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楼主: 心诚则灵

美国教育概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追求營利型高等學府之崛起

在阿利桑那州鳳凰城的一個下班時間,有二十餘位上班族行色匆匆地由辦公室衝向附近一所大學的教室,與一般大學不同的是,他們的教室是設在機場邊的一棟辦公大樓裡,這所學校名為鳳凰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現為全美最大的私立大學,共有96,000名學生,散布在全美28州的134個校區內,全校師資有95%為兼任,譬如食品業老板的George Francisco即受聘擔任行銷課教師。學生年齡層亦非一般的18至24歲,多屬二、三十歲以上的上班族,攻讀的多半是商業、技術方面的學位。與一般大學最大不同處在於這所大學的辦學宗旨是賺錢,而他們也真的賺進大筆銀子。截至本年八月底止,鳳凰大學的母公司Apollo集團盈餘飆升53%,高達2.47億美元,營收暴增1/3,達13億美元,市場價值為114億美元,僅次於耶魯大學。其他的幾所營利大學亦不遑多讓,在全美百業不景之際,這些營利大學卻個個業績鼎盛,竟有五家名列25家成長最速公司之林。而當傳統大學都在為成本高漲、經費減縮而深受其苦之際,全美排前十名的營利大學卻新增了五十萬名學生,加上其他數百所規模較小者增幅達6.2%,為傳統大學的五倍,整體營收達一百三十億美元,較1999年增加65%。

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些成果?因為他們把眼光放在傳統大學所忽略的族群,傳統大學努力爭取高中畢業班前25%的學生,他們則招收前50%的學生、以及欲求轉業或升遷的上班族;又因為他們把照顧學生的需要列為核心價值所在,因此專注於就業市場所需的商業與技術等領域,頒授這些學位,協助學生就業;他們聘用兼任師資,同時盡量節省各項不必要的開支,將經費悉數運用在「直接教育」─如小班授課等上;總之,其導入顧客服務、成本控制、效率經營等理念均將帶來教育上之創新,也促使傳統大學進行變革,終將使整個高等教育蒙受其惠。

註:

1.提供資料單位:駐休士頓辦事處文化組

2.提供資料日期:九十二年十二月十日

3.資料原始出處:美國「商業週刊」71-74頁, November 17, 2003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少數族裔進入大學的新路徑

今年春季還是俄亥俄州Dayton貧困區內一所初中學生的Jerusha Clark雖然有心向學,卻不勝周遭狂野同學之擾,眼看秋季升入當地高中後情形也不致改善;突有當地一位前高中校長與Dayton大學合作開辦了稱為Dayton大學預修學校(Dayton Early College Academy)的一所新型高中,其命運乃因而改觀。這是專為幫助少數族裔學生升大學而設之學校,除高中課程外,還供學生選修大一、二課程,旨在激勵貧困學生繼續升學。蓋因美國少數族裔上大學之比率遠低於白人,黑人獲學士學位者僅18%,西語裔更只有10%,相形之下,白人為34%,教育專家們均憂心各族裔貧富將更懸殊,且造成貧困區之高犯罪率,因此呼籲應極力提升少數族裔進入大學之機會,多年來相關措施包括眾所週知的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s),此次俄州所採的則屬創新構想。因尚在實驗階段,各地或有不同做法。如紐約州的Brooklyn即在當地高中校內闢一專區,而讓學生到附近的Brooklyn學院選修課程;在洛杉磯則有在貧困地區設一包括小學至高中的學校者,其高中與洛杉磯州立大學合設大學預修班;而前述的Dayton預校則完全由Dayton大學提供校內空間,且學費全免,預校學生與大學生分開上課,符合資格者則可選修若干大學課程。今秋新招的九年級學生有93名,預計四年後將擴至400名。其入學條件除需家長支持配合外,學生尤須具上進心,並提出足以顯示求學熱忱之研究報告。

這些機構之成功有賴經費之支持,如今已有一些基金會慨伸援手,惟多數仍賴各地區教育當局之支助。目前亦有一些著名學府因平常即有增收當地學生之壓力,已對此表示興趣,包括史丹佛、芝加哥等大學均已向一些基金會探詢合作之可能;如進展順利,不啻為少數族裔升入大學開啟一道新曙光。

1.提供資料單位:駐休士頓辦事處文化組

2.提供資料日期:九十二年十一月十日

3.資料原始出處:美國「商業週刊」66-68頁, October 28-November 3, 2003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德州州立大學學費飆漲

過去十年間美國包括德州在內的西南地區各州立大專校院學費飆漲。一項研究資料顯示,二○○三至二○○四學年德州四年制州立大專校院之學雜費比上一學年增加百分之十四,也較十年前增加百分之四十七,這個增加的比例遠較那些素來以高學雜費聞名的東北區、亞特蘭中部及中西部的大學來得高。

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主席David Ward表示:「對於如何資助高等教育,美國現正面臨非常艱困的時期。我對這個五十多年來如此完善地幫助學生和家庭的社會契約(指高等教育)未來的生死感到憂心。」德州高等教育委員會(Texas Higher Education Coordinating Board)官員指出,德州四年制大學學雜費於十年間增漲了一倍,其中奧斯汀德州大學漲幅百分之一百三十,德州農工大學漲幅百分之一百一十一,德州南方大學漲幅百分之一百三十二,休士頓大學漲幅百分之九十六;而預計最大的漲幅將在明年發生,因德州州議會日前已通過德州各州立大學自明年起可自訂學費。

然而高等教育委員會副主任Teri Flack則表示,儘管德州學雜費漲幅百分比相當高,但相較於其它州自一開始即徵收高學費而言,德州目前的學費尚屬中等。College Board的年度報告將學雜費的飆漲歸因於州政府補助減少,過去兩年因稅收減少,幾乎所有的州議會均減少對高等教育的補助;另一個因素則是新科技及教職員的健康保險費用增加。

至於私立大學的學費也提高許多,自一九九三年至二○○三年之漲幅平均約百分之四十二。而著名之德州私立萊斯大學,其學雜費於過去十年間則由每年$4,825.00增至$9,835.00,漲幅達百分之六十點四。

註:

1.提供資料單位:駐休士頓辦事處文化組

2.提供資料日期:九十二年十一月十日

3.資料原始出處:休士頓紀事報, 九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大學EARLY DECISION入學方案之利與弊

EARLY DECISION係美國許多大學提供學生入學申請的一種特殊方案,學生較一般申請者提早提出申請(大約每年十一月),學校亦提早通知學生是否接受其入學(大約隔年一或二月)。參加該方案之申請者必須承諾,倘所申請之大學接受其入學,申請者必須接受並撤回其他所有的入學申請。此方案之公平性遭致強烈質疑與抨擊並訴之於法,反對者認為該方案僅有學校及中上階層的學生受惠,完全不顧多數學生(特別是少數族裔)的利益。儘管法院已做出有利EARLY DECISION的判決,但其公平性仍在法院之公論(COURT OF PUBLIC OPINION)繼續辯論中。

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及耶魯大學自去年開始採用EARLY ACTION入學申請方案,惟不同於EARLY DECISION的是,申請者無需承諾一定入該所大學就讀。北卡羅萊那大學則決定取消所有的EARLY方案。目前美國實施EARLY DECISION或EARLY ACTION方案的大專校院仍有四百餘所。

針對各方的批評,仍維持採用EARLY DECISION方案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入學事務院長William Conley表示,只要妥善執行管理EARLY DECISION方案,無論是學校或學生均受其惠,而該校今年一年級新生中有三分之一是透過此方案入學的,其中少數族裔學生所佔比例與人口組成比例幾乎相同,故並未偏袒主流社會(elite majority)的子女。C院長堅持該方案選擇的是事先準備好(well-prepared )的學生,卻不妨礙學生族群的多樣性(diversity)。

資料來源: USA TODAY, 九十二年八月六日;www.collegeboard.comwww.admissionsconsultants.com.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州社區學院非尖峰時段學費優惠頗獲好評

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德州達拉斯郡社區學院學費減半的措施頗獲各界好評,並將可望在全州各地二年制學院間推廣。自該郡今年一月間試行學費減半措施以來,已有數以千計的學生紛紛選修非尖峰時間(即每天下午及週末)的課程,德州這項非尖峰時段學費優惠的先導計畫已有八個地區的社區學院參與試驗。

達拉斯郡的這項優惠措施招到最多的學生,不過其他幾個地區亦不遑多讓,紛傳佳績。因此德州高等教育理事會已打算向州議會提議允許全州各社區學院比照施行。這項試驗的目標有二:第一個目標是可舒緩熱門上課時段的擁擠情形,也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第二個目標則在配合州政府所推動的縮小教育差距方案,此一方案將使德州在 2015年增加五十萬名學生。

去年秋季達拉斯郡社區學院只有13,645名學生選擇非尖峰時段上課,在該時段採行優惠學費以後,今秋則增至19,621人,較去年增加44 %。該校教務副校長表示,此一措施對那些無法申請獎學金者,如上班婦女等尤具吸引力。

在達拉斯郡學生若選在下午1:30至4:30或星期五下午1:30至星期天晚上11:00上課,則每學分只需繳付全額(26美元)的一半。不過,折扣學費卻讓學校收入銳減,因除學費收入減少以外,學校還得另聘兼任老師,並需付專任老師的加班費。因此八個參與此一計畫的學區有七個在賠錢。也因此雖然吸引了更多學生,各學區卻考慮不再打這麼大的折扣,德州高教理事會也擬請州議會允許各校自行決定費率。休士頓地區的北哈里斯蒙哥馬利社區學院即擬採八折收費,休士頓地區目前雖尚未賠錢,但未來則將有此可能,他們認為應有彈性作法。

不過不論折扣多少,相關主管均表示瑕不掩瑜,蓋因教室不再閒置、同時有更多人更有意願接受高等教育,光這些即遠超所值。

註:

  1. 提供資料單位: 駐休士頓辦事處文化組

  2. 提供資料日期: 九十一年十一月七日

  3. 資料原始出處:「 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九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第三十二A頁。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科羅拉多州學區尋覓教育新資源

施吟詹/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各州學區由於教育資源短缺,紛紛尋覓新的資源以改善羞澀的阮囊,科羅拉多州也不例外,期望在本年十一月舉行之期中選舉能獲得州內十八個學區的選民支持通過這項科羅拉多州有史以來金額最高的教育公債議案九億八千三百八十五萬美元。這些經費將用來修繕老舊的學校建築、蓋新學校、充實學生人數增加學區之教室設備,甚至可用來改良學校的冷暖氣設備,讓學生有較好的學習環境。

科州許多學區今年面臨一個困境,即許多學區學生入學人數大增,但是政府核撥之建築整修經費補助卻只有些微增加。二○○二年科州政府指定核撥給貧窮或治安不良的學區用做學校建築的經費共兩千五百萬美元,這筆經費有三個來源: 一是州政府訴訟和解金用來資助貧窮學區、二是公益彩券部分盈餘、三是州政府之前節餘下來的經費,但是這些經費根本不足以協助學區因應學生人數大增及老舊校舍修繕所需的費用。

Mill levy的議案總金額為五千七百二十萬美元,與其他學區提出之教育公債訴求不同處在於這些錢不限於用在建築上,還可用來支付教學上的需要,包括教師的薪資、減低班級人數及擴充教學設備等。

註:

  1. 提供資料單位:駐休士頓辦事處文化組

  2. 提供資料日期:九十一年十一月七日

  3. 資料原始出處: The Denver Post, 九十一年十月十八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洲各國第一夫人會商兒童問題

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兒童代表未來,教育是通往成功之鑰」,為你的孩子涉略閱讀絕對有益。美洲二十二個國家的第一夫人及婦女領袖們甫於九月二五、六日在墨西哥市聚會,與會者包括美國布希總統夫人蘿拉、加拿大克里靖總理夫人、以及中南美洲各國領袖夫人與婦女界領袖等多人,討論有關兒童的各項問題。大會通過一項目標廣泛、積極的行動方案,內容涵蓋降低嬰兒死亡率、兒童醫療保健、兒童教育及暴力防止等多項議題。

會議在九月二十五日晚上的歡迎酒會揭開序幕,次日進行一連串的演講討論等活動,各國第一夫人首先聽取著名的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就近代教育問題發表的精闢演講,隨後舉行圓桌會談。各國代表紛紛交換在兒童保育上的成功經驗與面臨的挑戰。

布希夫人發言表示,天下父母心都有同樣的心境與問題,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能免除貧窮與暴力的威脅;她也舉出統計數字顯示美國西語裔與非洲裔的貧窮程度是二十年來的最低點,與母親相依生活的貧童人數亦下降了十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美國亦透過其國際開發總署每年援助西半球國家,金額達八億五千餘萬美元,其中三千八百餘萬美元用於援助十一個國家的相關計畫,包括提供各種物資以及各項幼兒保健方案,諸如提供疫苗、潔淨飲水、撲滅瘧疾、消除營養不良等計畫,此外還有五千二百餘萬美元用以援助各國的教育與教師訓練計畫。

隨後各國代表紛紛發言表達其經驗與困境。阿根廷教育部長表示,該國教育系統慘受七十年代後之動亂與專制體制之禍害。哥倫比亞第一夫人則提到該國近年來面臨社會不安與暴力惡化之傾向,並呼籲亟須努力消除這些不利因素。古巴婦女聯盟秘書長則表示該國四十年來所遭受的經濟封鎖已使該國兒童與舉世科技進步發展的現況脫節。

  1. 提供資料單位: 駐休士頓辦事處文化組

  2. 提供資料日期: 九十一年十月九日

  3. 資料原始出處:德州「聖安東尼快訊報」(San Antonio Express News)九十一年九月二十

七日1A版報導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德州英語教育簡介─增加閱讀已成為語言學習的主要途徑

施吟詹/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正規學校自幼稚園至十二年級均有英語課程,由州教育廳設定K(幼稚園)至十二年級英語語言及閱讀之課程綱要(TEK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and Reading),州內各城鄉之學區辦公室依據州教育廳設定之大原則,考量各城鄉之特質及需要,編訂其個別課程標準。如德州休士頓獨立學區(Houston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 簡稱HISD)係全美第七大學區,現任美國教育部長Dr. Rod Page擔任該學區總監時,即根據德州教育廳之課程綱要訂定各學科明確之教育目標,並推動Project CLEAR curriculum之進行,該課程計畫全名為Project Claifying Learning to Enhance Achievement ResultsHISD提供教師一套均衡且具挑戰性之課程內容,其中明列每年級必須教授之內容,以達州教育廳指導原則之要求,而使學生具備參加德州知識與技能測驗之能力。

在教學方法方面,各校係依據學區辦公室設定之課程標準自行推動落實,並無統一明文規範。以HISDHorn Academy小學為例,其一年級之英語教學,每週均由校方自行頒訂教學進度,教師依據該進度靈活運用其教學資源與方法,包括傳統之講解、練習、視聽教學、圖書館資源運用、鼓勵課外閱讀,並佐以校外教學、遊戲、演劇等方式,提昇學生學習興趣與效果。另校方為落實教學進度,亦多要求各班每週進行測驗。

由於各校均甚鼓勵學生藉增加閱讀來增進學習成效,因此投入大量經費擴充圖書設備,以強化相關輔助學習環境,學生可自校內圖書館大量借書返家閱讀,其手續之便利性大為提昇學生借書之意願;校方亦鼓勵學生自社區圖書館借閱有興趣之讀物;另外更有與熱心公益之遊樂場或商家合作,建立鼓勵學生閱讀之機制,例如凡閱讀一百本書之學生可獲免費遊樂場入場券以資鼓勵。此類環境建置對增進學生語言學習興趣與能力亦甚具成效。

:

  1. 提供資料單位: 駐休士頓辦事處文化組

  2. 提供資料日期: 九十一年十月五日

  3. 資料原始出處: 本組拜訪休士頓獨立學區辦公室及蒐集其網站資料研究之結果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高中生法學教育啼聲初試─法治教育之重要性不容忽視

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假如有一所學校突然公佈女生可以穿短褲上學,男生卻不准許;又假設男生起來反抗也穿短褲上學,卻被校長勒令回家更換衣著。在這種情形下,校長是否有權如此做,還是已經侵犯了學生的穿著自由權?這正是德州聖安東尼地區Fox Tech高中正在試行的一項學生法律教學計畫的部分內容。這項計畫是由該州所推動而由律師公會所設計的一項新的教學方案。此一稱為「我有那些權利?」的新計畫旨在教導學生有關法律知識、政府司法體系、以及最重要的是有關人民的權利等課題──無論是校內祈禱、吸毒測試、還是衣著規定等問題。

在兩年前率先推動此計畫的德州區域法官Royal Furgeson表示:「律師和法官們應當貢獻其專長給老師,好讓他們教會孩子們明瞭法律的運作。因為司法體系乃是融合整個國家的基礎要素,年輕時如未能充分瞭解,國家必將發生問題。」

該校學生對這項由五十多位律師支援的教學計畫似乎頗感滿意,這些律師有在當地執業者,亦有自遠地前來參加者。該計畫提出五項有關言論表達自由方面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方式分正反兩方互相辯論,前述男女生穿短褲問題即其一例。學生對這一問題有主張個人應有穿著自由者,亦由贊同校方有權規定者,每人均可就此充分表達個人意見,這樣的討論與爭辯正是德州律師公會所欲推動者,他們並已編成各種教材供教師們在課堂上運用,並擬於明年二月起在全州擴大推廣。

註:

  1. 提供資料單位: 駐休士頓辦事處文化組

  2. 提供資料日期: 九十一年十月九日

  3. 資料原始出處:德州「聖安東尼快訊報」(San Antonio Express News)九十一年九月二十

七日10B版報導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口成長擠爆美國各州州立大學

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洛杉磯加大、奧斯汀德大及各州著名學府已日趨飽和, 入學門檻也日益提高。

在可遠眺內華達州丘陵起伏的大片草原上, 加州大學正以其聞名的聲譽下注, 著手興建第十所加大校園。 經過七年時間的規劃, 並將在近月內破土興工, 這將是美國自1965年加州二所學術重鎮開張之後四十年來第一所新建的重要的研究型大學。

利用原屬空軍基地經過重新裝修的辦公室, 加大莫西地 (UC-Merced) 分校的主管人員們無視與環保人士間之爭鬥及異議人士對州政府耗費鉅額公帑在鄉野興建新校園之抨擊,正興緻勃勃地展開徵聘教職員及規劃各個學術領域。這所新大學將在2004年開張, 招收800名新生, 預計到2030, 學生人數將達二萬五千人。

美夢將受考驗

這些爭議正足以彰顯加州高等教育之獨特本色─多年來飽受人口成長之困擾而仍能以合理比率接受申請入學的應屆高中畢業學生。其他各州之州立大學系統無論在學校規模、入學比率以及辦品質上少有能與其相匹敵者。然而加大系統的二大旗艦學府,柏克萊與洛杉磯加大如今均已滿載。 為了嚴格把關, 其篩選標準已與一些頂級的私立大學無異。 即便新設的Merced加大能夠如期茁長, 加州人素所熟諗的承諾仍將面臨考驗:蓋加州向有對名列前八分之一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保證進入加大之承諾。賓州州立大學一位研究高等教育的教授 Roger Geiger 說:「加州所需的是再增建三、四所像UC-Merced 這樣的大學, 但現在他們即使只建一所都困難重重。現在只有很小比例的新生能被接納, 而且情況將會越來越糟」 加州人口統計人員估計到2010年將有為數六十餘萬的高中畢業生要進入該州二年制及四年制大學院校就學, 2000年多出 28.6%

加州並非遭此困境的唯一的一個州,在人口急速成長的陽光帶及西部各州的首席學府均有人滿之患,偏又財源短缺無法再蓋新的學校—UC-Merced光是興建費用即需4 億美金之譜。 因此各州只有提高著名學府的入學門檻, 或是興建分部, 以及提升其他次要學校之名聲以便紓解入學人潮,,問題是高中畢業生之名列前矛者想進的都是州內的首席學府, 並不想進次等學校。 因此, 如何讓其他學校更具吸引力, 乃成一大課題。」

  • 德州的教育主管們的對策是極力提升德州大學聖安東尼、達拉斯、阿靈頓及艾爾帕索等分校之學術聲望, 以便紓解首席學府奧斯汀分校之壓力。 該校學生人數已達 50,616, 高踞全國首位, 然而奧斯汀市將該校團團圍住, 藉由高的入學標準嚴格把關, 但有一個漏洞, 就是在1998 年州法允許各高中排名在前 10% 者得進入該校就讀。

  • 亞利桑那州的二所旗艦學府則採另外興建分部以應付全國成長第二快速州的需求。 亞利桑那大學現有學生 35,747 , 預計到2010年將再增加5000, 該校在 Tucson 總校區以南之 Sierra Vista 的分部已設立十年, 卻迄未能吸引夠多的學生, 現又在西北區另外規劃第三校區。另一旗艦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則不希望其總校區現有的 45,693 學生人數再增加, 故在鳳凰城東邊與西邊另建分部以安置 7,000 名學生, 惟三個校區的入學需求到 2008 年仍可能高達 75,000 名。因此該校大學部入學主任 Tim Desch 說:「我們可能需要限制外州學生的入學人數。」

  • 喬治亞州對該州之四所州立研究型大學─尤其是其旗艦學府的喬治亞大學─需求日增的對策是收緊入學標準, 同時將申請入學者平均分配到該州其餘三十所公立大學院校中。 該校助理副校長 Arlethia Perry-Johnson 說:「想擠入喬治亞大學的人數非常之多, 問題是該校的設備是否足以容納?」

  • 位於 Gainsville 的佛羅里達大學希望學生人數維持在現在的 46,798 , 但因該州高等教育主管當局之重組可能無法如願。 位於Tallahassee 的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現有學生 35,462 , 而該校在去年秋天拒絕學生之人數首次超過核准入學之人數。 該校協同副校長 Patricia Hayward 說:「我們希望減緩學生之增加, 但問題是這在政治上行得通嗎?」

以上所提的這些大學均非新建的研究型之校區。 佛羅里達大學副校長 Winfred Phillips 即表示:「如果現有大學仍可容納學生,你不可能蓋一所新大學;蓋一所新的大學通常只有兩個理由:一個是容量不夠了, 另一個則是政治上的原因每個選區的民眾都希望在他們的地方上有一所大學。」

UC-Merced 之設置即反映了以上二個觀點間之爭論。 一方面,整個加大系統之入學人數在未來十年內將增加 63,000 人,而到2050年時增加 207,000 , 現有的九個校區將無法吸收這些新增人數, 另一方面該州各主要區域中唯一尚未設有研究型大學的一個區則自認有權利亦擁有一所。

贊成與反對之正反兩方

支持設立 UC-Merced 者說這可增加以農為主的中央山谷地區之就業機會, 並協助其經濟多元化, 從而改善貧窮與低升學率。 教育界人士表示在傳統上未設有大學地區之勞工家庭的少數族裔子弟如在附近設有大學時,將會更有升學的意願。

反對者則表示,加州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增設研究型大學, 這類大學除加大系統現有的九所大學外, 尚有史丹佛大學 (14,173), 南加大 (28,800)以及加州理工學院(2,058)等校。 同時,研究型大學處於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頂端,這類大學固然可以吸引數以百萬計的聯邦與各州經費補助, 也頒授了眾多領域的專業與博士學位。 然而, 這類大學的教育成本同時也最高,一些專家認為當UC-Merced建成之日,由1980年代中期高出生率所產生的入學狂潮屆時將淹沒了整個的加大系統。 因此反對人士們主張應在需求最殷的地區增設大學; 換言之, 新大學應設在人口稠密的南加州, 而非窮鄉僻壤的 Merced。擔任全國公共政策與高等教育中心(National Centerfor 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總裁的 Patrick Callan 即表示,大學校園之功能應予以充分發揮, 以終年開放、開辦夜間部與週末課程等方式來服務更多的學生。 不此之圖, 只為拉丁裔子弟可以就近升學而設校之想法, 只是想施恩市惠於某些特定族裔而已。

然而環保因素可能會比需求的考量更具關鍵影響。執行潔水淨水源法(Clean Water Act)的聯邦機構已通告該大學主管人員該校位於 Merced 外圍 910 英畝校地是環境保護區,聯邦機構希望該校另擇其他地點設校, 惟該校迄今並未理會。該地區有近十分之一屬濕地, 其中包括一些加州碩果僅存的春塘, 這是一些季節性蓄水以供特殊動植物棲息之窪地。 大學當局則保證提出三千萬美元, 俾在他處另闢2000英畝的濕地保育。 校長 Carol Tomlinson – Keasey 說:「我相信我們會通過,我們很希望主流環保團體了解我們的案子可行。」然而 , 當地的二個環保團體已在上月提出訴訟, 希望大學延緩原訂五月的破土工作至秋天。美國工兵團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稱其包括環境影響報告的分析工作, 可能需時三年才能完成, 原告之一的「保護水源」(Protect Our Water)組織創辦人的Steve Burke則不滿地表示:「大學認為他們可以擺平環保機構, 他們以為光靠政治力和金錢就可擺平一切。」

 

 

資料來源

Ritter, John. April 29, 2002. Growth Overwhelms State School. USA Today.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布希教改法案成敗繫於能否貫徹執行

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布希總統於本星期二(九十年一月八日)所簽署之教改法案(又稱「提升每一個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對貧困學童之教育機會可說邁開一個大步。藉由設下時限要求各州縮短教育績效差距、對成效不佳學校提供實質協助以及挹注更多資源輔導貧困地區學校等措施,此項法案對於貧困兒童將為一大福音。然而只有在確實執行之下,此一法案才有成功之可能。

雖然有些人稱此一法案為自三十五年前中小學法案(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首次立法後之最大變革,但基本上其內容並非屬全新,大致上均係沿襲自一九九四年中小學法之最後修正案。當時堪稱為革命性創新之處在於該修正案所揭示之一項事實,即體認所有孩子(包括貧困兒童)均有學習能力,同時各州應為孩子們制定高的學習標準;基此,中小學教育法案乃由原先專注於基本學習及補習的教育法案而轉向於督策各州制定高標準並要求教育人員須對學生學習進步負起績效之責任。

然而一九九四年改革法案之諸多良法美意結果並未見諸實現。舉例來說,該法案要求各州須在1997-1998年以前完成內容與績效標準(Content and Performance Standards),並須在2001年春季以前建立評量學生達成高標準之進度評鑑系統。然而根據審視結果,許多州在法定期限之前均未能達成這些要求。

‧如在法定期限三年之後的二00一年一月,只有二十八個州通過績效標準。

‧在柯林頓政府任期結束時,只有十一個州通過評鑑系統,二十個州被聯邦教育部評為尚有嚴重缺點,加州、西維吉尼亞州與威斯康辛州甚至完全不符法規要求。

‧聯邦教育部對監督各州建立績效責任系統未採任何積極行動,甚至有許多州之計畫有許多缺失、含糊,卻仍被放水。

由於聯邦政府疏於執法,導致各州輕藐法令之要求。有許多州繼續採用測驗作為績效責任之檢定,而並未適當評量其所定標準之內容。例如,威斯康辛州之研究顯示其測驗僅能反映41.2%至64.7%之內容標準,有許多州甚且未能將測驗所得數據分開處理以辨示出貧困及少數族裔兒童之績效,內布拉斯加及西維吉尼亞州甚且完全進行這些工作之準備。

有22州未能將英語能力不足學生列入評量之內,另有14州則未列入學習有障礙的學生,還有幾個州之報告內未提需要特殊施教學生之情形,凡此均為縱容教育人員逃避督促學生學習進步責任之實例。

然而何以各州對法規所規定的這些標準、評量與績效責任系統未能切實建立?部分原因在於聯邦政府坐視各州錯失法規所定之限期。在美國兩黨公民民權委員會(The Bipartisan Citizens' Commission on Civil Rights)1999年報告中將此歸咎於聯邦官員「大規模的意志與神經麻痺」,因彼等在1994年至1998年間始終未對不遵守法令之各州採取行動。

到了2000年,情況有了改變,斯時聯邦教育部對於執法態度轉變更為積極。可惜布希政府卻似乎未能持續此一動能,反而在最近宣佈豁免加州若干要求,無視該州之測驗未能測出達成州定標準之進度且將數以十萬計的學生排除在外。

上述這些行動─對所有學生要求高標準、精確評量、提升表現不良學校之措施、改善公立學校之行動等─對於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之標的非常重要。加上提升教師素質以及安排符合標準與測驗之課程等措施,整個教改成功關鍵即在其中。

這些舉措對公共教育之未來前途至關重要。對照1994年立法時一切大致尚在掌握之中,在此次立法中,一些重要教育組織因意識到本身將需面對擔負學生進步主要責任之壓力,而紛紛群起反對。新法此次雖在國會獲得壓倒性的通過,惟不應忽視未來推動實施時所將面臨之鉅大紛擾。

各界相關人士都將密切注視聯邦教育部未來是否能堅決執法。柯林頓政府錯過時機,布希如仍無法補救匡正,公共教育將繼續深陷困境,全國學子亦無由獲得提升。

資料來源

Taylor, William L.(2002, January 9). Why new school law really help? USA Today, 13A.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駐休士頓文化組專訪萊斯大學前機械系主任王釗誠教授實錄

遲耀宗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駐休士頓文化組在推動「中華民國美南學人年」活動的同時,特別於九十年十一月一日專訪曾任萊斯大學機械系主任的王釗誠教授,就有關知識經濟及科際整合等課題提出其建言,以下為遲代組長專訪王教授之談話概要。

王教授係於1959年自台灣大學土木系畢業,1965年獲得美國John Hopkins大學博士學位,惟王教授自1964年起即已在該校任教,1968年轉往德州萊斯大學任教。王教授為力學與應用數學領域之國際知名學者,曾多次返國協助相關學術領域之發展。

王教授認為處於舉世重視知識經濟之今日,我國在重要的研究發展領域大體均能跟上國際趨勢,如美國各大學近年頗重視之生物科技,台灣在重量級人士如李遠哲院長之呼籲推動下,亦有相當之進展,同時有國家衛生研究院之成立,政府在這方面可說相當重視,惟應思考大學及各研究機構如何配合等問題,王教授以為政府在推動時,不宜平頭化,應特別自若干重點上著力;蓋如希望有突破性發展,必須集中資源重點發展,一旦資源分散即很難做出成績。不過此種作法在民主國家頗不容易推行,即使先進如美國,各大學在研究經費爭奪上亦相當激烈。

王教授並反向舉一實例,吾人均知史丹福大學當今之研究成績斐然,學術地位崇高,但其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因為常年來國防相關經費集中挹注始有以致之。曾部長上回(九十年一月八日)訪休士頓與學人餐會時亦提到國內將來打算重點培植,以期打造出幾個頂尖大學,同時希望未來對各大學之經費需求,政府只負擔人事等基本經費,其餘則希望由各大學向民間籌措,這些都是很正確的方向。

對於遲代組長提到國內企業界對大學經費之支持尚無法如美國普遍之疑慮,王教授表示國內富裕程度尚不及美國固然是一個原因,唯美國企業界對高等教育之支持亦是經過許多年之發展才有今日之結果。以萊斯大學為例,早年校友亦無捐助學校之念頭,當時的人認為學校如對外募捐,必是財務上發生問題,後來經過多年才能認識瞭解到企業界之支持捐助對提升大學研究與發展之重要性。時至今日,萊斯大學由早年創立者捐助成立校務基金,加上日後校友之捐贈,並不斷運用基金在財務上之運作,墊定學校營運不敗之根基,今日該校經費約有三分之二是仰賴此一基金在財務上之挹注,其餘經費有二成來自教授們向外界申請到的研究經費,而學生繳交的學雜費則僅佔該校營運所需一成多之經費比例。

至於在推動科際整合及知識經濟發展方面,美國對新設系所有何舉措一節,據王教授表示,美國各大學所設系所一般甚少變動,惟間或為因應新的趨勢或發展,有時亦會做若干更動,如前些年電腦科技興起,遂自應用數學系分出成立電腦科學系,近年因生物科技勃興,乃自化工系再細分成立生物工程學系。

另外則由跨領域的不同系所合作成立以任務為導向的研究中心,如由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萊斯化學系教授Dr. Richard Smalley主持的奈米科技中心(Nanotechnology Center)即由電機、機械、生物、物理等系所合作成立,同時由應用數學系、電腦系及機械系等合作設立計算與資訊研究所(Com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Institute),這些中心內僅有行政職員之編制,教授及研究人員則由參與合作之各系所人員兼任,其研究經費亦來自參與之各教授本身以研究計畫申請得到之經費為主,有時則由來自各系所之教授聯合提出研究計畫而獲得政府或其他民間單位之資助,學校方面則視研究計畫推動所需而彈性配置研究人員,凡此亦可視為各相關系所科際整合之一種有效運作模式。此種運作方式源自前任校長Dr. George Rupp(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之構想,當時先找出幾個研究重點,然後尋找經費,學校再視需要分配所需之教職員與研究生名額及相關電腦試驗設備等資源。

此外尤值一提的是,該校尚有二個研究單位係由各相關學院系所或有關人士獨立籌措經費而成立,校方所支援之經費微乎其微,因此其運作上亦較為獨立。如貝克研究中心(James A. Baker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係由前國務卿James Baker III運用其與政經界之關係籌募經費而設立,在運作上完全獨立,該中心之所以設在萊斯校園內實導因於數代貝克家族成員挹助萊斯大學之極深淵源。其次管理學院許多經費亦由該學院自行籌措,故其經費預算與院務均與學校分開,獨立運作。

另外,校內各學系之研究所部份在運作上亦被賦予較獨立的地位,校方完全放由各所自行運作,很少干預。然而在大學部方面,則因囿於承擔教學任務,相關系務多由校方做整體考量,相對而言各系較少獨立運作之空間。舉例來說該校工學院內有九個系,一年總共招收180名學生,開始時並未區分系別,而在研究所方面,則由各系自行決定,如機械系有研究生50-60名,每年招收新生十餘位,研究生之獎學金完由學校提供,分別納入所內幾個研究計畫項下。學校對於研究計畫相當重視,故在招募新研究生時一般均以針對未來繼續修習博士(Ph.D.)學位為考量,甚至准許部分績優生直攻博士學程,一般教授可視情況對此做全權決定,校方對教授們之研究工作亦均盡力予以支持配合。

此外該校針對外界無意長期修習博士學程之所需,工學院內另外還頒授一種工程碩士學位(Master of Engineering)則與研究計畫無關,校方亦不提供此類學生獎學金,全由學生自費負擔,選修十門課程通過後頒授碩士學位。此舉堪稱該校基於私立大學之立場及兼顧教育市場需求所做「學位市場多元化」之成功案例。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學應配合市場需求加強跨系所合作研究並致力研究項目之求新求變以順應知識經濟發展主流

<<專訪美國德州休士頓大學沈良璣教授>>

遲耀宗‧房思平/駐休士頓文化組

在本組致力推動「中華民國美南學人年」活動的同時,遲代組長耀宗暨房小姐特別於九十年八月八日前往休士頓大學電機系拜會榮獲今年美國石油測井專業學會最高技術成就金質獎的沈良璣教授,除關心其研究、教學與家庭現況外,並就工科方面新增系所的發展方向、科際整合及國內青年學子再深造等主題進行專訪。

沈教授自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後來美取得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學位。他曾任休士頓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主任,著有「應用電磁學」,亦曾榮獲石油測井學會「傑出科技成就獎」,並先後於1982、1994及1999年分別獲得休士頓大學工學院傑出研究獎、傑出教授獎及佛羅丹紐傑出教授獎。以下為沈教授與本組遲代組長會談的主要內容。

休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為一所完整性的綜合大學,除設有文、理、法、商、工等學院外,尤具特色的是該校眼科光學學院、餐旅管理學院(Hotel Management)及藥學系。沈教授近年來專力於石油測井的相關研究,他每年與Shell等大型油公司合作進行專業調查統計,並將委託公司之所需納入研究計畫。如經採用後,各贊助公司提供的專業經費主要將用於招募研究生助理及購置相關儀器之用,其研究成果則將分別提供贊助的企業界做為提升專業技術與考量的重要參考。

針對遲代組長提到在結合知識經濟發展之際該校有無考量新增系所以資因應時,沈教授表示,目前並無多增系所的打算,惟該校正致力在現有學科研究項目上求新求變,並加強跨系合作等橫向發展計畫。以電機系為例,該系近年來為因應市場需求而與電腦系合作得十分緊密。而生物學科與工科共同發展新的生物科技研究亦極為盛行。

此外在針對台灣現今面臨企業轉型瓶頸所做的期許與建言方面,沈教授認為學界應與業界多多接觸。他並表示國內目前與業界合作較緊密的只有交通大學等少數學府,而其他甚多大學多半於發表許多專業論文後未能付諸實際應用,殊為可惜。他並建議國內大學應就相關專業研究議題積極尋找產業界的支助,以降低雙方風險與個別成本。因產業界經費運用方式與政府機構及學校不同,當產業界與學界間的專業合作管道建立後,教授們研發操控的發揮空間也較大。

此外對台灣留學生出國進修志願由以往多數以理工為主轉為以商科居多的趨勢,沈教授亦頗有所感地指出,就休士頓大學工學院來講,校方提供很多獎學金但多乏台灣學生問津。全電機系目前只有五至六名來自台灣的碩、博士班學生,而偌大且水準不錯的工學院,從台灣來的學生也只有三十幾位。沈教授表示很可能本土的碩士班學生在步出校園後多能找到不錯的工作是他們放棄出國的主因。但他表示政府應鼓勵學子出來學些新的東西,並多接觸外國的專業經驗,無論攻讀碩、博士均可。同時他也對教授利用休假年到外國進修及訪問教學表示支持,他說以工程領域而言,教授於休假年出國研究的時間以一年較為充裕,三個月則略嫌短了些。

談起「家事」,沈教授眉飛色舞的提到也是哈佛畢業生的兩個兒子,他的大兒子自法學院畢業後目前在香港一家投資銀行工作,小兒子自經濟系畢業後即投入共同基金市場,可謂虎父無犬子。他則笑說孩子們有自己的路,他們同儕間的相互影響力遠大於父母,順其才情給予支持鼓勵最為重要。他的另一半為上屆美南作家協會會長劉緯女士,沈教授受夫人影響有時也寫寫文章,他的作品散見於美國最大華文報紙--世界日報。沈教授夫婦對下一代的中文教育十分重視,沈太太曾為鼓勵孩子學中文而擔任休士頓長青中文學校發起人之一。從不勉強孩子學習的他們表示,唸不好中文也不必視為非常嚴重的問題,但至少應會聽會講,同時從學習中交些朋友並多接觸些中華文化。沈教授高興地表示,他的二媳婦就是從台灣來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終究台灣情仍深深烙印於他整個家庭成員之中,也未因時空的隔閡而稍有褪色。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務實面對大學科際整合之難題──專訪休士頓大學朱唯幹教授

遲耀宗/駐休士頓文化組

 

駐休士頓文化組在推動「中華民國美南學人年」活動的同時,特別於九十年三月五日專訪任教於德州休士頓大學物理系,亦為德州超導中心重要成員之傑出學者朱唯幹博士,就重點科技之科際整合工作做深入之探討,以下為朱教授接受本組遲代組長專訪的內容重點。

依朱教授所見,台灣未來科技發展的重點應著重於生命∕生物科學、電子∕半導體、奈米科技(NANOSTRUCTURE TECHNOLOGY)及材料科學等領域。朱教授並特別強調,做為一名研究教授,是需要不斷的研究、進修、閱讀及發表論文。但論文的發表應重質而不僅以量取勝。一般而言,論文被其他學者專家引用次數越多者,該研究成果必有一定程度的價值,該作者在其專業領域亦多有相當之影響力。美國有兩份專門刊物「CITATION INDEX」及「CURRENT CONTENTS」係以針對學者論文被引用次數作統計(其統計範圍為各專業具有相當份量之刊物)而聞名於世,美國學界普遍以該等刊物所做之統計,作為衡量各學者專業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我國似可援引作為參考,以利跨校科際整合領導人選之建立。

此外培養不同發展方向的重點大學也是可以推動的途徑之一,譬如清華大學著重電子的研究發展,政府就此專業給予該校大規模的經費補助,但規定必須分出小部分給其他學校作相關研究,俾能擷長補短,共享科際整合的成果。

在回答遲代組長政府角色扮演方面,朱教授強調,因科際整合涵括多項領域,所需經費龐大,跨部會合作在所難免,理想上應由行政院主導,各部會配合較易順利推動。

由此可見各相關部會間之橫向連繫與合作是否順暢,關係科際整合成功與否至鉅。藉由可靠的統計評估作為參考指標,諸如運用前面所提到的兩種刊物,瞭解誰適合擔任各領域的領導者,當然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資歷、能力、成就、領導能力等,召集各領域之專業領袖一起作腦力激盪,去蕪存菁,有了方向再研討作法較易落實推動。

由於國內重量級學者非常瞭解國內、外研究環境及生態,故其意見尤具參考價值,國外固然有許多優秀的人才和制度,但因對國內研究環境瞭解不夠,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其所提的建議可能不盡然完全適用。這是國內主事者在規劃思考時不可忽略的重點之一。

總之,在要求各大學致力推度校內跨系所及校際科際整合之際,政府各相關部會間尤應先建立政策推動之整體配合機制,只有加強政府各相關部門、大學、學術研究機構及產業界之四角合作機制始能發揮提綱挈領之功效。此外因文化差異,在國外推動成功之作法不見得適用於國內,因此如何借鏡先進國家之長,建立具本土特色之運作模式,也是政府與各大學在共同推動科際整合時當需深思熟慮之課題。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7: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高中高職學生國際教育交流活動

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為開拓美國青少年之國際視野,加強其對各國文化之認識,美國國務院之國民交流處(Office of Citizen Exchanges)設有青少年交流計劃(Youth Exchange Programs)。該處係透過一些非營利機構,包活社區義工組織、專業人員協會以及各大學推展這些交流活動。該處之青少年交流活動,包括以下各項計劃:

  • 德國交流計畫 (German Program)

  • 獨立國協交流計畫 (NIS Exchange Program)

  • 未來領袖交流計畫 (Future Leaders Exchange, FLEX)

  • 青少年政治領袖交流 (Young Political Leaders)

  • 姊妹校計畫 (School Partnership Program)

  • 東南歐青少年領袖計畫 (Youth Leadership Program for SE Europe)

德國交流計畫

德國交流之計畫早自1983年即已開始,當時並由美德兩國國會通過立法。當初,該計畫為美國總統青少年國際交流方案的一部份,並係為慶祝德國移民新大陸300年而設。之後每年均由二國國會核撥經費,19841998年間,總計已促成二國 11,000 餘位高中生之參與,主辦機關為美國國務院。此計畫旨在促進二國青少年之聯繫,除由研習與工作經驗增進其工作技能外,並可擴展對彼此文化、社會、歷史與政治之了解與認識,該計畫提供參與者在國外研習一學年的獎學金。計畫之執行係透過對一些非營利交流機構之經費補助來推動。這些機構必須彼此競爭而由二國政府定期評核選出,各入選機構分別承辦一定數目的二國青少年交流事宜。

入選之美國高中生年齡須在1518歲之間,將以一年時間與德國接待家庭共同生活,平日在德國高中上課,課餘並參加體驗當地社區生活,並不需通曉德語,入選資格如下:

  • 學業成績在 3.0 以上(4.0滿分之基準)

  • 二、三、四年級學生均可申請(美國高中為4年制,912年級分別代表高一至高四)

  • 年齡在1518歲之間 (畢業班之四年級生名額有限)

參加學生之選拔程序由青少年相互膫解國際交流組織(Youth for Under-

stand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YFU)負責。學生一旦通過選拔後即分發由下列國務院所核可之交流組織之一來承辦,這些組織如下:ASSE國際組織,AYUSA國際組織,YFU組織和國際教育交流審議會。這些機構將負責審查德國承辦單位之交流經驗並與其合作進行接待家庭與學校之評選。評細資訊可在 YFU 之網站 (www.yfu.org) 及曾參加交流者網站 (http://come.to/congbund) 上取得。

另外高職生交流計畫 (Vocation School Exchange) 則選拔年滿18歲之應屆畢業生到德國參加二個月的語言學校加上十個月的專業實習與上課。德語亦非必需,參加學生之選拔由 Nacel Open Door 組織負責,評細資料可在其網站 (www.nacelopendoor.org) 上取得。

獨立國協青少年交流計劃

此一計劃之源起溯自前蘇聯解體後,各共和國紛紛獨立,並組成獨立國協,美國為使民主自由觀念能在原為共產主義體制的各獨立國中茁壯成長,乃成立此一計畫,計畫每年協助數千名的獨立國協青少年來美,實地觀察體驗自由民主之價值,在青少年心中及早培育民主自由的根苖,從而為未來建立民主開放之社會鋪路。1993年起,迄今已有二萬六千餘名獨立國協與美國高中學生與教師參與這項計畫,其運作方式亦係透過對各非營利機構與公立教育機構之經費補助來推動。這一計畫尚有以下之目標:

  • 促進二國青少年之互動與對彼此文化之了解與認識,以利未來之相互合作與發展。

  • 藉由協助獨立國協之青少年建立更開放之社會並由草根建立民主之體制,最終使獨立國協得以融入全球社會。

  • 藉由優質交流活動之推展而建立二國各機構間之長遠合作關係。

  • 藉由這些計畫的多元效益確認這些努力在獨立國協教育系統與公民心態上做出正面貢獻。

姊妹校計畫

此一計畫旨在建立獨立國協與美國各學校間一對一夥伴關係,其長遠目標在建立長久機構間之聯繫兼增進各國青少年與教師之相互了解。此一計畫並協助各學校研擬工作計畫、編寫教材、建立學生組織以及溝通管道等以促進學校之國際化與民主化。

青少年領袖交流計畫

  此一計畫起於1992年,利用國務院與USAID提供之經費進行高中生交流,迄今已有7,200位學生以一學年時間在美上學並與接待家庭同住,其甄選事宜由美國國際交流協會(American Council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CTR/ACCELS)及YFU組織負責甄選,過程採多次英語能力測驗及面談等步驟,主要是根據學生英文能力、人格特質、社會技巧、學業成績及領導潛能等因素做決定,學生來美後會安排廣泛的觀摩訓練,並在美國高中上一學年課。學校與接待家庭及學生監護等經費補助由美國國務院提供給承辦此一計畫之AFS-USA, ASSE, YFU等組織。

東南歐青少年領袖計畫

此計畫係為培育東南歐青少年領袖而設,旨在促進巴爾幹半島各國之民主與公民活動,參加者包括高中生(年齡15至18)與成人(教師或協助青少年之義工),提供他們參與各種公民教育、領導訓練、紛爭處理與社區服務等活動。利用在美四週時間舉辦講習會、社區服務、參訪社區組織與有關團體等。活動涵括學校與社區並盡量安排與美國青少年之互動,而與接待家庭共同生活亦為交流經驗重要之一環。

民間團體之參與

美國政府與民間對於高中生之國際文化、教育之交流素極重視,不但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各項計畫與經費,民間辦理這些交流活動之團體亦非常之多,其中如YFU、AFS等均成立多年,成績斐然,輔導交流之學生數達百萬之眾,除與政府密切合作,承辦政府推動之交流方案外,本身所辦理之交流業績更遠為廣闊,幾遍及全球各國。茲以前述聲名卓著之YFU組織為例說明如下,其他機構之運作情形大致上亦相類似。

  YFU國際交流組織成立於1951年,由密西根州安娜堡市的一位教育家兼社會工作者 Dr. Rachel Andresen 所創立,最初係因 Dr. Andresen 為療治世界二次大戰之創傷,首先安排75位德國青少年來美生活及入學一學年,從此之後,家庭與社區生活即構成 YFU 學習經驗之核心。迄今已有20萬名以上青年學生蒙受其惠,承辦文教交流之經驗極為豐富,並與世界各地辦理交流事宜之對應單位密切合作,分享工作經驗,提升服務品質。其組織架構除有少數專職員工外,端賴人數眾多的義工之熱心支持與投入(情形頗類似我國之慈濟)。

  這些義工無不熱心參與,承擔起領導統御的角色,負起招募學生與接待家庭之責任,運用廣泛的交流機會與資源促進青年學生國際教育交流之工作。另一方面,YFU 並與許多企業結成夥伴關係,由企業提供獎學金與經費資助其員工子女或各國青少年參與各項交流計畫。此外,並與過來人的大哥大姊們保持密切聯繫,隨時提供諮詢與支援。

  在辦理外國高中生來美就學方面,他們會安排學校與接待家庭,供這些學生在美生活一學年或一學期,學習英語,認識美國之藝術、音樂、文學、宗教、貿易、政治、社會等各個面相,並在同年齡的美國青少年朝夕相伴、建立友誼,課餘與接待家庭一起參與社區之生活,與美國各行業的人士往來共處,充分體受美國之社會與文化,申請資格如下:

  • 年齡須在十五至十八歲間

  • 性格須具備彈性、能適應新環境與不同文化

  • 成績須在最低標準以上

  • 健康良好

  • 英語能力良好

  • 對學業與工作具企圖心

  • 願融入接待家庭之生活

  • 有責任感、主動、成熟

  • 有準備接受不同文化衝擊之心理準備

申請者應以本國文化為榮並尊重異國文化,須提出綜合英語測驗(Comprehensive English Language Test, CELT)成績,繳交英文作文,接受面談等。其參加之費用包括來回國際機票、接待家庭費用、及教育訓練等費用。

如何辦理中美高中教育交流

我國之高中高職由於國際化程度不深,高中學生中雖不乏出國旅遊觀光甚或所謂遊學之事例,但多數均屬個人或偕其家庭前往,殊少由學校主辦交換學生前往他國受教,或與美國高中締結姊妹校而交換學生者。即便有之,亦屬鳳毛麟角,這方面之統計數字恐亦極為缺乏。惟近年來在全球各國政治、經貿、文化往來日益密切下,為提升國家競爭力,攸關國家未來發展之各級教育亦亟需走向國際化的道路,除原有各大專學生出國留學之外,未來及早導引高中生認識了解世界各國之文化亦將成為不可避免之趨勢。然而由於高中學生年齡較小,畢竟不同於已成年之大學學生,各方面仍需有賴於學校師長協助與照料,因此允宜建立較有系統之機制協助促成此一活動。以下略述可能的做法:

  1. 首先可在教育部國際文教處下成立負責青少年交流之單位,籌撥人員、經費辦理此類事務。由於文教處人力及資源有限,可仿照美國國務院國民交流處青少年科之做法,文教處可集中力量提擬各項交流計畫,而以經費補助方式委由類似美國YFU等機構負責執行推動。

  2. 由於我國青少年出國修學風氣不盛,辦理這類活動之機構較為少見,即使有,恐亦經驗有限,因此可洽請學術交流基金會(原來重點多置於大學留學之層面)擴展服務之範圍,如此可借重其原有承辦教育交流之經驗。否則亦可仿美國YFU等組織成立類似之機構,而責成這類組織(或學基會)與美國YFU等組織密切聯繫合作,汲取利用其多年累積之經驗與資源,建立具規模的義工與接待家庭及校友會等組織。

  3. 如此學校方面可充分尋求上述組織之協助,洽覓學生海外留學之學校與居住之接待家庭,一方面應取得各項相關之資訊,積極對學校師生與家長宣導與說明,務期師生與家長充分了解未來行程之有關內容與進行步驟。

  4. 文化組或駐外單位則扮演橋樑角色,負責與國內文教處、承辦機構、學校以及學生將入學之國外學校與接待家庭保持聯繫,提供各種有關事務之協調與服務。



資料來源

  1. http://exchanges.state.gov/education

  2. http://exchanges.state.gov/education/citizens/index.html

  3. http://exchange2.state.gov/education/citizens/students/german.htm

  4. http://exchanges2.state.gov,education/citizens/students/index.html

  5. http://exchanges.state.gov/education/citizens/students/programs.htm

  6. http://exchanges2.state.gove/education/citizens/students/flex.htm

  7. http://exchanges2.state.gov/education/citizens/students/flexrecruit.htm

  8. http://exchanges2.state.gov/education/citizens/students/southeast.htm

  9. http://www.yfu.org

10.http://www.youthforunderstanding.or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4-30 20:58 , Processed in 0.06010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