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部施政藍圖(2001-2005)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教育部於今(八十九)年四月發表了柯林頓政府七年來的教育施政成果報告,這本報告稱做「挑戰現況:一九九三至二○○○年的教育記錄」( 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 The Education Record, 1993-2000)﹐分別就提升學童成績、強化教師素質、擴充公立學校選擇、增進父母參與、運用科技促進教與學、營造安全有紀律免於毒害的學校、幫助學生做好上大學的準備、為所有美國人打開高等教育之門等八大項敘述柯林頓政府的教育建設成就。當然﹐教育改革的任務距離達成的目標尚遠﹐所以柯林頓政府在過去幾個月仍持續探討教育發展的課題﹐誠如這本報告所言﹐一九九三年時的教育境況已經改善了﹐未來仍有許多目標尚待努力﹐包括:強化績效責任措施去扭轉辦學失敗的學校、擴充公立學校的選擇、通過學校營建的法規使成千上萬擁擠及破舊的學校現代化、提供資源去縮短數位差距(digital divide)、擴充大學教育稅賦寬減以協助數百萬勞工及中產階級的家庭支付學費、國會也必須通過立法俾繼續降低班級學生人數、增加課餘輔導暑修機會以及改善美國師資素質。據了解﹐美國教育部繼發表上述的成果報告之後﹐於今年八月擬訂未來五年(2001-2005)的施政藍圖﹐內容十分清晰完整﹐謹扼要介紹如后。 一九九三年﹐美國「政府施政成效法」(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通過後﹐將聯邦政府帶向一個新紀元。該項法案規定聯邦計畫及機構的評鑑是以它們產生的影響而不是它們運作有多好為依據﹐目前聯邦機構負有責任擬訂及更新五年施政藍圖並準備年度計畫及年度報告﹐施政藍圖列舉未來五年所要達成的綜合目標與具體目標﹐年度計畫將這些目標轉換為可以測量的指標﹐並給予每一指標未來一年所欲達成的目的﹐至於年度報告﹐則敘述這些目的達成的狀況。美國教育部依據此一法案之規定﹐曾於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七年提出第一、二次施政藍圖﹐廣為分送部內同仁、國會、關心教育人士及教育工作者﹐並據以改善施政與協助同仁了解所訂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重要性。美國教育部最近提出的2001-2005年施政藍圖﹐係按下列四項綜合目標所建構:- 為所有孩子打下穩固的學習基礎。
- 改善美國教育體系使其變成世界上最好的。
- 確保所有人接受高等教育及終身學習的機會。
- 打造教育部成為高效率的組織
這些遠大的目標反映該部能夠影響的領域﹐儘管有些領域該部並無法直接掌控。施政計畫下的綜合目標﹐則明列所欲達成的具體目標(如表一、表二)﹐並輔以成就指標( performance indicators)及主要策略(core strategies)(如表三至表六)﹐而這些具體目標直接用來編寫年度計畫與年度報告。美國教育部此次建構五年施政藍圖﹐歸納起來有以下八項主要驅力:- 達到學生註冊入學人數持續增加的需求。
- 達到學生日漸多元化的需求。
- 將標準帶進教室。
- 運用有效的教學實際知識。
- 改善高素質教師的召募與培訓。
- 因應教學科技的進步。
- 達到終身學習的需求。
- 要求聯邦施政負起績效責任。
我國教育在新任教育部長曾志朗的領航下﹐短短三個多月以來﹐倡導全國兒童閱讀運動﹐發表杜絕校園體罰宣言﹐提出災後學校重建的新校園運動﹐並於最近提出他的施政構想﹐以「擁抱海洋﹐面向寰宇」為教育大方向﹐強調我國應該有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國民精神﹐台灣各級教育包括終身學習課程都應吸納海洋精神﹐教育機制應從推動多元文化、多語言及多層歷史經驗的教育思維找到實踐的著力點﹐可以說為教改工作帶來了另一片新氣象。此外﹐曾部長在今年八月的教育部部務會報中指示:除了教改行動方案繼續執行外﹐請每個司處儘速研提二至三個具體可行的施政構想及願景﹐以勾勒出本部整體未來方向。盼美國教育部最近所提的五年施政藍圖﹐尤其是具體目標下明列成就指標﹐可供我們擬訂相關施政構想之參考。 參考文獻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 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 The education record, 1993-2000.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 August 24). Strategic plan 2001-2005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pubs/DraftStratPlan/ (September 18,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