帶給整個過程各種不同
觀點極具價值。而社區本質上即是多元的,社區內原就包括有各種不同年
齡、文化、種族、性別、社經階級、期望與能力的民眾。這些差異性豐富
了設計的程序,他們擴展了所考慮觀點與理念的範圍。

社區在設計學習環境時的廣泛參與亦對其所產生的共同目標感而具有
價值。因社區具有多元性,因此也由對共同福祉之奉獻來界定。當社區成
員有機會共同參與有意義的工作並做出重要決策時,這種奉獻同時也被加
強。當社區成員變成有願景的人、創造者、老板時,他們不再是官僚底下
的愚民,因此就更有意願共同合作來設定目標、解決問題、最後提供給學
校成功所需的支援。

為確保各有關群體廣泛的、充分理解的、關鍵性的參與學習環境之設
計,在規劃過程中必須對時間與各種資源妥善分配,這項分配工作必須在
學校建築規劃、教育規範、技術及/或建築設計等訂定之前或與其同時進行。

設計準則四:提供健康與安全

健康與安全一向是學校之最優先事項,在過去十年中校園犯罪、青少
年暴力、毒品濫用及個種有礙健康的情況層出不窮,加深了全國對校園安
全的關切。為達創造學習環境與開放社區參與之目標,學校之設計應兼顧
提升學生、教職員與社區人士衛生與安全之要求。

基本上,學校社區應注意環境安全、符合一切安全法規,並須確保室
內環境之衛生,注意雷電、空氣品質、仔細監測學校建築材料所含之有毒
物質,此外,並應考量交通流量等因素以加強安全,以及消除照明不足與
幽暗角落以及避免暴力及犯罪。

各種門、廊、警報系統之設置固然有助於安全之加強,學校之安全尤
有賴於行為規範與態度之改變。有充分證據顯示學生行為與態度頗受學習
環境之品質所影響。設計、維護良好之設施可傳達對人及其活動之尊重,
從而有助於營造正面的學校氣氛、紀律及有效之學習。

同樣,學校規模大小亦會影響衛生及安全。學校及教室如果較小而讓
師生間形成良好互動,即易建立社群意識,產生較安全的環境。如對學校
總人數適度限制、或在較大型學校內區劃小型學校,將有助於管理之加強,
並鼓勵師生、行政人員與社區人士間之健康互動。

最後,學校設計若考量開放給更多的課後活動使用可以強化學生安
全,因大多數學生暴力事件多發生於下午三點(下課時間)至六點間,課後
活動可防止暴力發生。舉辦課後輔導、體育活動或提供家長技藝訓練課程
等不僅提供健康有益的活動,並能加強青年人與學校之正面關係。

設計準則五:使所有可得的資源有效使用

學校之設計應經由各種學校資源之有效充分利用而促進對學習之影
響。首先,在設計上應有足夠空間與設備以支援各種先進教材、教具之運
用,應有彈性空間供各種大小組合之教學、展示、教材、教具放置、科學
實驗等活動,設計上並應考慮廚房、辦公室、器材維護室等特殊用途。此
外,並可運用創造力,將各式建築及地下室轉化為「三度空間的教科書」
以供數學、幾何、美術、歷史、科學等內容展示之用。

各種設施應能納入各種科技資源以進行各種新式的教學活動。基本
上,學校的各式建築與設施應能支援各種最新教育科技之使用,其次,還
應使科技之運用能讓老師們扮演指導及教練而非單方向傳授者的角色,應
讓學生自行對資訊分析、評估與操作,而非只是被動地接受,應對個別學
生因材施教而非只用同一個模式施教。

各種設施亦應經由科技之運用而充分利用外面的資源,如外面的圖書
館與資訊中心等,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運用科技與外界的專家或社區技能
志工進行各項互動,如良師益友、學徒式、或其他工讀實習等。他們應考
量現今科技社會的新角色、新關係與新的組織架構。

設計上還應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與文化上的資源。應運用建築與工程原
理而獲取能源再生之利益,並應利用建築物所在之自然景觀。此外,應優
先考量原有設施之保存與創新使用,避免新建,以保存自然資源及歷史、
文化資產。還應涵括社區中原已存在的豐富社會、文化資源,應將本國社
會、文化資產予以創意地重現。

設計應充分利用工作職場上的資源,使學校學習與工作應用互相為
用,應考量學生之探索與應用,鼓勵企業與社區結為夥伴,應使各種經濟
實體加入,因其事業成敗繫於畢業學生之表現。

最後,學校設施之規畫、設計與施工應在許可的經濟資源之內,即使
經濟在成長中,長期的財務負擔亦很重要。在近期內,嬰兒潮世代生產力
有減弱之勢,加上社會安全與醫療保險等成本日增,今部門財務需求勢必
日益加重,因此,必須正視未來世代經濟能力上之限度。

設計準則六:對於變動中的需要賦予彈性與適應

在這個世界上以及在現有的學校中,只有「變」是恒久不變的。要有
因應這個變的世界,學習環境應要有足夠彈性以提供高品質的教育。由於
各種有效的教育方案與策略不斷創生,對學校設施乃有新的需求。又由於
新科技之納入教學當中,因此也產生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社區亦不斷在
改變中,學校設施亦須相應求變。

學習環境之設計應考量多元性,並須因地制宜,如設計思考過於固定
將不足以應變,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度,思考未來「學校」之定位。在
空間運用上不能限於固定模式,必須考慮多元化的運用。簡言之,設計時
應該考慮一些我們所未知的因素。

最後,為確保學校設施能因應未來不斷的變化,學區應該至少每五年
要重新評估、更新其主要計畫及各項教育規範。

參考文獻
Bingler, Steven and Quinn, Linda(2000, April). Schools as centers of  
community: A citizen's guide for planning and design[On-line].
Available:http://www.ed.gov/inits/ construction/ctty-centers.html.
White House (2000, May). President's school reform tour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whitehouse.gov/WH/New/Education_Tour/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柯林頓總統的國際教育政策備忘錄
                            施吟口詹/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總統柯林頓今(二○○○)年四月十九日以「國際教育政策」為
題,對聯邦、州、地方行政機關主管發出備忘錄,備忘錄闡釋國際教育的
重要性及方針。教育國際化乃全球的趨勢,謹將其內容摘譯如下,俾供我
國推動國際文教工作之參考。

美國要能持續在全球經濟中扮演常勝軍,並且維持其世界領導的地
位,必須確保其人民對整個世界有更廣泛的瞭解,能流利運用他國的語言,
以及認識其他國家的文化;要鞏固美國的領導地位,基礎之一也在於與其
他國家未來將領導該國政經、文化發展的人士,建立良好的關係。一套清
晰協調的國際教育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兩項挑戰:從海外繼續吸引並教
育未來的領袖們的同時,也使我們的人民具備面對全球性環境的能力。

    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聯邦政府夥同高等教育機構及其他教育組織,
支持贊助許多幫助美國人獲得國際經驗和技術的活動,同一時期,大專校
院也發展出一套教育系統,其美好的聲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但
是我們的任務尚未完成,今天,為保護美國的利益,為有效的處理全球事
務,甚至是為能了解我們國家的多樣性,都需要與國界外的人和文化,有
更多的接觸與認識。

我們很幸運的能依賴國外那些忠實的朋友,他們因為曾經長時間停留
在我國或為留學生或為學者,故認識美國也了解我們的價值觀。今天在美
國接受高等教育近五十萬名的國際留學生,每年不僅為我們帶來九十萬美
元的實利,同時也以他們的文化豐富了我們的環境,並且發展出終身對美
國的感情,這些學生對美國的友好,日後將成為我們最大的外交政策資產
之一。

支持國際教育是聯邦政府的政策,我們要做到:
 鼓勵其他國家的學生來美國留學;
 促進美國學生到國外留學;
 支持社會各階層的教師、學者和公民的交換;
 加強美國機構發展國際夥伴關係和專門知識與技術的努力;
 擴展美國民眾高品質的外語學習及對其他文化深度的認識;
 幫助和支持教師們教導學生有關其他國家和文化方面的努力;
 開發新的技術以協助全球的知識傳播。

聯邦政府無法獨力達成以上的目標,教育機構、州與地方政府、非政
府組織、及企業集團都需要共同來努力,群策群力,我們必須增加和擴大
承諾的範圍,因此,我在此指示各行政主管與私人企業配合,採取下列行
動:

1. 國務卿和教育部長對於學校為增進接觸好的國際教育經驗,而提
高到國外進修見習的學生人數和多樣性、鼓勵學生和機構選擇非
傳統的留學目的地、及幫助少有學生出國留學的學校,提供和促
進其學生留學的機會等方面的努力,將給予支持。
2. 國務卿和教育部長與其他政府及非政府機構合作,將研究出方法,
吸引優良的高等教育階段的海外留學生來美國,其中包括改善國
外獲取有關美國教育機會資訊的便捷性。
3. 包括國務卿和教育部長在內以及其他相關的各級主管,將檢討美
國政府的做法,對學生、學者、一般公民、專業人士交換的國際
流動所造成的影響,並且採取行動去除不必要的阻礙,譬如有關
簽證和稅法方面的法規與政策。
4. 國務卿和教育部長對於州、地方政府和教育機構,為提高校園和
課堂的國際視野和技能方面的努力,將給予支持,例如強化各層
次的外語學習,包括認識兩種語言文字;幫助老師獲得所需的技
能,俾能向學生介紹其他國家及文化;增加教師、行政人員、學
生交換的機會;以及協助其他國家的教育機構加強其英語教學。
5. 國務卿和教育部長以及其他各級主管將採取行動確保包括傅爾布
萊特(Fulbright)在內的國際教育交流活動,皆經由美國聯邦國際
交流與訓練的跨部會工作小組(Interagency Working Group 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Sponsore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Training)統一協調,充份發揮既有資源的功效,不要疊床架屋,
並且要確保這些交流活動都得到其所需要的協助,達成其增加彼
此了解的使命。
6. 與其他組織合作,教育部長將經由發展教育成就與實務上的比較
資訊,繼續支持改革教育的努力。教育部長也將美國的教育專業
知識和經驗與其他國家分享。
7. 國務卿和教育部長應加強並推廣那些在教育機構間,因共同興趣
和互補的目的,而建立的長期國與國之間的夥伴關係之國際交流
模式。
8. 國務卿與其他組織主管,配合州政府、學術單位和企業組織的力
量,應強化那些促進美國國際視野的活動,其目標為將國際教育
整合於美國的大學教育中,透過研究所及專業的訓練和研究,增
強我國培養國際與外語專業人才的能力,以確保美國的世界領導
地位和安全。
9. 國務卿和教育部長配合其他組織、學術團體和私人機構,將促進
國際間科技的運用,探討此類無國界教育的影響,而各組織主管
將採取行動確保這些用來拓展國際教育的科技運用不會導致更大
的數位差距(digital divide)。
10. 國務卿和教育部長聯合其他的組織,將確定所有因應此備忘錄的
指示所採取的行動,無論是特定目標、里程碑、或可測量的成果,
必須全部整合涵括在「政府施政成效法」(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簡稱GPRA)的架構中,包括策略、執行計畫、
及執行成果報告,應該都包含在GPRA的報告中。

    以上備忘錄所列之十大要點的執行,將考量歲出預算的可能性、與各
組織施政重點與聯邦預算的一致性、以及符合法律的規定。整個美國政府
的國際教育策略將由副總統來協調,我希望各組織主管向副總統與我報告
執行的進度。此外,這份備忘錄敘述的是一般政策,並不賦與任何個人或
團體執行某項行動的特別權力。  



資料來源: The White House (2000, April 19).  President Clinton's memorandum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On –line]. Available:http://www.ed.gov/PressReleases/04-2000/wh-000419.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暑期閱讀之樂新網站

房思平/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教育部長瑞利今年五月下旬在華府啟動今年全國暑期閱讀運動時
表示,學生利用暑假閱讀,在秋天返校時就比別的學生有更好的學習準備。
研究顯示,學生整個暑假若不閱讀,最嚴重時其能力會倒退一個年級。因
此,美國閱讀挑戰(America Reads Challenge)運動提出以下四項促進
兒童閱讀的建議,特別是在暑假期間:
 一個星期讀寫五天,每天30 分鐘。
 每星期至少有一天與大人一起閱讀。
 獲得並使用圖書館卡。
 每天學一個新單字。

其次,美國閱讀挑戰運動最近建立「暑期閱讀之樂」(Summer
Reading Fun)新網站(http://www.ed.gov.americareads/summer.html),
提供許多暑假閱讀的資源,包括:
 經由線上討論,可和教育工作者、家教、父母、同學及其他人分享
以改善兒童閱讀的方法。
 邀請學生在線上提交讀書報告、閱讀書評及參與每月活動。
 激勵學生接受夏日宣言(summer pledge)的挑戰,即每天閱讀三十
分鐘、每天學個新單字及及參觀當地圖書館等活動。
 線上表格索取免費彩色的暑期讀寫活動(Read* Write* Now)海報,
海報上有知名卡通人物 (Arthur) 及給同學準備的有趣的活動。
 暑期學習的清單─提供家庭、兒童許多學習活動(幼稚園到3年級、   
4至5年級、6至8年級、9至12年級)。
 為新生兒到小學的孩童設計社區讀寫計畫的資料袋(resource kit)。

暑期閱讀之樂網站也提供促進暑期閱讀簡單祕訣的八篇論文,以下將
充實的暑期(Smarter Summer)論文系列的內容目錄列舉供參:
 「度過充實的暑期」(Sneaking in a Smart Summer)提供簡單學習
活動並提供免費活動海報以營造讀寫技能。
 「少看電視」(Less TV)鼓勵父母限制孩子夏天看電視的時間並為
他們提供其他的選擇。
 「圖書館更新」說明(Revolution at the Library)圖書館成為社區較
大資源時,所發生的重大改變。
 「正確書寫」(Write it Right)探討父母如何在暑期培養孩童暑期寫
作的技巧,以幫助他們在學校成功。
 「數學與科學」(Math & Science)告知父母數理的重要性及如何使
數理學習變得有趣。
 「藝術的好處」(The Arts Advantage)建議如何使用視覺藝術、舞
蹈、音樂及戲劇,以幫助孩童在學校的學習。
 「學習不嫌早」(It's Never Too Early to Learn)討論家庭如何幫助嬰
兒、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發展技能並熱愛學習。
 「返回學校」(Back to School)描述父母在學校一旦開學時如何繼
續教導孩童及社區如何召募由政府出資的閱讀家教。

   以下,將瑞利教育部長在「度過充實的暑期」中所說的話,摘譯如下
與大家分享:
你的孩子滿心期盼暑假嗎?很好,但先別急著將書本紙筆置於一旁。         
有趣的暑假可不代表著瞎混喔!在暑期鍛鍊孩子的大腦肌肉能為秋季
帶來好處,而不鍛鍊他們可能會失去學習不易所獲得的技能。明智的
父母或監護人應找些好讓孩子打發慵懶暑假的活動。好消息是你無須
花費額外的時間和金錢給孩子有一個明智的暑假,訣竅是在每天的學
習中創造一種遊戲,以下幾項建議:
 向較小的孩子挑戰,可在每天的生活事物中找出英文字母如街上標
誌、麥片盒、報紙。譬如,你在裡面找到幾個A?如此也訓練他們
計算的技能。
 經由食品店的折價卷讓大孩子在要買東西的表格上計算總價並練習
數學。並在了解秤的斤兩前讓孩子猜猜物品的重量,並在付款時算
出該找多少錢。
 在每天的閱讀中,即使漫畫書也是對孩子的大腦有所助益的。圖書
館員能幫孩子選任何的項目如壘球、蝴蝶、馬甚至颱風等不同主題
的書。訣竅在於幫孩子選主題,不讓他們覺得是做家庭作業而是真
正享受閱讀之樂。
 每星期與筆友或遠方好友通信,特別是在內容十分隱私時,便不感
覺在寫作業。在旅行或做晚餐時玩縱橫字迷謎,大孩子們也不會介
意是在鼓勵他們拼字或認識新的單字。
 讓孩子在炎熱的走道上用水寫自己的名字,然後看著它消失。讓他
們不經意地了解科學,計算濕腳印蒸發所需時間。並向孩子挑戰冰
融化要耗時多久或在水桶裡丟點東西視其沉浮並讓孩子記錄所有猜
謎及結果,並用冰棒等獎勵這些遊戲參與者。
 從事其他頑皮的科學樂趣,找兩株相同的、健康的植物,讓孩子灌
溉其中一株約一至兩個星期但不管另一株,每天觀察並在葉子上做
印記並將植物生長結果與家人分享。
 幫孩子出自己的故事書,製作有趣的圖樣或在好笑的雜誌上黏貼家
人的照片。小的孩子能口述故事、大的孩子能寫他們自己的故事,
讓創造力來引導。
 美國教育部「美國閱讀挑戰計畫」贈送孩子免費海報,正面是公共
電視的卡通明星亞瑟,背面則為有趣閱讀暨寫作活動。當暑假結束
時,孩子可獲得學成證書,也是慶祝的時候。


參考文獻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 June 1). Summer reading
campaign, ED Initiatives.【On-line】. Available:http://www.ed. gov/pubs/
EDInitiatives/00/00-06-01.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 June 1). Summer reading fun,
EdInfo【On-line】. Available:http://www.ed.gov/MailingLists/EDInfo/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網路教育前景無限

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當許多人對於「企業對消費者」(B2C)的網路公司獲利前景表示疑慮
之時,另一些精明的投資人已把其在網際網路上的賭注押在另一匹黑馬
上:教育。迄至目前為止,網上教育的最大玩家是麥可‧密爾肯(Michael
Milken),他與甲骨文的賴利‧艾利森(Larry Ellison)合夥在洛杉磯打造一個
名為知識寰宇(Knowledge Universe)的企業集團及企業育成所,專門投資扶
植從事教育、訓練之新興事業,不論是在網上或網下者。

知識寰宇在此道上並不寂寞,華盛頓郵報公司在網路教育上有鉅額投
資,華爾街鉅子赫伯‧艾倫(Herbert Allen)對一所網路大學有一筆密而
不宣的鉅額投資,淘金潮正方興未艾,教育將會是網際網路上最值得大書
特書的事情之一。美國各大學估計已有九萬多個課程以某種遠距教學形式
傳授,現今實施虛擬課堂最有希望的乃是那些希望擴充發展而卻不擬興建
新校舍的傳統大學。有許多已獨立成為追求營利的網上機構,如哥倫比亞
大學晨間校區,或紐約大學網上部門。

機靈的投資人如密爾肯與艾倫之輩跨入教育這行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一
領域可由其良好的管理模式之推廣及多媒體技術的專業應用而受益。他們
看到網際網路的互動特性可以合理地取代實體世界的課堂。很顯然地,科
技與資本主義充滿想像的綜合可以發揮潛能,在教育上面注入極為需要的
效率。當教育已成長到可與醫療藥競逐美國最大產業寶座之今日,其卻仍
對生產力之提高始終採取排拒的態度。

對此極力推動改革的首推華盛頓郵報公司,該公司爭取到華倫布斐為
其董事及重量級股東。著名的教育與就業服務品牌卡布蘭公司 (Kaplan Inc.)
長期以來即為郵報的旗下企業之一。上個月卡布蘭架設起卡布蘭大學網站
(KaplanCollege.Com),跨越九個專業領域提供近五百項網上課程。郵報公
司並在其屬下網路企業上投注大筆資金,彷彿其未來前途都在這些企業身
上,其報業長期生存能力很不樂觀之下情勢似乎的確如此。

對美國先進知識、技術的渴求已吸引無數的外國學生負笈來美學習,
而這只佔能夠由美國高等教育受惠者的極小比例。有了網際網路,高等教
育和科技訓練有可能成為美國的大宗出口項目。Andrew M. Rosenfield 係
密爾肯的知識寰宇集團旗下羽翼的一個教育網路公司 UNext 的執行長,
他對該公司的願景是要囊括整個世界。他說「全世界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有
機會進入史丹佛或哥倫比亞就學,因此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其餘的99%,
讓他們接受優質的教育。例如,巴西有二億人口,但能進大學者不超過
5%。」Rosenfield 了解開發中國家極需受過良好訓練與教育的公民,但卻
無力負擔所需要的基礎建設,更甭提有足夠的教師來傳授知識給廣大民
眾。Rosenfield說其中潛能無限,大到我們吃飽也不會讓別人餓著(沒有
輸家)。

網路教育誠然極廣極大,但是否能獲得利潤?畢竟,大家都已習慣在
網路上免費取得各種資訊,結果會不會像許多網上公司,空有營收卻無法
產生利潤?不過 Corpedia 公司的 Alexander Brigham 表示,教育與消費
性商品性質截然不同,它到底不像許多網上公司兜售的書本、鞋子、機票、
家電等商品,其間差別如何?且說大多數網上公司必須在價格上競爭,教
育業者卻無需如此,對企業教育市場而言尤其如此。他說:「企業界對其
員工之教育並不想要"免費"員工教育計畫。他們要的是有名望、高品質的
教育,也願意付費取得。教育將是網際網路裏面,收費愈高,需求愈大的
一個領域。難道有人會不想進哈佛嗎?」

當然你要能提供高品質、好名聲的教育,才能收取額外費用。這是網路
教育所須面對的挑戰。美林證券公司研究部主任 Michael T. Moe 說:「至
目前為止,網際網路公司對有關教育材料已詳加安排,此中商機在於慎選
最佳內容並傳送至全世界。」

資本主義究竟是否能提供優質的教育?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斬釘截鐵
地表示能夠。為麻州一專門為電腦業作市場研究的 IDC 公司追縱網路教
育的 Cushing Anderson 也表同意,他說:「優質的網上教學課程與最好的
課堂教學相比並不遜色。」

企業教育己吸引了許多先一步的玩家,理由非常明顯。推銷給企業較
推銷給消費者通常會更省錢,對公司只要對人力部門做一次銷售即可產生
數以千百計的用戶,而針對消費者的商品則需對數以百萬計的客戶一個一
個地銷售。

並且,公司的執行長和董事會不太可能在教育訓練計畫上討價還價。
今天較具宏觀的經理人都會支領較高的薪酬,而對工程師和專家們也需不
斷在技術上更新。在企業留用人才不易的今日,由雇主付費,配合員工方
便所提供的職業充電教育不失為一個絕佳的賣點。

先一步投入網路教育的有一所瓊斯國際大學(Jon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成立於1995年。瓊斯大學最近為AT&T 寬頻網路服務及波
爾公司 (Ball Corp.)開放特別設計的認證課程。賓州大學華頓學院與倫敦
政經學院的教授們都參與這些課程的設計,瓊斯大學也開有設有獲得認證
的企管碩士課程,位於亞歷桑那州的鳳凰大學(University of Phoenix)亦
然。瓊斯的企管碩士也許沒有哈佛學位的名氣,但學費只收 $11,000 美元,
是長春藤盟校的幾分之一。而且不論在那裏都可入學,也比較實際多多。

食古不化的學術認證委員會顯然不會爽快通過認可眾多網路課程的正
式學位地位,但到最後,他們還是擋不住潮流的。在一個充滿機動性、快
速變化的世界中,教育對於有企圖心的人將是一項終身活動。當網路教育
由商業訓練延伸至文理學科時,你可以篤定它除了是廣大的商業市場外,
還會是大有可為的消費市場。由於其互動性與多媒體功能,網路可說是目
前是提供這項寶貴的虛擬產品最有效率的方法。

   「企業對消費者」(B2C)已是過眼雲煙,「教育對企業」(E2B)」及「教
育對消費者」(E2C)則將是明日的主流。


參考文獻
Michaels, James W. and Smillie, Dirk(2000, May 15). Webucation. Forbes. 92-
94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談閱讀公約

施吟口詹/駐休士頓文化組

「閱讀公約」(Compact for Reading)是美國家長、老師、校長與學生之間的一種書面契約,敘述各方如何能協助促進從幼稚園到三年級的孩子們的閱讀和其他語言能力,其中亦包括有身心障礙及英語不流利的孩童,輔導員及其他社區人員均可以參加這個公約。

研究顯示美國的四年級學生中約有百分之四十仍不能達到基本的閱讀水準,三十年來「全國教育成果評量」(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簡稱NAEP)的閱讀成績仍舊平平,其中又以社經地位較低及少數族裔背景的學生在閱讀方面遇到較多的困難,在那些高貧窮的學校,有百分之八十四的四年級學生達不到基本的閱讀程度,而且這些貧窮學校的學生經過一個暑假後學業程度退步了三至四個月,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至少進步一個月的程度。

由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NAS)一九九八年的研究報告「防止年幼學童的閱讀困難」(Prevent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中可以知道,我們確實有足夠的研究可以推翻以上的數據,只需要把最好的研究付諸實行,就能幫助孩子們學習如何閱讀,對已經懂得如何閱讀的孩童,則可以大大地提高其流利的程度。NAS的報告不僅提供在學校中能發揮效用的閱讀指導,也明白的指出家庭中包括父母、祖父母及哥哥姊姊在內的成員,在協助孩童學習及增進閱讀能力的任務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如果家長:
‧ 讀給孩子聽或和孩子一起閱讀;
‧ 自己本身有閱讀的習慣,並鼓勵孩子閱讀;
‧ 家裡擺著不同的閱讀書目;
‧ 對自己孩子的閱讀成果有高的期許;
‧ 教導孩子讀書並回應孩子對書的興趣。
毫無疑問地,這種家庭的孩子比那些父母從不參與孩子閱讀活動的家庭,會是比較好的閱讀者。

由於家庭參與與否的因素,幾乎能預估孩子們在閱讀及其他課業的成就,因此一九九四年「改革美國學校法」中的Title I,即包含發展「家庭—學校公約」的條款。每一所接受Title I補助的學校必須有一份「家庭—學校公約」,明列家庭和學校在幫助學生達到高學業標準上的責任。

美國教育部兩千五百萬美元的「展望研究」(Prospects Study)結果顯示,由於在家裡加強學習,那些設有公約的學校的學生,比類似程度卻沒有公約的學校的學生表現來得好。所有閱讀公約相關的資料均可在美國教育部的網站(http://www.ed.gov)、或全國家長資訊聯盟(http://www.npin.org)連結得到。

    每一個人在閱讀公約中均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且在公約擬訂所組成的夥伴關係中獲益。經由閱讀公約,學生在學校時有老師的指導,在課外有家長和其他學習夥伴的支持,故有許多練習和增進閱讀能力的機會;學校老師及行政人員藉著鼓勵家長和社區中的學習夥伴,在家裡和課外時間延續學校的閱讀活動而得到支持;家長們每天讀給自己的孩子們聽或和他們一起閱讀十五至三十分鐘,或和他們一起做些短的、容易的、及有趣的活動,以配合學校老師的教導;而輔導員及其他社區裡的學習夥伴自願騰出時間讀書給孩子們聽或和他們一起閱讀,或帶著孩子們從事一些額外的學習活動,譬如親子共讀活動,以支持老師和家長的努力。

最後,試舉美國學校所擬訂的閱讀公約乙種,供國內教育工作者參考:

【閱讀公約範例】

我們,                                        (校名),為了加強促進學生閱讀和其他的語言能力,並幫助他們成功,特此訂定閱讀公約,如此所有學生都能流利地自行閱讀。我們深信集合父母、家庭、學生、老師、校長和社區人士有計畫的夥伴合作,一定能達成這個目標。

父母的責任
我將:
‧ 確使我的孩子每天準時上學,準備學習,並做好家庭作業。
‧ 了解我的孩子每天在閱讀和其他語言能力方面學習到些什麼。
‧ 和孩子在家裡從事一些像是親子共讀之類的活動,以延續孩子在學校的學習。
‧ 每天和我的孩子一起閱讀三十分鐘或讀給他/她聽,每週五天。
‧ 幫孩子申請一張圖書證,並鼓勵他/她從圖書館借書回家讀。
‧ 參加親師晤談會議,並運用紙條或交談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繫,以了解我的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

學生的責任
我將:
‧ 準時上學並認真學習。
‧ 重視老師、父母、輔導員所講的話,當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提出問題。
‧ 要求我父母每天和我一起閱讀或讀給我聽,每週五天。
‧ 準時完成家庭作業,完整清晰。
‧ 歡迎家人給我作業或報告方面的協助與指導。
‧ 繳交作業。

老師的責任
我將:
‧ 給予學生和他們的家人優良的教育和領導。
‧ 經常性地和學生家人及輔導員聯繫有關學生在閱讀方面進步的情形,並且讓他們知道能如何協助。
‧ 和其他課程與活動協調,確保所指定的晚間作業不會超過負荷。
‧ 體認學生對每一份作業應負起責任。   
‧ 參加有義意的專業進修,加強閱讀指導、家庭聯繫及與輔導員合作。
‧ 每年至少辦理兩次親師晤談。

校長的責任
我將:
‧ 提供具挑戰性的課程表,其中在閱讀和其他語言能力方面設立高標準。
‧ 公告周知全校的閱讀成績,並協助老師與家長了解運用高標準將可改善成績。
‧ 尋找運用相關的資源以確保能達到高標準,舉辦與閱讀標準及如何在學校和家裡實施這些標準有關之會議。
‧ 提供閱讀教材和訓練,讓父母能夠協助其子女閱讀。
‧ 辦理訓練營讓輔導員和學生家人學習如何和孩子在家裡從事像親子共讀之類的活動。
‧ 提供那些在課外學習活動中與學生家人及輔導員會面的老師特別的福利。
‧ 歡迎所有的家庭投入,特別是那些讀寫能力較差的家庭、英語較不流利以及以前從未投入學校活動的家庭。

社區人士的責任
我將:
‧ 承諾協助所有的孩子學習閱讀。
‧ 隨時了解我們社區內閱讀標準及學校表現的情形。
‧ 進一步了解我們學校的閱讀標準。
‧ 與那些能夠捐助資源幫助地方上的學校達到高閱讀標準的企業或社區組織連絡。
‧ 自願輔導在閱讀和其他語言上需要協助的學生,或者支持及參與輔導員和其他夥伴人員的訓練。
‧ 協助開放設施讓孩子們在課後能到這些地方閱讀或做功課。
‧ 把社區內關心的成人建立一個社區網,包括社區領袖、作家、新聞人員和其他能協助討論及公佈當地閱讀議題的人士。


參考文獻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9, February).  A compact for reading guide:
    A reading partnership action ki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
    pubs/CompactforReading (September 10, 2000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教育部施政藍圖(2001-2005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教育部於今(八十九)年四月發表了柯林頓政府七年來的教育施政成果報告,這本報告稱做「挑戰現況:一九九三至二○○○年的教育記錄」(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 The Education Record, 1993-2000)﹐分別就提升學童成績、強化教師素質、擴充公立學校選擇、增進父母參與、運用科技促進教與學、營造安全有紀律免於毒害的學校、幫助學生做好上大學的準備、為所有美國人打開高等教育之門等八大項敘述柯林頓政府的教育建設成就。當然﹐教育改革的任務距離達成的目標尚遠﹐所以柯林頓政府在過去幾個月仍持續探討教育發展的課題﹐誠如這本報告所言﹐一九九三年時的教育境況已經改善了﹐未來仍有許多目標尚待努力﹐包括:強化績效責任措施去扭轉辦學失敗的學校、擴充公立學校的選擇、通過學校營建的法規使成千上萬擁擠及破舊的學校現代化、提供資源去縮短數位差距(digital divide)、擴充大學教育稅賦寬減以協助數百萬勞工及中產階級的家庭支付學費、國會也必須通過立法俾繼續降低班級學生人數、增加課餘輔導暑修機會以及改善美國師資素質。據了解﹐美國教育部繼發表上述的成果報告之後﹐於今年八月擬訂未來五年(2001-2005)的施政藍圖﹐內容十分清晰完整﹐謹扼要介紹如后。

 

一九九三年﹐美國「政府施政成效法」(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通過後﹐將聯邦政府帶向一個新紀元。該項法案規定聯邦計畫及機構的評鑑是以它們產生的影響而不是它們運作有多好為依據﹐目前聯邦機構負有責任擬訂及更新五年施政藍圖並準備年度計畫及年度報告﹐施政藍圖列舉未來五年所要達成的綜合目標與具體目標﹐年度計畫將這些目標轉換為可以測量的指標﹐並給予每一指標未來一年所欲達成的目的﹐至於年度報告﹐則敘述這些目的達成的狀況。美國教育部依據此一法案之規定﹐曾於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七年提出第一、二次施政藍圖﹐廣為分送部內同仁、國會、關心教育人士及教育工作者﹐並據以改善施政與協助同仁了解所訂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重要性。美國教育部最近提出的2001-2005年施政藍圖﹐係按下列四項綜合目標所建構:

  1. 為所有孩子打下穩固的學習基礎。

  2. 改善美國教育體系使其變成世界上最好的。

  3. 確保所有人接受高等教育及終身學習的機會。

  4. 打造教育部成為高效率的組織

這些遠大的目標反映該部能夠影響的領域﹐儘管有些領域該部並無法直接掌控。施政計畫下的綜合目標﹐則明列所欲達成的具體目標(如表一、表二)﹐並輔以成就指標(performance indicators)及主要策略(core strategies)(如表三至表六)﹐而這些具體目標直接用來編寫年度計畫與年度報告。美國教育部此次建構五年施政藍圖﹐歸納起來有以下八項主要驅力:

  • 達到學生註冊入學人數持續增加的需求。

  • 達到學生日漸多元化的需求。

  • 將標準帶進教室。

  • 運用有效的教學實際知識。

  • 改善高素質教師的召募與培訓。

  • 因應教學科技的進步。

  • 達到終身學習的需求。

  • 要求聯邦施政負起績效責任。

 

我國教育在新任教育部長曾志朗的領航下﹐短短三個多月以來﹐倡導全國兒童閱讀運動﹐發表杜絕校園體罰宣言﹐提出災後學校重建的新校園運動﹐並於最近提出他的施政構想﹐以「擁抱海洋﹐面向寰宇」為教育大方向﹐強調我國應該有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國民精神﹐台灣各級教育包括終身學習課程都應吸納海洋精神﹐教育機制應從推動多元文化、多語言及多層歷史經驗的教育思維找到實踐的著力點﹐可以說為教改工作帶來了另一片新氣象。此外﹐曾部長在今年八月的教育部部務會報中指示:除了教改行動方案繼續執行外﹐請每個司處儘速研提二至三個具體可行的施政構想及願景﹐以勾勒出本部整體未來方向。盼美國教育部最近所提的五年施政藍圖﹐尤其是具體目標下明列成就指標﹐可供我們擬訂相關施政構想之參考。

 

參考文獻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 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 The education record, 1993-2000.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0, August 24. Strategic plan 2001-2005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pubs/DraftStratPlan/ (September 18, 2000)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表一

美國教育部五年施政藍圖的架構2001-2005

宗旨:確保整個國家教育機會均等並促進卓越教育

綜合目標1為所有的孩子打下穩固的學習基礎

綜合目標2:改善美國教育體系使其變成世界上最好的

 

綜合目標3:確保所有人接受高等教育及終身學習的機會

綜合目標4:打造教育部成為高成效的組織

具體目標

1A.所有孩子有高品質的學前教育與發展經驗並做好就學準備。

1B.每一個孩子在三年級結束前能夠獨立且流利地閱讀。

1C.每一八年級學生熟練具挑戰性的數學﹐包括基礎代數、幾何。

1D.初高中幫助所有學生成功地銜接大學與就業。

具體目標

2A.每一州在主要學科上﹐為所有學生設定挑戰性標準及配套的評量措施。

2B.在每一個教室中安置有能力有奉獻心的教師。

2C.所有學校均安全、沒有毒害、維修良好而不擁擠。

2D.所有家庭、社區與學校建立分擔責任的夥伴關係﹐以支持改革的努力。

2E.所有學生與家長能夠選擇高品質的公立學校。

2F.所有學校提供給每一師生先進科技﹐以改善教育。

具體目標

3A.高等教育的學生獲有所需的財務支助及相關服務並完成高品質的教育。

3B.高等教育學生財務支助的申請發給辦法是有效、健全並配合申請者的需要。

3C.所有成年人特別是社經地位不利、身心障礙者將經由終身學習﹐加強他們讀寫或工作有關的能力以改善謀生技能。

具體目標

4A.教育部的顧客接受快速、無缺點的服務為高品質的資訊、產品。

4B.教育部將投資資訊科技以改善施政效率及資訊安全。

4C.教育部將召募並留住有能力、多元且致力於卓越的工作人力。

4D.教育部將管理其施政藍圖及服務以確保財務上的廉潔

4E.教育部將是一個以成效為導向的組織

 

 

表三

具體目標1A所有孩子有高品質的學前教育與發展經驗並做好就學準備。

成就指標

主要策略

  • 二○○五年以前﹐低收入家庭幼兒進托兒所的比例增加至50%。

  • 二○○五年以前﹐增加受完托兒所教育的低收入學生就學的比例﹐他們的讀寫算能力業經評量得知已做好就學準備。

  • 二○○五年以前﹐至少有一半的州訂定幼兒教育計畫的標準及與幼兒學習科學見解一致的課程內容綱要。

  • 父母定期閱讀及唸故事給三至五歲幼兒的比例將繼續增加。

  • 與健康暨人類服務部、各州教育主管機關共同合作﹐擴充幼兒教育的服務─

      1. 經由兩部計畫的結合增進聯邦對學前教育服務的支持。

      2. 提供州、地方學區、幼兒教育機構資源﹐以支援嬰兒、幼兒等教育計畫﹐並支持提供早期幼兒服務。

      3. 告知所有學區、學校有關聯邦用以支持幼兒教育的計畫與經費。

      4. 鼓勵州與社區擴充他們學前教育措施。

    • 改善教育部與相關機構的合作與協調。
  •  

    註:每一主要策略下均有多項具體措施﹐只舉一例列舉﹐餘略。

     

     

    表四

    具體目標2A每一州在主要學科上﹐為所有學生設定挑戰性標準及配套的評量措施。

    成就指標

    主要策略

    • 二○○一年以前﹐所有的州至少在兩門主要學科上建立挑戰性的內容及成就標準。

    • 二○○一年以前﹐所有州至少在兩門主要學科上﹐配合其挑戰性的內容及成就標準建立評量措施。

    • 教師報導他們已有充分準備採用新標準的比例將逐年增加。

    • 州將英語程度低及特殊教育學生納入它們的評量與績效責任體系。

    • 獲選為教育鬆綁的州(EDFLEX)的考核將發現鬆綁能夠帶來對績效負起責任。

    • 所有的州將找出低成就學校並採取矯正措施去改善它們。

  • 確保州實施挑戰性的標準、評量與績效責任體系─

      1. 使用同儕考核以檢討各州所提的挑戰性標準、評量及績效責任體系。

      2. 經由綜合輔助中心、區域教育實驗室、區域訓練中心提供各州技術協助。

      3. 完成考核並繼續監督最後所需評量的完成。

      4. 確保各州的評量含括英語程度低及身心殘障學生。

      5. 提供技術協助與輔導以確保具決定性的評量不致對某些學生造成不公。

    • 改善低成就的學校。

    • 協助與監督享有教育法令規定鬆綁的州。

    • 研究與發展。
  •  

    註:每一主要策略下均有多項具體措施﹐只舉一例列舉﹐餘略。

     

    表五

    具體目標3A高等教育的學生獲有所需的財務支助及相關服務並完成高品質的教育。

    成就指標

    主要策略

    • 每年所有學生的高等教育就學率將增加﹐同時高低收入、少數及非少數族裔高中畢業生的就學人數差距將減少。

    • 就所有財務支助的來源來說﹐沒有滿足其財務需要的高等教育學生特別是低收入學生的比例將持續減少。

    • 貸款者第一年向聯邦還債的負擔將少於10%。

    • 兩年及四年全職攻讀學位的高等教育學生完成學業的比例將改善﹐同時少數族裔與非少數族裔學生畢業的比例的差距將減少。

    • 學生獎助計畫的益處﹐從增加稅收的觀點而言﹐將繼續超過它們的花費。

    • 全職攻讀學位的學生赴海外進修的人數將持續增加﹐少數族裔學生赴海外進修的比例也增加。

  • 讓大學教育能夠負擔得起─

      1. 續對全國大多數學生提供培爾獎助學金。

      2. 使學生貸款更容易取得。

      3. 增加聯邦工讀計畫的經費。

      4. 確保學生獎助經費用以支援終身學習。

      5. 評量並擴充新的聯邦高等教育稅賦寬減措施。

    • 對相關機構及學生提供所需的協助。

    • 在高等教育中扮演領導的角色。
  •  

    註:每一主要策略下均有多項具體措施﹐只舉一例列舉﹐餘略。

     

     

    表六

    具體目標4A教育部的顧客接受快速、無缺點的服務為高品質的資訊、產品。

    成就指標

    主要策略

    • 教育部將增加取得服務、資訊、產品的機會

    • 教育部將以服務與產品的品質去增進顧客滿意。

    • 教育部將以服務、資訊及產品的傳送增進顧客滿意。

    • 顧客將增加地指出他們對教育計畫的規定與要求有較大的彈性與較好的理解。

  • 提供工作同仁所需的資源去服務顧客─

      1. 續發展教育部第一線的溝通園地。

      2. 續發展資訊工具及科技以協助工作同仁提供顧客更好的服務。

    • 提供主管所需的工具﹐依顧客的需要調整資源運作系統及科技。

    • 設計辨識顧客需求﹐迎合他們需要以及利用回饋改善服務與產品的體系。

    • 確保有特殊需要的顧客取得他們所需的服務、資訊與產品。

    • 持續改善服務與產品的品質。

    • 持續改善顧客取得服務、資訊及產品的傳送體系。
  •  

    註:每一主要策略下均有多項具體措施﹐只舉一例列舉﹐餘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0:20:3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美返校運動

    房思平/駐休士頓文化組

    全美返校運動(America Goes Back to School)在八月到十月學生返
    回校之際,鼓勵家庭及社區參與教育。自一九九五年起的這項年度活動所
    付出的努力已給社區一個建立著重教育及支持學校的機會。每年有數千個
    社區與業界共組返校運動的夥伴關係,活動的內容從野餐到遊行。教育部、
    州及地方官員不僅在全國學校走透透討論家庭及社區如何幫助學校以其達
    成所面臨的挑戰,州長及市長亦提出返校運動的計畫及一些可行措施。

    今(八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全美返校運動正式登場,由卡通人物
    亞瑟、知名故事人物及由地方國中生及特別來賓主持。教育部長瑞利也親
    臨現場慶祝並參與了這項有意義的教育盛會。本文就以下四州為例介紹最
    近全美返校運動所做的努力:
    一、喬治亞州
    為給家長一個陪孩子第一天返校的機會,喬州的Cartsville 及Bartow 兩
    郡的商會,結合當地學校說服該州的市和郡縣系統讓員工以支薪或不罰款
    的情況下休假,有23個企業共襄盛舉。一所小學表示,以往只有100 位
    家長參加而這次參加的人數則達到300人。
    二、佛羅里達州
    Brethren Reaching Out乃一基督教組織,今年舉辦第二次返校活動及家
    庭野餐。目的是為住在佛州公立宿舍系統的男童召募更多的男家教義工。
    此組織贊助超過300名住在Sanford 市的青年公寓,由中央佛羅里達大
    學、當地教會及法律事務所支持提供教育暨犯罪防治措施等。
    三、密蘇里州
    在密州第一次的返校活動博覽會,由業界及社區組織免費提供文具用給
    Boonville 市的David Barton 小學的幼稚園到五年級的學生。
    四、愛達荷州
    在愛州Lewiston 市內的第一獨立學區放映兩部由愛州教育廳所贊助當地
    電視台製作的廣告。分別由Lewiston 的老師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及一
    所高中校長告訴學生們學校能提供書籍、巴士及午餐等,並鼓勵他們付出
    "精力、熱誠及善盡所能"。

    全美返校運動提出了以下六項重要問題,可做為舉辦返校活動時強調:
    一、 召募及儲備優良教師
    全美將在未來十年內聘用兩百二十萬教師,其中一半將是初為人師的
    新鮮人。故建議開始一個輔導新老師計畫,讓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來
    輔助這些新老師,或起草一個認識教師活動以宣傳好的教學。
    二、 擴大課後輔導
    課後輔導的需求量日與俱增,比例幾乎是兩個家庭中就有一個有此需
    要。今年的十月十二日有一個全國性同步的認識課後輔導活動開放給
    家長、社區領袖、官員及媒體參觀。
    三、 增加上大學及工作生涯途徑
      在下個十年裡,百分之八十的高成長工作需要大學文憑或經過長期訓            
    練的人才。可舉辦早日準備上大學(Think College Early)活動,讓
    國中生及其家長們了解課程要求、入學所需測驗及貸款的資訊等。
    四、 將讓高學業標準帶進教室
    依全國研究顯示,那些已在高中修習過代數及幾何的83%的學生將會
    在兩年之內自大學畢業。這些學生可組織一個與其他父母或家人的夜
    間家教班或定期會面的數學俱樂部,讓義工們在托兒或課輔中心指導
    孩子們的功課。
    五、 校園安全暨免於毒品計畫
    十二至十八歲的孩子最有可能成為校外的暴力犯罪者,最近有些學校
    已經歷了慘痛的事件。返校運動中建議似可組成一個為確定長期防治
    犯罪為目標的聯盟以改善學生安全,提供解決衝突、法律專業、心理
    健康講座及在學校暨社區內的青年服務組織等。
    六、 校舍重建暨現代化
    有四分之三的學校報告表示要翻修或重建校舍,經費達1270億美元。
    建議組織一個評估學校建築及計畫小組,讓學校成為整個社區的學習
    中心。不僅用於課後輔導、成人教育、人文課程及社區服務計畫的活
    動空間。
    參考文獻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 August). America goes back to school-
    Engaging family and community support for the new school year.
    Community Update, 79, 4-5. Washington D.C. :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大選年兩黨教育政綱之比較

    李勝富/休士頓文化組

    共和黨教育政綱

    過去五十年來美國社會所發生的最深遠變化之一在於高等教育之普
    及,而關鍵之處則在各高等教育機構間彼此自由競爭。由一九四0年代頒
    佈退伍軍人法案(GI Bill)開始,經由各種學生貸款與補助之發給,終於
    成就了舉世最佳的高等教育體系。此一體系所成就者其意義超過了金錢與
    社會地位,所有美國人無不引以為榮。然而今日吾人面對科技革命與全球
    經濟等課題之種種挑戰,乃使吾人深切感覺必須持續擴充發揚我們在高等
    教育方面上之規模與優越地位。

    這也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布希州長及國會議員們將施政優先項目置於
    增加合格學生進入大學受教之機會,其重點即在於撙節教育經費開支一
    點,包括將行政官僚體系的干預降至最低,以及將顧客選擇增至最高這兩
    點的理想組合。為配合這項創新的措施,共和黨國會議員並在國會中推動
    通過各項法令,容許各州預付學費方案豁免徵稅、到學生貸款予以減免稅
    捐、以及設法讓雇主們補助員工教育訓練費用更為可行等。遺憾的是,這
    些法案遭到否決,只有等待選出共和黨籍的總統到來年再將其簽署成法
    令。

    同時,根據共和黨的財政主張,聯邦擔保的學生貸款利率將可較以前
    降低,將較以往更能符合學生所期望者。培爾助學金(Pell Grants)是數
    以百萬計的低收入家庭得以繼續升學的津梁,未來之金額將會較以往更
    多,同時,一旦共和黨掌控的國會將布希州長的主張制訂成為法律後,更
    將變成數學、科學、與技術等的驅動力量。布希州長主張:

     重點置於補助修習上述領域的具挑戰性課程的學生。
     與各大學組成夥伴關係以促進科技與數學教育。
     吸引科學、數學、與工程等理工畢業生到低收入學校及缺乏這類師
    資的地區任教。

    然而,各大學的學費總是不斷攀升,幅度遠超過通貨膨脹率。不論其
    原因何在,這些開支對於中產階級的財務形成很大的壓力,許許多多的家
    庭都感覺形同苦力,必須不停地工作以應付這永不停止漲升的學費。我們
    希望各大學的行政當局能設法扼止學費的繼續漲升;同時,為求對他們公
    平起見,我們也提出一項由總統主導的研究,研究政府法規和文書作業等
    的影響。

    在許多高等教育機構中,學術自由的理想常遭到狹心不容異己的威
    脅。學生不應該被強迫運用學生所繳的學費去支持某些人的政治主張,共
    和黨會與那些因其保守立場而遭到處罰的教授們以及秉持真理不畏強禦、
    獨立辦報的勇敢學生團結在一起,為捍衛各大學與不容異己的褊狹心態之
    戰鬥,我們願與立場獨立的教育界人士共同合作以維持教育機構超然於意
    識形態的立場。我們也支持以合理方式實現伸張婦女機會,同時不損及男
    士們權益的教育修正案第九章(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s of
    1972)。

    民主黨教育政綱:

    民主黨政綱主要呼求之一在擴大稅捐減免與撙節措施而使人人更易進
    入大學,同時並將增加更多預算在員工訓練、學費補貼等計畫上,學費補
    貼係對那些願意到成績落後的高中以及幫助條件較差學生補習使其得以跟
    上大學課業的暑期班服務的大學畢業生提供學費補貼。

    雖然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已不似一九九六年大選時那樣受
    到爭議,共和黨政綱中對此隻字未提,然而民主黨仍明示將繼續支持增加
    黑人及其他少數族裔在大學裡的人數,政綱中表示:「總統候選人高爾副
    總統了解提升這個國家的辦法並不是把最弱的一些人拉下去,而是要持續
    擴展每一個人成功的機會。」

    在民主黨為各中小學增加十萬名新教師的計畫中,高爾提出了一個「教
    師團」(Teachers' corps)的構想,希望吸引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以及有意
    轉換工作者進入此一工作行列。參加的畢業學生可以獲得為其繳還學費或
    學生貸款之資助,轉換工作跑道者則予頒授另一種教師執照,使其毋需重
    返學校補修教育學分。

    政綱中並提到一項很有意思的想法,惟並未說明細節。此一構想稱為
    「機會學府」(Opportunity Academies),在那兒,一些條件較差的高中畢
    業生可以在上大學前的暑期裡接受數學、閱讀、寫作、讀書技巧等方面的
    密集補習,使其一旦獲准入學可以跟得上程度。不過,這一構想只有寥寥
    數語,對於將設於何處、以及經費情形等細節並未提出。

    民主黨政綱與共和黨有很多不同之處,惟兩黨均認為基本研究之經費
    應該增加。共和黨要求增加國家衛生研究院之預算,並對國防部增撥二百
    億美元的研發經費;民主黨政綱並未特別提到上述二機構,但主張對資訊
    科技及生物醫學之研究經費予以加倍。


    參考文獻
    The Chronil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0, August 1). The Republican
      platformon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On-line]. Available: http:
      //chronicle.com/daily/2000/08/2000080111n.htm.

    Gose, Ben(2000, August 15). The Democratic platform urges measures
      to make colleges more affordable[On-line]. Available: http://
      chronicle.com/daily/2000/08/2000081501n.htm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談美國的國際教育政策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緣起

    去(八十八)年六月八大工業國家(G-8)高峰會在德國柯隆舉行時,
    前所未有地將教育列為討論的議題,八國領袖在所簽署的柯隆憲章
    (Cologne Charter)中強調教育在促進經濟繁榮、公民責任及社會融合所
    扮演的角色,適應能力、就業潛能及因應變化是未來社會的主要挑戰,工
    作、文化及社區之間的流動將是必要的,而教育與終身學習正是提供每一
    個人流動所需的護照(passport to mobility),為達成此目的,八國領袖決
    議增進國與國之間教師、行政人員及學生的交流,並請有關專家去找出交
    流的主要障礙及適當的解決方案。於是,八大工業國家的教育部長今(八
    十九)年四月在日本東京舉行首次會議,探討「變遷社會中的教育」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他們同意將鼓勵國際合作以降低社會
    變遷的教育不平等,擴充終身學習與遠距教育,支持資訊與通信科技在教
    育上的發展與應用,並且進一步促進教育、行政人員及學生的互訪交流。
    隨後,第二屆亞太經濟合作(APEC)教育部長會議也於新加坡召開,計
    有來自亞太地區各國的教育部長與決策人員參加,會中就學習社會中資訊
    科技的利用(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 learning society)、革新
    教育管理制度(Reform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s)、經由研究改善
    教學體系(Improvement of teaching systems through research initiatives)及
    加強人員與知識的合作與交流(Enhancing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people and expertise)等四項主題進行討論。從近來高階層的國際性會議觀
    之,我們不難了解國際教育與交流,是當前先進國家共同關心的課題。

    政策宣示

    基於此一發展趨勢,美國柯林頓總統今年四月十九日以「國際教育政
    策」為題,對聯邦、州與地方行政主管機關首長發出國際教育政策備忘錄。
    據了解,此一政策的形成,美國國際教育人員協會(NAFSA: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的倡導具有相當貢獻,該協會稍早發表「邁向美
    國國際教育政策」(Toward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for the United
    States)的聲明,闡述了美國為何需要一項國際教育政策以及它執行的項
    目(含外國語文及地域知識、國際學生召募、海外進修三大類),聲明的
    要點和細節已反映在前述的備忘錄中。備忘錄指出,支持國際教育是聯邦
    政府的政策,我們要做到:
     鼓勵其他國家的學生來美國留學。
     促進美國學生到國外留學。
     支持社會各階層的教師、學者和公民的交換。
     加強美國機構發展國際夥伴關係和專門知識與技術的努力。
     擴展美國民眾高品質的外語學習及對其他文化深度的認識。
     幫助和支持教師們教導學生有關其他國家和文化方面的努力。
     開發新的技術以協助全球的知識傳播。
    由於聯邦政府無法獨立完成這些目標,柯林頓總統呼籲教育機關、聯邦與
    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及企業界共同參與推動。備忘錄並指示聯邦政府與
    私人機關組織合作去達成許多具體的目標,並請副總統協調聯邦政府推動
    國際教育的策略。

    教育部長瑞利在歷史性的亞洲之旅及參加前兩項的國際性教育會議之
    後,亦於四月十九日就國際教育的重要性對全國發表政策性演說,承諾將
    採取一系列的新步驟重整美國國際教育,諸如促進海外研習、加強各級學
    校外語教學、確保國際教育為大學教育統整的一部分等,他表示美國至少
    應該達到G-8所預定的新目標:在未來十年高等教育交流機會至少增加到
    兩倍的新目標,亦即尋求新的途徑加倍招收外國學生及派遣學生赴海外進
    修。

    美國國會於五月間更提出兩黨共同支持的美國國際教育政策決議案,
    明確指出國際教育政策應含括以下的目標:
     確保所有大學畢業生具備一種外國語文及外國地區的知識。
     確保國家經由教育機構產出國際方面的專門知識。
     重新為美國爭取到40%的國際學生市場。
     簡化國際學生的簽證、繳稅及雇用有關規定。
     大幅度增加美國學生赴海外進修。
     增進海外進修地區、語文及科目的多樣性,以確保國家具備完整的
    國際知識。
     鼓勵國民與專業人士交流活動並促進學者間的國際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4-30 20:58 , Processed in 0.29024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