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楼主: 心诚则灵

美国教育概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當前教師素質的挑戰與改革

 

前言

談到美國師資問題,對近年美國教育改革稍有認識的人,不難想到一九九四年訂定的第四項國家教育目標─「教師培育與專業進修」(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即在西元兩千年以前,讓全國教師有持續改善專業能力的機會,以獲取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去教導學生並為他們迎接二十一世紀做好準備。詳言之,美國聯邦政府訂定這項教育目標,旨在達成以下四項具體指標:

所有教師均能接受職前培訓與持續專業進修,以充實所需的知能,去教導有各種教育、社會及健康需要的多元化的學生群體。

所有教師均有不斷的機會汲取所需的知能,去教導具挑戰性的學科及利用新的教法、評量及科技。

州與地方學區將建立統整的策略去召募、培訓、再訓練教師,以及協助教師與其他學校教育人員在職進修。

地方教育機關、高等教育機構、父母、企業及專業組織之間,儘可能建立夥伴關係,去提供與支持教育人員的專業進修計畫。

然而,去(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國家教育目標審議小組(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發表國家教育目標執行成果報告時,特別提到一項壞消息,那就是中等學校教師在主要教學科目獲有學位的比例已經減少。事實上,這種現象只是反映美國師資素質問題的一角而已。筆者最近利用國際文教工作之便蒐集資料,擬就當前的師資問題、師資面臨的新挑戰、相關委員會的改革建議、教師專業組織的改革方案以及聯邦暨各州推動的改革措施等方面,對美國當前的師資培育發展趨勢做一剖析,以供國內教育工作者參考。

當前的師資問題

國家教學與美國未來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簡稱NCTAF)經過兩年廣泛的研究,曾於一九九六年九月發表一份重要報告,旨在探討美國學校教師人力的素質,這份「什麼最重要:為美國未來而教」(What Matters Most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的研究報告對於當前教育改革失敗的原因提出有力的說明,那就是大多數的學校和教師不能提供新改革所需的教學品質,不是因為他們不想這麼做,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做以及他們的工作環境無法協助他們。該委員會指出教育改革無法成功,直接與教師素質有關的障礙有五項,包括對教師未認真採行標準、教師培訓的缺陷、教師聘用草率、新進教師不當的輔導、缺乏專業發展機會及知識技能的獎勵等。以下各項研究所得的統計資料顯示,當前我們急需把注意的焦點放在教師的素質問題上:

許多教師不合格

雖然最近的大腦研究顯示,出生至三歲是一個孩子最重要的階段,但是高達四十九個州在幼兒看護人員的教育與訓練要求上,取得差或極差的等級。

超過25%的新教師在進入教學工作時並未完全達州檢定的標準,12%沒有證書,另外的15%只具臨時或緊急的證書。

如果沒有完成訓練並通過考試,沒有一個州會允許一個人撰寫遺囑、行醫、修理水電或從事美髮工作,然而超過四十個州允許學區聘用未達基本要求的教師。

整體而言,約有28%的教師在他們任教科目上,未具備大學主修或副修的條件。這個現象因科目而異,外國語文13%,社會17%,英語25%,數學34%,理科則高達40%

在高貧窮地區的學校,教師不合格的問題更嚴重,有39%的教師未具備大學主修或副修。

教師人力未反映多元化的學生結構

少數族裔學生佔全國學生人數的30%,但是只有13%的教師是來自少數族裔的背景。

全國超過40%的公立學校連一位少數族裔的教師都沒有。

整個國家並未對教師做適當的投資

新進教師時常任其發展(sink or swim)。由於沒有足夠的協助,22%的新教師在前三年內離開教職;另在教學工作的前五年,都市學區教師的折損率通常在30%50%之間。

學校通常只投資1%3%的資源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上, 相形之下,美國企業及其他國家的學校則投資相當高的經費。

 

師資面臨的新挑戰

如上所述,目前美國的教師人力確有許多嚴重的問題,惟更大的挑戰正在形成中,等著大家去面對和解決,以下從教師數量(quantity)、素質(quality)及均等(equity)等三方面加以說明。

就數量而言,美國已面臨教師需求激增的現象,未來十年,由於學齡兒童增加及添補大批教師退休後的空缺,共需要聘用兩百萬教師,如果聘用的方式與目前相同,則兩百萬教師中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將是第一次為人師,其他人則是重新加入此一專業。此外,高貧窮社區在召募、輔導及留住新教師上將面臨極大的挑戰,從目前教師的折損率來看,高貧窮學區未來十年將需要七十萬教師,所以,美國學校的未來將大為依賴這些新儲備教師所受的培訓與輔導。

在這多變的時代裏,教師必須知道及做得比以前還多,資訊時代的經濟逐漸要求即將成為未來勞動力的學生,不僅具備基本的讀寫算技能,而且要有適應力、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能力、科技知能及更好的溝通技巧。基於此,教師在他們二十一世紀的教室裏將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如下:

族裔、文化及宗教多元化。

預期在一般教室中教導學習障礙、身體殘障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缺少基本英語能力的學生增加。

由於不良營養、居住環境、健康醫療照顧及其他不利條件而造成學習有困擾的學生。

由於家庭社區裏的暴力與其他威脅,使學生處於危險境地。

科技的使用。

教師在學校中提供領導的責任。

總之,未來的教師將被要求有效地面對這些挑戰,適當的準備與協助是他們留在學校及教學成功所必需的。

最後談到均等的問題,學生人數成長及教師退休增加預料將使許多社區教師原已短缺的現象更加惡化,特別是高貧窮的都市及鄉村地區,而偏偏這些地區想找到並挽留好教師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這些地區的學生雖然需要好教師,卻時常不能如願。這可是均等上最基本的問題,因為社區提供給學生的基本教育資源便是教師,所有學生應有相同的機會接觸受過良好訓練且合格的教師,否則無異拒絕他們接受好的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國家教學與美國未來委員會的改革建議

國家教學與美國未來委員會在前述的報告中,除了直陳教師素質低落的狀況外,也提出了包括五大項的改革建議,旨在協助各州擬訂一套綜合性的教師素質改善計畫。據了解,報告發表後已有十幾個州直接採用該委員會的建議進行改革,其他州也陸續對它們的師資培育政策進行檢討。筆者以為這些建議十分完整,頗具參考價值,特別引述如下供參:

認真規劃執行對學生、教師所要求的標準。

每州成立專業標準理事會。

堅持對所有師範學院採取認可措施。

關閉不適當的師範學院。

以教師實際的表現進行檢定,包括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及教學技能測驗。

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理事會(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的標準,做為評定績優教學的基準。

重訂教師培育與專業進修計畫。

依據對學生、教師所要求的標準,重組教師培育與進修計畫。

擬訂長期的研究所程度教師培育計畫,計畫下提供在專業發展學校實習一年的機會。

提供新教師指導計畫(mentoring)及教學技能評量。

建立完善的專業進修資訊。

改善教師聘用並在每一間教室安置合格教師。

增進貧窮學區聘請合格教師的能力,並堅持學區只能聘用合格教師。

重新設計並簡化學區聘用辦法。

消除教師升等的障礙。

召募高度需求的教師及提供在教師短缺地區任教的誘因。

為眾多新進教師提供高品質的教學法。

鼓勵並獎賞教師的知識與技能。

發展系列的教學志業並與評鑑及獎勵措施相結合,以獎勵知識與技能。

解聘不適任教師。

每州及學區對教師取得國家教學標準理事會頒發之證書,確立努力目標與獎勵辦法。例如,未來十年間確保全美每一學校有一位教師通過評鑑獲得此證書。

開辦為學生、教師成功設計的學校。

簡化科層体制並重新分配資源,提供較多經費給學校的重要基層單位,亦即較多經費投資在教師與科技上,減少花費在非教學人事上的費用。

提供補助款給學校申請,做為學校改革相關的教師研習活動,並提供獎勵給改進教學實際的小組活動。

甄選、培植並留住懂得教學及促進學校效率的校長。

該委員會強調,提出上述的改革容易,但付諸實施卻是困難的。改革的第一步要了解這些理念類似織錦圖交織在一起,須一併予以處理,如果只執行一項改革,將不能見到效果,第二步要以過去十年的努力為基礎持續推動改革,例如,全國各地聘用、培養教師及指導新進教師的計畫已經興起,許多師範學院師資培育計畫已經重組,教師檢定及師資培育機構認可的標準已經提高,專業網狀組織及教師園地已經設立,以及國家教學標準理事會已經完全建立等,上述及其他的努力構成此次教師人力改革的基礎。

教師專業組織的改革方案

近年來,全國性教師專業組織紛紛提出相關的師資改革方案。州際新進教師評量暨輔助聯合會(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為教師初次檢定發展表現為基礎的評量辦法,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理事會(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對於高水準的教學,建立自願性的標準,目前有許多州及學區協助他們的教師去參加甄選以取得全國性的檢定合格證書;國家師資培育認可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分別草擬了專業發展學校認可標準(Draft Standards for Qua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以及師資培育計畫認可標準與評量準則,前者已在測試階段,後者中的小學教師養成計畫認可標準(Programs Standards for Elementary Teacher Preparation)則於最近公佈並廣徵各界意見,以做為修正之參考;新教師召募組織(Recruiting New Teachers, Inc.)提供未來教師資訊、進行教學有關的政策性研究、提供州與學區技術上的協助等;荷姆斯夥伴組織(Holmes Partnership,前稱Holmes Group)、國家教育革新網(National Network for Educational Renewal)、文藝復興組織(Renaissance Group)、三0計畫(Project 30)等則於高等教育與中小學之間,建立夥伴關係以改革師資培育計畫。以下就荷姆斯夥伴組織所提的改革方案加以說明。

美國八十所研究型大學師範學院所組成的荷姆斯夥伴組織,於一九九五年初發表了一份「明日的師範學院」研究報告(Tomorrow's Schools of Education),對所屬及其他師範學院的師資培育計畫,提出嚴厲的自我評鑑。這份等待已久的報告直陳師範學院需要整頓,否則只有關門大吉的看法,因為許多教育領域的教授並無充分準備去訓練未來教師面對今天公立學校的問題,教育課程時常是不充實、過時且彼此無關。它批評師範學院未能吸引足夠少數族裔的教授與學生(按美國中小學校園及學生日趨多元化),以及大學將教師培育交給非全職的講師與研究生。學校改革進步緩慢,部分是師範學院的過錯,研究報告建議它們採取徹底的步驟,諸如改革教授獎勵措施(按目前從事研究及著作發表的教授贏得最多肯定,而那些與公立學校合作培訓教師的教授則受到微小的獎勵與地位),以及建立相互切磋的團體(cohorts),即學生從頭到尾在一起接受完整的培訓。荷姆斯夥伴組織認為,師範學院從事改革的最好方法是成立專業進修學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簡稱P.D.S.),專業發展學校係基於教學醫院的原理在運作,只是將一所公立學校與一所師範學院相結合。在真正的專業發展學校裏,學生充當實習教師,師範學院教授與學校現職教師合作設計新的教法、課程給學校及師範學院使用,而且,學生、教授及教師在評鑑這些改革效果的研究計畫上合作。此外,研究報告也呼籲師範學院實施五年的培訓計畫,前四年學生學習相關學科,第五年則在地方學校實習教學。荷姆斯夥伴組織已將這份報告送給培養全國大多數教師的250所大學校院、決策者、地方學校理事會及認可師資培育計畫及檢定教師資格的專業組織,並呼籲他們協助改善師範學院,或關閉那些不從事改革的師範學院。

聯邦倡導的改革措施

柯林頓總統一九九七年二月發表國情咨文演說時,呼籲美國人民為教育共同努力(Call to Action for American Education),其中即根據國家教學與美國未來委員會的報告及相關研究資訊,強調確保全國每一間學校教室有一位能力佳專心奉獻且受過良好訓練的教師(A Talented, Dedicated, and Well-Prepared Teacher in Every Classroom)。美國教育部不久之後便將柯林頓總統的指示,列為未來教育施政的七大優先項目之一,並朝以下六項目標積極進行改革:

改善教師的召募與培育並挽留新教師:經由高等教育法第五章之修正,教育部鎖定兩項主要計畫:(1)高貧窮地區教師召募計畫(Recruiting New Teachers for Underserved Areas),旨在協助高貧窮學區的中小學與高等教育機構所建立的夥伴關係,去召募、培訓及留住來自各族裔的好教師。(2)燈塔夥伴關係計畫(Lighthouse Partnerships),旨在使全美高等教育機構相互連結並與中小學連結,以分享最佳的教育實際,彼此之間相互學習,該計畫將促進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在師資培育上的重要角色。

倡導嚴格的師資標準:教育部補助款將協助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理事會建立成功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能標準,以及發展檢定教師是否達到這些標準的評量措施,以獎勵績優教師。

改善專業進修:艾森豪專業進修計畫(Eisenhow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補助州及地方教育機關、高等教育機構及其他組織,以支持挑戰性學業標準的專業進修活動。Title I計畫、目標兩千年教育法及修訂的身心殘障教育法均鼓勵將經費用在專業進修。教育部並推動全國模範專業進修獎勵辦法(National Awards Program for Mode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評選推廣學區及學校最佳的專業進修計畫。

加強學校領導:教育部體認學校領導的重要性,並已組成專案小組探討聯邦在校長及其他行政人員召募、培訓及進修上所扮演的角色。

支持研究發展與推廣:教育部研究暨改善司除了持續的研究計畫外,正支持與教師問題有關的兩項新計畫。一九九七年八月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成立「教學與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eaching and Policy),該中心係由若干大學聯合組成的,主要在探討能夠改善召募及留住好教師、發展他們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支持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教育政策與實際。另外「教學卓越暨績效責任夥伴計畫」( 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Excellence and Accountability in Teaching)亦於一九九七年九月成立,係將州暨地方教育機關、高等教育機關、全國專業組織及其他相關單位結合在一起,進行一項全國性的努力,以促進、支持及繼續中小學教師培育、輔導及專業進修的有效策略。

  • 增進民眾對教師素質的認識:教育部從去年開始,每兩年公佈一項「全國教師素質報告」(Biennial National Report Card on Teacher Quality),期喚醒民眾對教師專業的注意,並做為評量全國教師召募、培訓及留住好教師的一種方法。前四項是改善教師人力的具體目標,而後兩項則是美國教育部用以協助達成上述的四項具體目標。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州的改革策略

以上係美國教育部改善師資素質的努力,接下來讀者也許想知道,目前主管教育事務的各州在改善師資培育上所採取的措施為何?

加州州立大學董事會(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Board of Trustees)去年七月通過一項師資培育計畫,旨在提高整個大學系統二十一個校區師資培訓的人數與品質,以緩和全州優良教師嚴重短缺的現象。所有校區的培訓計畫年底前需簡化入學申請手續,讓學生打一通電話或瀏覽某一個網址即可獲得所需的資料,加州西元兩千年七月之前,每一年需增加一萬兩千至一萬五千畢業生去取得教師證書,為達此目的,加州州立大學系統前兩年已從州議會獲得訓練教師的額外經費,各校區於今年以前必須修正大學部訓練計畫,使教育專業課程與未來教師任教的學科結合在一起,這項規定是基於州議會即將修訂一項法令,即有志於教師工作的學生在進入一年師資培訓計畫之前,須先取得主修學科的學位,修訂中的法令仍規定學生須在主修學科取得學位,但是它允許學生將教育課程當做副修並於大學階段修讀。其次,新的師資培育計畫亦規定所有校區需於兩千年七月以前,在師資培育上採行共通的入學辦法、轉學程序及畢業標準,另基於前述標準設立評鑑措施,去評量未來教師教學方法與學科的程度。加州州大系統總校長Charles Reed表示,加州計畫從國防、科技公司裁員中或從外州召募教師,並透過媒體宣傳吸引未來的教師。

其他州也認真探討未來教師及訓練他們的師範學院,有些還誓言關閉辦學不力的師資培育計畫。例如,紐約州評議會(New York's Board of Regents)去年七月投票決定在明年關閉那些80%畢業生無法通過州檢定考試的師資培育計畫,德州去年九月開始將師資培育計畫列為試用認可(Probational accreditation),如果一年70%或兩年內80%的畢業生不能通過檢定考試,至於在三年內無法達到標準的師範學院便失去他們的認可資格;在麻州,由於最近有59%的未來教師檢定考試不及格,師範學院已被要求提出改善的具體步驟。

其他州雖沒有遭遇這些問題,也正採行確保教師受到良好訓練的政策與計畫,新罕布夏州規定新教師通過一項測驗以取得證書,賓州正提高教師培訓及檢定的標準,喬治亞州大學系統已經採用一套保證措施,俾讓教師達到學校對素質的期望,而且答應提供素質不好的新教師重回母校免費接受再訓練。以上各州的大學主管企盼表現他們正從事各項努力,正如Charles Reed總校長所言:我寧可主動負起改善師資培育的責任,而不願等到州議會命令我們如此做,在與大多數州議員單獨晤談時,幾乎每一個人都提及師範教育的問題。美國國會去年十月已通過一九九八年高等教育修正案,規定各州及高等教育機構需提出師資培育品質的報告,包括它們的學生在教師檢定上的表現,以確保師資培育的績效責任,此舉將對師資培育計畫帶來更大的壓力。

關注師範教育發展的人認為全面檢討現行的師資培育是十餘年來學校改革的自然產物,因為學校改革若要成功,健全的師資培育計畫是必要的。然而,研究者雖然認同各州改善師資訓練的努力,但未必欣賞它們採取的所有措施,有些批評者指出教師檢定考試的分數並無法提供足夠資訊去關閉師資培育計畫或拒頒教師證書,全國教學卓越及績效責任夥伴計畫主任Willis Hawley表示:師資培育計畫不應該承受所有因檢定考試分數造成的責難,他們不是在教育學院學習所有的知能,他們在英語系學習文法及拼字,他們通過以英語教學的大學學科,所以這是整個大學的問題。有些則批評州層次的政治角力太過分,例如麻州最近所做的政策決定,由於州長堅持較高的師資標準,導致主張採取略低標準的教育廳長辭職求去。

暫且撇開以上師資培訓的爭議,許多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均表示,儘可能提供訓練最佳及素質最好的教師應是一項全國性的優先事務,正如教育信託組織(The Education Trust)執行長Kati Haycock所說,最近的幾項研究顯示,教師素質比其他改革措施包括降低班級規模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具影響力。該組織去年八月發表「好教師關係重大」的研究報告(Good Teachers Matter: How Well-Qualified Teachers Can Close the Gap),引述證據強調教師未受良好訓練是中小學學生無法學習成功的主要原因,教師愈精通所教的科目,學生愈學習得好,所以聯邦及州政府應該要求大學校院確實負起培養優良教師的責任。它也支持國會在修訂高等教育法時增列大學校院負起教師培訓責任的條文,並贊揚德州將太多畢業生無法通過檢定考試的師資培訓計畫降為試用認可的等級。另外,該研究報告主張提供更多獎學金給師資培育計畫的學生及給予有志前往高貧窮地區教書者貸款豁免之優惠(loan forgiveness),如此將有助於減少高貧窮及少數族裔社區師資素質不佳的比例。

教師對師資培育的看法

如所週知,教育改革需要站在第一線上教師的參與和支持,而師資素質是改革中的重點項目,同樣地也必須汲取學校教師的智慧、經驗與遠見,惟有充分瞭解他們的感受與看法,這項改革才能落實。以下便讓我引用兩種剛出爐的研究報告,說明美國教師對目前師資培育的看法。美國教育部最近出版「初為人師預期的挑戰」(What to Expect Your First Year of Teaching)乙書。這本書是獲得全美「第一年傑出教師獎」(First Class Teacher Award)的中小學教師參加教育對談的建言彙集而成的,其中對師資培育提出的意見,似可做為師資培育機構之參考,計包括以下五點:1、實習教學的經驗中,增加在危機收容所或拘留所見習的機會,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受到各種社會問題影響的許多年青人,可在大多數教室裏接觸到。2、大學能夠提供教室管理課程、提早在學校中安排教育課程、分配實習教師在類似第一年教學的情境中及提供畢業後指導教師措施等,以協助培養未來的教師。3、大學有必要在學生實習教學之前,要求學生參加所謂的「九月經驗」(September Experience),那就是安排學生到學校見習開學前的有關活動,學生可參加會議及其他十分普通但必要的活動。4、大學在學生實習期間,能建立指導教師措施或幫助學生組成相互切磋的團體是很理想的,因為初為人師第一年任教時,的確很孤單並充滿了疑問,學生之間相互討教將同蒙其利。5、在教師職前教育中建立「生涯階梯」(Career ladders)將是未來教師於畢業前經驗他們專業的最好方法,大學生能選一所學校或一個郡並開始與學生、教職員建立聯絡關係,他們能將大學課堂所學與中小學課堂的情境連結在一起。此外,新教師能經驗小組教學、學科整合教學單元、幼稚園至十二年級的連貫等,「生涯階梯」也能夠協助提供新教師有經驗的指導教師及接觸真正的學生。

其次,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去年對全美各州四千餘位教師進行教師素質之調查研究,並提出「教師素質:公立學校教師培育暨檢定報告」(Teacher Quality: A Report on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of Public School Teachers) 報告著重教師素質的幾項指標,包括職前學習暨教學任務、正式專業進修、工作環境及教師做好教學準備的感覺(feeling of preparedness),結果發現五位教師中只有一位覺得在現代教室中工作已有充分準備,換言之,僅有20%教師表示他們有信心運用科技或教導來自不同背景、英語程度有限及殘障學生。其次,所有教師都參加過某些專業進修活動,四位參加一天以內研習的教師對於效果評價低,而參加一天以上研習的教師則較覺得有助於其教學能力之提升,同樣地,時常參與教學計畫並和其他教師合作的教師覺得受益。總之,在這項研究中,教師說出了他們所需要及想要的協助,如更多同事間的合作(peer collaboration)、小組教學(team teaching)及共同計畫時間(common planning periods)Riley部長表示,倘若我們不聽取他們的心聲,我們將因循目前的教學實際而辜負我們的學生與教師,為了培養二十一世紀高素質的教師人力,美國教育必須採取新的三"R"策略--召募(Recruit)、挽留(Retain)及尊重(Respect),「召募」係我們需要想法子吸引各年齡層優秀的教師,並培養他們面對高學業標準及學生多元化所帶來的挑戰;「挽留」意指教師需要具有兩個目的的輔助措施,一方面幫助熱心但缺乏經驗的教師立足於教室,一方面提供所有教師成長的機會,以提升技能與專業地位;「尊重」呼籲我們視教師為崇高專業的工作者,改善這種專業的夥伴,以及獎勵他們卓越的表現。

結語

以上係筆者對美國師資問題與改革的認識,相信讀了之後,可以讓你有一概括性的了解。我國教育部今年五月提出「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從十二項改革方案及執行內容觀之,確是比以往的教育改革更前瞻更全面,其中方案之一便是「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該部計劃從加強多元師資培育制度、健全師資培育機構、落實教育實習制度及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等具體事項去進行改革。師大陳奎熹教授亦曾對我國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詳加分析,並歸納出未來發展的四個方向,包括:1、確立師資培育制度,因應教育發展需求。2、建立教師資格檢定制度,確保師資素質。3、落實實習輔導制度,發揮「複檢」把關功能。4、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協助教師生涯規畫。由於歷史文化的差異,中美兩國面臨的師資問題似乎不盡相同(詳請參閱附錄二),不過,我國在這方面應興應革的方向倒是很清楚,盼美國聯邦、各州最近的改革構想與努力,可供我們研擬相關策略之參考。

參考文獻

教育部(87)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作者。

陳奎?(87)。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分析。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資料集刊23,頁171-195

Basinger, J. (1998, July 24).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Trustees approve teacher-training pla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26.

DePaul, A. (1998). What to expect your first year of teaching.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pubs/FirstYear.

Haycock, K. (1998). Good teaching matters: How well-qualified teachers can close the gap. Thinking K-16, 3(2).

Lively, K. (1998, July 31). States move to tougher standards for teacher-education program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27.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9). Teacher quality: A report on the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of public school teacher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Speeches/ 990128 .html.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1996). What matters most: 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7). Draft standards for qua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cate.org/projects/pds/standint.html.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8). Program standards for elementary teacher preparation. Washington, D.C.: NCAT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1998). Press release on the 1998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repor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egp.gov/ webpg75.htm#News.

Nicklin, J. L. (1995, February 3), A scathing report on teacher preparatio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17.

Riley, R. (1998). The challenge for America: A high quality teacher in every classroo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Press Club.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Baby boom echo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pubs/bbecho98/.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Promising practices: New ways to improve teacher quality[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pubs/ PromPractice /index.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7). The seven prioritie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 /updates/7priorities/index.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recruitment, and prepara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 /inits/FY99/1-teach.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itiative on teaching information kit.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9). Teacher quality: A report on the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of public school teachers (NCES 1999-080).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師培育與進修─瑞利教育部長的呼籲

 

教育部長瑞利(Richard Riley)去(一九九八)年九月以「美國面臨之挑戰:每一間教室有一位素質優良的教師」(The Challenge for America: A High Quality Teacher in Every Classroom)為題,向全國發表政策性演說,強調未來十年需要兩百萬教師,聘用好教師的重要性以及教育部改善師資培育及在職進修的各項努力,盼在新學年度開始之際,呼籲各州、地方社區及大學校院加入全國性的夥伴關係,共同合作進一步為師資培育改革做出貢獻。Riley部長這篇重要演說已勾勒出聯邦政府推動師資培育改革的最新動向,特介紹如后供參。

瑞利部長表示,值此學校開學之際,很榮幸有機會在國家新聞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發表「返校」(Back to School)的演說,我最近風塵僕僕,由美國東南的喬治亞州到太平洋沿岸的西北,推動返校的各項活動,我可以告訴你們美國的校園學生太多了,此刻開學,孩童及父母同感興奮,但是很多地方的學校過於擁擠、損壞不堪並急需予以現代化。最近在我發表「嬰兒潮迴響(Baby Boom Echo)」的報告中提及,全美的學齡兒童再一次破記錄,目前學校中有五千兩百七十萬的青年學生,還有更多等著註冊入學,據估計,在未來十年,我們需召募兩百二十萬名教師去教導他們…。我相信在這承平的時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是國家的首要目標,我也相信這是愛國的具體行動。當我去訪問全國各地,父母一再告訴我他們很清楚聯邦政府應該做些什麼事,他們盼望安全校園、協助增建修繕學校、小班級教學及確保每一間教室有一位好教師,這是國家的事務且需要我們加以面對。倘若國會編列教育經費是認真的,我敦請他們促成立法以使學校現代化並聘用十萬名新教師以降低班級學生人數,僅重新調整教育的施政計畫對於解決目前學校面臨的挑戰是無濟於事的…。

我們必須做些什麼以培育未來一代的教師?最近出版的一本研究報告「前瞻的措施:改善教師素質的新方法」(Promising Practices: New Ways to Improve Teacher Quality),列舉了我們改善教師素質的各種成功模式,這本報告是彙集全國師資培育各階段的最佳模式而成的。有關培育未來一代的教師,我想我們迷失了方向,我們似乎未體認到今後這項任務的重要性,在未來十年,我們需要聘用兩百二十萬名教師,而其中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教師將是新教師。據我估計超過一百萬資深的教師屆齡退休,我們再過五年教師人力將有重大變化。這些即將退休的資深教師大多數是女性,事實上,這可能是加入教師行列的最後一批女性,因為當時其他領域的工作機會有限,目前女性有許多就業選擇,這是對我們國家有益的一件事,惟女性就業機會增多促使我們必須加倍努力去召募及訓練教師。

許多人問我們是否缺乏教師,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缺乏素質優良的教師,我們已經在某些專門領域如數理、特殊教育及雙語教育上看到師資短缺的發展趨勢,最近紐約市從奧地利召募數學教師的新聞報導突顯此一日趨嚴重的問題。地方學區通常有辦法找到人任教,問題是很多學區犧牲素質去聘用急需的教師,這是錯誤的,即使是現在,太多學區發給臨時教師證書,以1993-1994學年學校及教職人員調查(Schools and Staffing Survey)為例,新進教師中持有證書者69.4%,持臨時證書者19.1%,未持有證書者11.5%。許多持有臨時證書的教師有工作熱忱並想把事情做好,不過我耳聞很多臨時教師上課沒準備的例子,這一波即將退休的教師對我們持續努力提高標準、發展成功的聘用策略及協助新進教師上帶來了啟示。我們也需體認教師專業正急遽變化,電腦運用、合作教學及孩子學習方式多元化是這項專業改變的三項因素。其次,以下三個問題也需要我們的注意:1、教室中日漸多元化卻沒有多元化的教師人力。2、教室中特殊教育及英語程度有限的孩童日漸增加而教師卻缺乏教導他們的訓練。3、需要更多獎勵措施以留住有經驗的教師並讓他們進修。

我相信,我們也需要好好檢討現行的師資培育制度,並著手予以現代化,我們不能容許過時的培訓制度毀了許多教師的期望與夢想,改善師資培育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例如:1、太多師資培育計畫著重理論而臨場經驗則不足。2、現行的檢定是一煩瑣的歷程,少與卓越的師資有關,而與填妥表格資料密切有關。3、新教師一旦開始教學工作,最初幾年便任其發展(sink or swim),且常被分配教最重的課,並督導沒人願意做的課外活動,這就是我們在最初三年流失22%新教師的緣故,市區更接近50%

如同我以前一再強調的,教育是州的責任,地方的主管事務及國家的優先工作,我們不能經由零碎的方式解決此一急切的課題,我們需要在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高等教育機構及各階層的政府人員之間建立全國性的夥伴關係。過去十年已有許多改善及協助教師專業的努力,國家教學與美國未來委員會已經提出一份改善教師專業的最佳途徑,然而現在我們需要做出成績並進行另一層次的努力…。

我們能夠採取其他方法,鼓勵更多人加入教師行列,柯林頓總統強烈支持高等教育法的Feinstien-Boxer修正案,即在第五年,提供培爾助學金(Pell Grant)給那些有意從事教職者去接受訓練以取得教師資格,這項修正案對加州特別重要,因為加州在未來十年需聘用二十五萬名教師。我感到欣慰,國會中大力支持師範教育改革及標準正醞釀中,聯邦政府將繼續促請國會通過我們的方案,在未來五年召募三萬五千名教師到貧窮地區服務,國會議員今天將集合修訂高等教育法,我敦請他們支持我們召募教師的方案,我也敦請國會撥款支持總統在科技上訓練新教師的方案(按去年十月國會已通過高等教育修正案,有關師資培育已獲得全力支持)

我支持成立某種類型的全國工作銀行(national job bank),以匹配教師與日漸缺乏優良師資的學區,各地教師的需求有很大差異,我們能夠做很多事幫助全國教師與日漸缺乏師資的地區。同時國人搬家日漸普遍,需要州及學區正視教師證書、服務年資及退休金的轉換流通,我們不要因各州的法令規定沒有適時的修正導致人為造成的師資短缺。聯邦政府召募百萬美國人加入教師行列的努力會有作用,然而,我們期望曾經深受教師恩澤的父母、祖父母的支持與鼓勵,當我聽到父母阻止他們的孩子選擇教師行業時,我感到困惑,對我來說,教師專業是服務您的國家且是愛國的具體表現。我也挑戰以下的錯誤觀念,那就是教書是給那些不能在其他專業找到工作的人,任何一個人曾在教室中待一小時體驗二年級學生強烈求知慾,或有機會鼓勵青少年努力向上,便知這份工作是多麼的困難。美國教師是屬於最有理想及愛國心的少數群體之一,我特別以他們為榮,他們之所以加入教師行列,是因為他們有心改善這個世界,而且他們也做到了。

改善當前的師資培育,我們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首先我要講的是對高等教育機構的挑戰,我期盼美國大專校院視師資培育為平常的優先工作,培育教師應該是整個大學的任務,以下有幾項建議:1、師範學院在學生進入師資培育計畫之前應施予基本能力測驗,同時也要為它們畢業生的品質負起責任。2、文理學院與教育學院應建立更密切的連繫,未來中等學校教師應主修他們打算任教的科目,且主修科目的課程係在文理學院攻讀。3、我敦促師資培育機構更重視為教師的教學技能奠定堅固的基礎,它比你想像的難,了解你的教學內容並不夠,其中必須講究技巧,尤其在閱讀教學上更是如此,我相信每一位修讀小學教師證書的人應該在閱讀教學上有充份的準備。4、師範學院須了解我們的特殊教育及英語能力有限的學生日漸增加,在培養教師時注意及此。5、我促請師範學院與地方上的學校發展更密切的關係,譬如的德州El Paso學區與德州大學El Paso分校合作改善師資培育,因而大大提高學生的測驗分數。

其次說到對州政府及地方學區的挑戰,州政府及地方學區在改善教師專業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呼籲每一州擬訂嚴格但具彈性的教師檢定程序,取得教師資格不應是要求未來教師克服繁瑣資料表格的一種耐力測驗,我深信重點應放在評量他們的知識與技能,無論他們如何習得這些智能,所以,我支持其他變通管道去取得教師資格,這種管道有益於吸引其他領域的專業人才從事教職。我呼籲每一州在未來五年內取消授予臨時教師證書的做法,我們不能確立標準後卻因急需教師而拋棄它,紐約州已率先取消授予臨時證書,其他州也應該效法。同時,我們不能責成高貧窮學校提高學業標準卻不協助它們召募優秀的教師,我們正促請國會通過妥善的教師召募計畫,同時全美市區學校也必須盡其所能,過時的聘用措施似乎是將好教師人選讓給郊區學校的原因。州及地方學區也必須停止教非所學(teaching out of field)的情形,每當外國的教育部長來訪時,聽到我們這種允許教師教非所學的奇異現象,我無法形容他們困惑的樣子。例如,全美有30%化學教師及56%物理教師係教非所學,我個人以為教師在他們所教的科目上至少應具備副修的條件。

最後,我們必須提供獎勵誘因給有經驗的教師,當我們試圖提高學生學業標準,我們需要加倍努力提供教師繼續進修的機會,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投資於教師在職進修的學區已在教室裏看到了正面的效果。我們也需要其他誘因,目前教師進修加薪的措施似有缺陷,教師進修所得的學分與實際教學時常無關,且很少有誘因去鼓勵教師增進知識或改善教學技巧,簡單說,卓越沒有受到獎勵,例如,只有十四州提供薪水補貼給取得全國教學標準理事會檢定合格(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的資優教師,影響所及,許多好教師離開教室變成薪水較高的學校行政人員,這就是為什麼我請各州及地方學區考慮新進發展的概念─「知能為基礎的支薪」(Knowledge and Skill-based Pay),亦即根據取得的新知與技能,付給額外薪資,在這項措施下,教師因其特殊知能有助學校達成所訂的目標而獲得獎勵。

現在讓我為教師的薪水講幾句話,以前我說過許多次,我們不能期望以低薪去聘得好教師,目前教師的起薪低於絕大部分的職業,如果我們要吸引更多人加入教師行列,我們必須付給他們合理的薪水,而且,如果要求教師達到新的培訓標準,我們也要對他們所做的努力給予報酬。康乃狄克州、北卡州對教師提高標準的同時也增加薪水的做法很好,它在教學上所帶來的效果令人鼓舞,相信其他州會明智地加以效法。

在這篇演講裏,我已經向許多不同的組織提出挑戰,只盼大家一起投入促進卓越教學的全國性夥伴關係,最後,特別向全國的教師表達我的敬意,您們是復興美國教育的靈魂人物,當我走訪各地與您們見面時,每一次都深受感動,盼繼續做好您們的工作,並協助召募新教師,讓其他人了解您們身為人師的樂趣,協助需要幫助的教師,並盡力提昇自己達到卓越的境地…。

參考文獻

Riley, R.W. (1998). The challenge for America: A high quality teacher in every classroom, annual back to school addres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Press Club.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談教師績效責任

 

教師績效與學生學習

意見調查組織「公共政策」(Public Agenda)(一九九九)年曾在教育績效有關的問題上,做了一次全國性的現況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普遍反對績效責任措施,與父母、雇主熱烈支持的狀況有很大的差距。很少教師表示他們的學校將績效責任與教師評鑑連結在一起,例如,25%的教師表示學校依據學生在全州性的測驗成績評鑑教師,64%的教師表示,從他們任教開始,沒有任何一位教師因學生持續表現不佳而遭解聘。然而,當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好的教學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時,決策者、教育工作者及父母均指望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成敗負起責任,並擬找出可靠的方法來評量教師的效率。州方面能採用各種策略去確保新進教師的能力,從教育學院的認可到第一次嚴格的教師檢定,其次,絕大多數的州也要求教師必須達到某些進修的規定去延續證照,然而,令人關切的是這些策略並無法確保教師的效率,而且它們似與真正教學能力評量無關。

同樣地,高學位及服務年資不能保證一個教師有能力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其他間接的教師評量措施尚包括同事或上級的評鑑以及各種標準化測驗等,雖然教師效率與他們在標準化測驗上的分數似乎有關,但是這種相關仍缺乏直接評量所具備的說服力,因此,近來有一項呼籲,即經由教師所教學生的標準化測驗,直接評量教師的教學表現,這種教師評鑑方式所以受到歡迎,是它揚棄不夠直接的評量與指標,而完全針對所欲評量的重點。總之,不論資格條件、教學經驗或其他人所做的評鑑,真正能夠證明教師是否稱職要看學生是否學到東西。

教師績效責任新措施

雖然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州要求教師對他們學生的成就負起責任,但某些州已採取直接、表現為基準的教師效率評量措施,而這些評量結果用於以下幾方面,例如:

田納西州價值附加評量制度(Value-Added Assessment System)提供個別教師對學生影響的一項複雜、縱貫性的評量,評量結果用來提供教師所需進修的建議。

德州採用與田納西州相似的措施,每一位教師年度評鑑的八分之一是基於全校學生在全州成就測驗上的表現。

在明尼蘇達州,提供大學預修 (Advanced Placement) 科目的教師額外津貼,每一位學生二十五美元,如果學生在大學先修科測驗上獲得三或三分以上(按五分為滿分)

科羅拉多州告訴地方學區如何運用學生成就資料於教師評鑑中,但是由他們決定如何去做。

最近,科羅拉多州丹佛教師協會(Denver Classroom Teachers Association,簡稱DCTA)通過一項為期兩年的實驗計畫,純粹以學生進步的程度來取決教師加薪的多寡。如果兩年後成為永久制度,這個方案可能會是全美改革幅度最大的教育計畫。該實驗計畫取消服務年資與生活津貼,純粹以學生的表現決定教師的加薪與否。丹佛教師協會主席Andrea Giunta說,這是前所未有的制度,但是我們覺得這是個合理的制度,所以決定試它一下。「全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與「美國教師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也都表示,過去的獎懲制度不管用,丹佛的實驗計畫在這方面有所突破。該項計畫第一年以十二所小學、三所初中為對象,分三組進行實驗,第二年起每組再加一所高中。第一組以愛阿華基本能力測驗(Iowa Test of Basic Skills)評估學生的表現,第二組以測驗成績與教師所給的課堂作業成績來衡量進步狀況。第三組的教師則修習兒童發展課程,增進其教學技巧,然後評量學生的進步,在實驗期間,所有參與實驗的教師薪資維持不變且獲得獎勵。實驗期滿後,將由兩名學區行政主管及兩名教師協會成員所組成的委員會評估成果,並對未來採用何種評鑑方式提出建議。

教師績效責任的政策與研究

既然基於學生成就評鑑教師有其可行性,為什麼州方面特別是田納西州、德州沒有進一步利用這些評量來獎懲教師呢?因為結合學生成就與教師評鑑有些困難,有的是技術層次問題,有的則牽涉到政治與理念的問題。譬如,除了標準化測驗對少數族裔學生的公平性受到質疑外,很多教育工作者相信這些測驗不是學生成就的有效指標,學生評量確有其他更公平、更能顯示其真正成就的方式,但這些方式如學習檔案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可能費時、複雜而昂貴。其次,要求教師對個別學生成就負起責任也引起很多關切,因為撇開教師的影響外,一個學生的背景與能力也是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無論教師多好,程度差、社經背景不利的學生很可能無法與程度好、社經背景佳的學生一樣,達到同等的成就水準,由於牽涉的因素多,要求教師對學生成就負責時常有反對意見。田納西州大學教授Bill Sanders及其他人的研究,根據學生成就將教師區分為有效率或無效率便受到批評,理由是它們注重教師而忽略其他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

毫無疑問的, Sanders教授等人可以在研究的情境中,分出有效率或無效率的教師,不過參加研究的學生成績不佳,任教的教師可能還是很有能力,只是學生無法配合他們的才能或所任教的學校不適合他們。儘管如此, Sanders教授的研究指出,如果某些學生一再表現不佳,就有值得關切的地方,這種狀況表示教師需要協助變得更有效率,或需要在不同的學校任教,或根本不應繼續為人師。其次,值得注意的是,Sanders的研究及取自德州、田納西州的資料均證實儘管他排出很多社經環境的因素,個別教師與學生成績的進步還是呈現很強的相關,這些結果告訴我們,不論環境的因素,有效率的教師對學生學習進展仍有很大的影響,換句話說,或許不能期望學生程度不佳的教師將學生的成績提高到一般學生的水準,但是卻能期望他們提高這些學生的成績表現,所以,不以學生的絕對成績而以學生成績進步的狀況來評鑑似乎比較公平。

改善教師績效責任的方法

很清楚地,州將教師績效責任與學生成就緊密連結的期望是合理而可行的目標,儘管有其他因素存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如果教師對學生沒有太多影響或影響是負面的,他們並不稱職。基於學生成就評量以建立教師評鑑制度至少需要:

一項合適的工具去評量學生在州教育標準上的進步狀況。

一項資料蒐集分析的方法去獲得教師與學生學習進步之間的可靠相關,排除影響學生表現的其他因素,包括以前教師的影響。

適當評析學生整體表現型態的資料,而非一次或異常的測驗。

當學生學習成效不佳時,初次對教師採取的措施是矯正而非懲罰,因為額外的師資訓練或重新分派教學工作或可解決這項難題。

爭取到教師、家長的支持,評鑑才能影響教師的表現,且對評鑑資料的運用及教師進修活動的支持也才有可能。

最後,學校、學區行政主管人員的責任也不應該忽略,特別是當整個學校,或學區內大多數學校的學生表現不佳時,問題顯然不在於個別教師的能力,就算學校、學區不必對問題的產生負責,他們也應該負起解決問題的責任,以確保它們的教師與學校更有效地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學生表現好壞決定教師加薪多少(1999, September 10)世界日報,美國新聞()

Allen, M. (1999). Student results and teacher accountability. Police Brief. Denver: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Denver Classroom Teachers Association (1999). The performance pay pilo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denverclassroom.com/pfpindex.html.

Education week (1999). Public Agenda: Reality check. Quality Counts ’99, XV111(17), 102-105.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師與教育改革

 

前言

美國當前的教育改革,源自八項國家教育目標(National Education Goals)的訂定,並於一九九四年通過的三項法案之後,已全面的動了起來。大家熟悉的目標兩千年教育法(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便是第一項且最為重要的改革法案,它提供州與地方額外的經費,用來改善學校,追求卓越,學校可用這筆錢增加電腦設備、舉辦教師進修,或邀請更多家長參與孩子的學習,共同為所有孩子成就高的學業標準( high standards for all students)而努力,筆者以為這是美國教育部自從1983年危機中的國家( A Nation at Risk )報告書發表後,第一次成功立法帶頭推動教育改革,提供所有人前所未有的機會,聚集在一起,通力合作以恢復美國大眾對教育的信心。其次,為了因應當前的教育改革,1965年中小學教育法(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亦經重新修訂,稱為改革美國學校法(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 ),續對貧窮學區的孩子提供額外協助(即著名的 Title I教育計畫),促進教育科技及教師進修,掃除學校毒品、暴力,及倡導全校性改革計畫(Schoolwide Programs ),以致力達成高學業標準的全國性教育目標。第三項便是新訂的學校通向就業機會法(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補助各州及地方學區與工商機構建立夥伴關係,協助學生就業,並兼顧高學業標準的要求。就在這一波改革浪潮的席捲下,各州與地方亦紛紛跟進,經由前述三項法案所獲得的經費補助,自行擬訂合適的改革計畫,期盼於西元2000年到來時,讓所有學生成就高的學業標準。

全面的教改工作推動兩年以來,已有若干成效,美國教育部前不久才提出目標兩千年法案第二期及學校通向就業機會法第一期實施成果報告。一般相信,美國為實現雄心勃勃的國家教育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確實有待所有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大眾凝聚共識,持續不懈的努力。

 

 

 

教師參與

那麼,美國教師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我們不妨先聽聽美國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 所說過的話。去(一九九五)年他在致全國教師的一封信上說:「如果我們要在二十一世紀成功地建立高成就的教育體系,我們必須汲取學校教師的智慧、經驗與遠見,沒有聆聽教師的意見,我們不能大言不慚地說教與學是此次教育改革的重點」。其次,他在去年十一月舉辦的「目標兩千年教師論壇」( Goals 2000 Teacher Forum )的演講中指出:「過去的教育改革往往是由專家、顧問和由上而下的領導方式帶動著,毫無疑問,他們是認真專注的,但是這樣的改革方式時常與每天教室中面臨的困難有隔閡,這樣做無法使改革成功,就如同我剛才所說的,教師成了改革的對象而非參與改革的人,我們必須改變這種想法」。從Riley 部長上述的談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瞭解到,為了讓所有學生成就高度的學業標準,以達成所訂的國家教育目標,教師們是不能被忽略遺忘的,換言之,教師們必須有機會為教育發出聲音,說出意見,共同為教育改革貢獻智慧。

Riley 部長為讓教師積極參與改革,一九九三年上任後不久,即任命一位曾當選為全國優良教師(National Teacher of the Year)的 Terry Dozier 擔任他的特別顧問,以充當部長與全國教師之間溝通的橋樑。從那以後,美國教育部已經透過下列的方式接觸許多教師,並聽取他們對教改的意見:

目標兩千年教師論壇

美國教育部一九九三年首度舉辦全國教師論壇,迄今已有四次,邀請各州選出的年度優良教師及各州目標兩千年規畫小組的教師約一百人參加,共同研討有關的教育問題。例如,今(一九九六)年十月剛舉辦的教師論壇,其主題是教師領導,許多人同意,倘若學校要繼續改善,去幫助學生達到較高的學習水準,更多的教師領導是需要的,那麼教師領導的內涵為何?成為參加論壇教師研討的重點。此外美國教育部為了讓更多沒有參加論壇的教師參與表示意見,更開闢「教師領導論壇」(Teacher Leadership Forum)的全球資訊網網頁。「目標兩千年教師論壇」已在美國形成一項運動,州及地方亦成立類似論壇,例如目前已有十二個州成立教師論壇,另外十個州亦正籌劃設立中。

「跟梢計畫」(Shadowing Program

地方上的教師可利用暑假期間一天的時間,向教育部人員跟蹤觀摩,同樣的,教育部人員亦可在秋天開學之後,到學校向這位教師跟蹤學習。

「認養教師計畫」(Adopt-A-Teacher Program     

教育部工作人員可透過這項計畫,與認養的教師來往交換訊息。

特定教師團體座談,及參加教師論壇教師們之間相互溝通的電腦網路。

以上從教育部長遴聘優良教師擔任特別顧問,舉辦教師論壇,到建立跟梢、認養教師計畫,在在都顯示美國教育部鼓勵教師參與改革的創新理念與做法,Riley 部長深知在美國教育改革中,教師是最有價值但未被妥善運用的資源之一,正如他所強調的,惟有教師扮演改革的夥伴及領導的角色,而非被改革的對象,那麼改革美國教育的夢想才可能實現。

教師專業進修

值此美國大力推動「標準導向」(standards-based)的教育改革之際,「使所有學生成就高的學業標準」已成為眾人皆知的目標,為達此目標,提供所有教師與其他教育人員專業進修的機會變得非常重要,惟有渠等的知識與技能提昇了,方能引導所有學生迎接高學業標準的挑戰。這也就是為什麼「師資培育與專業進修」(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後來被列為國家的教育目標之一,蓋教育人員包括教師、校長及其他學校人員若無機會進修,實在很難期盼他們幫助學生學習並獲得較高的學業成就。美國教育部有鑑於此,特於一九九四年目標兩千年法案中規定,補助給州的經費,大部分須分配給地方學區舉辦教師進修等活動。同年修訂的中小教育法案,也增加教師進修之用的補助經費,並由原來只提供數學、科學教師進修,改變普及於所有的主要學科教師,這便是所謂的艾森豪專業進修計畫(Eisenhow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而且在此項計畫下,一反過去的做法,學校的教師、校長可運用聯邦補助費,自行決定他們所需要的專業進修內容。

然而,目前的教師進修計畫,大多由上而下,且與教學實際有所隔閡,無論是個人進修或機構如地方學區安排的進修活動,時常無法與提高學生學業表現的目標密切結合。美國教育部於一九九四年籌組專業進修小組(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m ),蒐集分析專業進修現有最好的研究與實際,並草擬出高品質專業進修的準則(Principles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刊載於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並分送六百個以上的機構與個人表示意見,再經整理獲得十項準則,以做為教育部及全國各地規畫教育人員進修計畫之指引,十項準則謹條列如下供參。

專業進修:

著重與學生學習最有關的教師,還包括學校所有人員。

兼顧個人、同仁之間(collegial)及整個組織的改善。

尊重並培養學校教師、校長及其他人員知識和領導方面的能力。

反映當前最佳教學及領導方面的研究與實際。

使教師能夠在學科內容、教學技巧、科技使用及其他教學要項上,發展出高水準的知識與技能。

促進學校日常活動不斷的改進。

由參加進修及負責進修活動的人員一起來規畫。

需要相當的時間與資源。

必須是連貫、長期的計畫。

以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做為評鑑的基礎,並將評鑑結果做為擬訂後續進修計畫之參考。

其次美國教育部最近將聯邦政府各機構所提供的教師專業進修機會,編輯成冊,以提供州與地方參考,並宣佈全國專業進修模範計畫甄選辦法(National Awards Program for Mode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經與許多專業組織共同合作選拔成功的專業進修計畫。此外,對於學校的教師而言,也是教育部提供教育改革資訊的對象,因為教育改革成功與否,教師係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他們不僅需要進修,平時也需要各種有用的資訊,去年六月更新出版的「教師與目標兩千年」乙書,便是美國教育部專為教師編輯的,旨在提供教師最新的施政等有關資訊,以促進教育目標之達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美國教育部為加強教育人員專業進修所做的各項努力,包括透過立法,增加教育人員進修機會及經費,研擬高品質專業進修計畫必備的準則,彙整教育部及其他聯邦機構可資教師利用的進修機會,以及定期更新、提供資訊給教師們,其最終的目標不外乎在於促進學校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

那麼,目前為了因應教育人員專業進修的需求,以及改善教師職前訓練和資格檢定,若干創新的途徑已經應運而生,例如教師網路(Teacher Networks)、專業進修學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全美教學專業標準理事會檢定制度(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Certification)、教師即研究人員(Teachers as Researchers)等,以下簡單介紹專業進修學校及全美教學專業標準理事會檢定制度。

首先,許多機構包括學校、大學及全國性教育人員組織已經設立專業進修學校,以適應教師們持續不斷的需要,從職前教育階段到從事教職多年之後。專業進修學校提供臨床的情境,去培養新進教師,以便在進入學校後教學順利成功,如同醫科學生在醫院實習一樣,新進教師學習將所學運用於日常教學情境中,這些學校也提供持續不斷的專業進修給有經驗的教師。自從一九八0年代末期以來,全美約有兩百所專業進修學校設立,全美師範教育認可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正設計一套專業學校認可的標準。其次,教育人員、專業組織、私人基金會等也成立一個全美教學專業標準理事會(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簡稱NBPTS),以檢定認可優秀有經驗的教師,這套檢定標準是全國一致的,教師為了通過檢定,須符合特定標準及通過一項評量,NBPTS 未來將設計三十種檢定範圍的標準,每項標準包括四個層次。各州及地方是否採用並無硬性規定。

結語

教師是改革的重要夥伴,教師需要提高專業素養才能配合改革的推動,這是美國當前教育改革的共識。值此我國大力推動教改之際,樂見教育部吳京部長許多具前瞻性的理念與政策,已陸續付諸規畫與實施,另據報載,吳部長今年七月提出設立南部辦公室之構想後,教育部將在嘉南、高屏、中部、東部四處借用大專院校場地,成立部長辦公室分部,並定期巡迴與地方溝通,以解決當地的教育問題,這種安排能夠讓地方的聲音上達中央,對教育改革確有幫助,實在是一件好事。盼望未來所有與教育有關的教師、校長甚至學生家長(education stakeholders),除了從報章雜誌獲得教育資訊外,也有機會經由更直接的途徑來關心參與我們的教育發展,並真正體認教育乃是大家的事,想必對於我國現階段的教改大業,可以產生正面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服務到家,巡迴全國四區解決問題,教育部長行動辦公室將開張(85102)中央日報國際版,第三版

Center of Education Policy (1995). Raising achievement: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partnerships. Information Bulletin #1.

Consortium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5). Helping teachers teach well: Transform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Briefs, RB-16.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1996).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 Building a nation of learners 1995.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Riley, R.W. (1995, November 12). Remarks on the 1995 Goals 2000 Teacher Forum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Speeches/11-1995/11-12-95.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 of 1994: Report to Congres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A teacher's guide to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 pubs/ eachers Guid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November 6). Teacher leadership [On-line]. Available: http://165.224.220.67/MailingLists/EDInfo/msg00188.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Achieving the goals: Goal 4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5). Teachers and Goals 2000: Leading the journey toward high standards for all student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6, May). Opportun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ponsored by the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Newsletter on Issues in School Reform[On-line]. Available://www.ed.gov/pubs/IASA/newsletters/profdev/pt2.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師進修時間的問題

 

前言

美國柯林頓總統於今(八十六)年二月八日發表國情咨文,勾勒未來四年的施政方向,其中有關教育方面提出了十項原則,呼籲全國民眾同心協力為教育打拼,原則之一強調若要有最好的學校,必須先有最好的教師。瑞利教育部長隨後於二月十八日發表美國教育現況演說( State of American Education Address),對於如何延攬、培養及協助二十一世紀的美國教師(A Teaching Force for the 21st Century)提出清晰有力的看法,並於兩個月後舉辦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全國論壇:吸引及培訓二十一世紀教師」(National ForumAttracting and Preparing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邀請全國五十位年度優良教師,與若干大學校長、院長共聚一堂,就如何做好未來一代教師的培訓工作,進行了坦誠的對話。此外,美國教育部與APEC合作,於今年初完成一項亞太國家(包括日本、紐西蘭、及澳洲)新進教師導入(Induction )制度之比較研究,希望能學習這些國家幫助新進教師的長處,以因應未來十年需求大量教師的趨勢。從以上的訊息,我們不難看出學校教師在美國跨世紀的教育改革中受到相當的重視,正如瑞利教育部長所強調的,教師是最有價值卻未被妥善運用的資源之一,惟有教師扮演改革的夥伴,而非被改革的對象,那麼改革美國教育的夢想才可能實現。筆者曾撰文闡述美國教師與教育改革的關係,以下擬介紹目前大家關心的另一話題教師進修時間,以就教於國內教育工作者。

教師進修的重要性

多年來,美國中小學教師及其他教育人員利用學校學區主辦的進修活動或到大學上課,去充實個人智能,達到教師證書的要求,或藉以提高薪資所得。這些進修給予教育人員專業成長的機會,更多工作保障及教學生涯的促進,學校方面則因教師將進修所學運用於課堂教學而受益,至於教師進修對整個學校教育改革可能的影嚮,直到最近才逐漸為人所體認。國家時間與學習教育委員會(National Education Commission on Time and Learning)一九九四年出版「時間的俘虜」(Prisoners of Time)乙書指出,教師需要知道與做的事,在數量及複雜的程度上已經增加。一項印第安那州教育廳的報告則指出,為了因應工作上的挑戰,對於上了年紀的教師(平均教學年資十四年半)來說,構成極大的壓力,大多而言,這些教師接受的訓練,在當時的教學情境並不需要今日學校中所需具備的許多技能;肯塔基州教師協會也指出,教師工作的演變導致進修概念的重新界定,以及教師在許多方面扮演的角色也愈見受到關切,特別是州推動大規模的教改之際。由此可知,教師進修在學校改造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教師進修是現任教師為了迎接挑戰,提高學生學習水準的橋樑。

時間是安排進修的關鍵問題

那麼如何安排教師進修活動?對許多學校及地方學區來說均是一項挑戰,其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時間,正如教師、研究者及決策者經常提到,有效地推動教師進修最大的挑戰便是缺乏時間。中北區教育實驗室(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最近發表一份專題報告「為教師尋找進修時間」(Finding Tim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探討安排教師進修時間的障礙與機會,並提出幾種有效可行的模式,引起筆者的興趣,以下摘要說明其重點,藉供參考。

目前教師需要更多進修及合作教學研討的時間,實際上,從過去十年改善學校的檢討中,教師進修時間已成為關鍵的問題( Fullan and Miles,1992)。在教改的情境下,教師進修必須觸及實施教育標準的挑戰及學生評量方式的改革,很顯然教師也需要較多時間與同事合作,仔細了解教育標準,並修改課程,他們需要機會去創造、熟練、思考新的方法去教導學生(Corcoran,1995)。McDiarmid1995)指出對教師新的期望與時間的相互關係,那就是教師為了達成當前教改的目標,除了學習新的教學技巧以外,還需要更多的改變,且這些改變影響很大,大多數教師將需要相當的時間去達成。

專業進修不能再被視為學年中某一天發生的事,它必須是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學校教師及地方教育行政人員需要時間參加研討會,從事行動研究、互相觀摩、一起準備課堂教學或為其他目的聚會,Finn1994)認為學校改善是個人與組織兩者的成長發展。不幸地,推動一項專業進修計畫,時常受制其他人對教師工作認知的阻礙,雖然改革已經改變了對教師的期望與要求,社會大眾及決策者對教師工作的看法並未改變,他們一直認為當教師與學生在一起的時候才算在工作,結果,提供教師所需的時間與資源去改善教學並未獲得支持(McDiarmid,1995)。傳統上對教師工作的看法是:教師與學生在一起時最具價值,教師主要是知識內容的傳授者,課程規畫與決策在於教育主管,以及教師進修與改善教學並無關係。這種對教學所持的狹隘觀點,導致不給予教師機會參與課程發展,學習成功的教學方法,討論教育標準的實施,以及持續的進修學習。

當專業進修重新界定為教學的重要部分,許多進修融入教師日常工作中的決定與計畫,將由地方學區主其事,有些改革者已經建議教師的時間至少有百分之二十須用在專業研習及合作教學準備上。這些時間,不是用在不連續的在職進修日,而必須是幾乎每一上課日的一部分,並且與日常教學的需求結合在一起,例如合作教學準備、學生學習評量。學校必須騰出時間供教師進修,並使其成為教師教學生涯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實際上,教師可能需要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工作時間去學習與研討教學,假如他們想成功地進行雄心勃勃的改革措施。雖然提供百分之二十時間給教師,在美國學校中似乎是無法達到的目標,學校系統仍須跳脫一般的思考去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讓他們獲有充分的支持,去進行雄心勃勃的改革。

促進進修安排的因素

除了上述以創造性的方式找出進修時間外,教育工作者也必須探討最有效的方法,去使用有限的時間,科技的使用便是一例。Finn1994)指出科技能夠支援、擴大參加專業進修的團體,並協助教師善用其時間,經由各項科技如網際網路、視聽訊會議,教師得以接觸教學資源及同事間的連繫網路。電子郵件、電子佈告欄能夠讓教師彼此之間分享資訊及解決問題,且不受時空的限制,此外,視訊會議可以讓教師不必花錢旅行,無遠弗屆地連結到不同的地方。其次,爭取地方上的支持是提供教師時間進修所必須的,父母及民眾必須了解教師進修是任何改革的要件,而不是附加的東西,當所有改革政策敲定後,改革的詮釋及運作是在個別教室裏。由於專業進修百分之八十的經費操在地方手中,大眾必須相信專業進修是教學的重要部分(Corcoran, 1995)。此外,父母的支持也是必須的,因為學校配合進修安排,而調整作息,可能對已定的家庭作息造成不便,倘若要父母支持這項計畫,必須讓他們覺得學校教師花時間進修,他們的孩子將蒙其利。

 

安排進修的方式

那麼安排教師進修時間的方式為何?Raywid1993)認為通常有三種途徑:延長上學日或學年以加入進修時間,從現有的學校日程表中挪出時間,或改變老職員時間安排的模式。前項專題報告列舉四種有效可行的模式:某一學區每天安排一節課時間做小組教學規畫之用,某一夥伴計畫每星期撥出半天的時間給教師到「專業進修學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參加教學研討或進修,某一學校使用「交替單位時間的安排模式」(alternativemodular-scheduling pattern ),以提供教師進修、教學小組協調,及給予學生補充的學習材料,某一學校則在上課期間創造大時段的訓練及教學準備時間。以下就密西根州 Brandon/Oxford專業進修學校及印第安那州Columbus East高中交替時間單位的安排模式稍做說明。

Brandon/Oxford專業進修學校是Brandon學區、Oxford 學區、奧克蘭大學等合作計畫下的產物,學區重新調整時間,每週星期三早上騰出兩小時半供教師教學準備之用,當天則予以延長俾維持相同或更多的教學時間,專業進修學校倡導有益於所有參與者學習成長的活動。在重新調整的學校日程表裏,週一至週五教師每天的工作時間從上午七點二十分至下五兩點五十分,每週三上午七點二十分至十點四十五分是專業進修及教學準備時間,學生十一點十分才開始上課。上下午的課每週對換,且每一堂課增加六分鐘。據稱此一教師進修學校計畫,從一九九二年創立實施以來,成效良好。印第安那州 Columbus East高中採用交替時間單位安排模式,以促進專業進修、教學小組協調及增加學生教育資源。該校安排交替上課日的時刻表,即第一組上課日是星期一、三及五,做為主科教學,上課至少有兩個單位時間,每一單位時間為四十五分鐘;第二組上課日是星期二、四,則用於實驗課及學生輔導,所剩的時間規畫為資源時間(resource time ),除非學生必須自習,無論是資源時間或自習時間,教師都在幫助學生家庭作業及其他需要。教師進修、教學小組協調主要安排在星期二、四,此外每一學年有六個半天保留為進修時間,另各類科教師可自行選定三天供進修之用。教師在教學小組中的活動可以是學科整合的,惟個別教師也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結語

近兩年來,我國師資培育法及教師法陸續制定完成,對於激勵教師工作士氣,提昇教師專業地位大有助益,尤其是教育部正積極規劃擬訂「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以增進教師專業能力,足見國內教師進修的問題也受到相當的重視,這篇短文的用意,僅在引發國內教育工作者一起思考如何為教師安排進修時間,使其成為教學生涯的一部分,並與日常教學的需求結合在一起,那麼提昇學校教育品質的理想,才有實現的一天。

參考文獻

吳京(民 86)。當前教育改革的理念。載於教育部(編印),試辦綜合高中課程實驗相關資料彙編(1-16)。台北:教育部。

劉慶仁(民 85)。美國教師與教育改革。師鐸,第十二期,頁15-18

Clinton, B.1997, February 8.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United State Capitol.

Ismat, A. H.1996. Making tim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D-ROM] ERIC Digest. Full text from: ERIC ED 400259.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1997. Finding tim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line]. Availablehttp://www.ncrel.org/ sdrs /areas/issues/educatrs/profdevl.

Riley, R.W.1997, February 18. Putting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into action, the 4th annual State of American Education Address [On-line]. Availablehttp://www.ed.gov/news.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6. Building bridgesThe mission and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7. Teachers of the year join college leaders in national forumAttracting and preparing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PressReleases/ 041997/041797pr. 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7. From students of teaching to teachers of studentsTeacher induction around the Pacific Rim [On-line]. Availablehttp://www.ed.gov.publs/APEC/.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談學校推動父母參與

 

前言

父母參與和孩子學習、學校表現相互有關的信念,從多年來的研究結論可以獲得證實。在美國教育部一九九四年「堅強家庭,堅強學校」(Strong Families, Strong Schools)的報告中,作者曾表示,當父母參與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測驗成績較高且留在學校受教的時間也較長,當父母以各種方式參與,學校中所有孩子的學業表現有改善的傾向。其次,父母所做的,比起其收入及教育程度,對孩子的成功更為重要,無論家庭貧富,父母是否完成高中學業,或孩子在托兒所或高中就讀,這項結論都是正確的。鑒於父母參與孩子的教育是如此的重要,美國聯邦政府同年頒訂了歷史性的目標兩千年教育法(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便將父母參與(parent involvement)列為第八項國家教育目標,即「西元兩千年時,每一所學校將促成夥伴關係以增進父母參與,進而促進孩子社交、情感與學業的成長」。此一國家教育目標預期達成的具體事項有三:1、每州將制定協助地方學區及學校的政策,俾建立促進夥伴關係的計畫,以配合各種家庭及父母的需要,包括社經地位不利、雙語背景或殘障兒童的父母等;2、每校將積極鼓勵家庭及父母參與,以協助孩子課業及學校決策;3、父母及家庭將協助確保學校獲得充分支持,同時也要學校、教師抱持高的績效水準。稍後公佈的改革美國學校法(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又稱修訂之中小學教育法)亦明文規定,接受聯邦Title I補助的貧窮學校、學區必須推動學校與家庭伙伴關係的具體計畫,此外,愈來愈多的州也有推動父母參與的行政措施及法令規定,更使得父母參與教育受到進一步的重視。

另美國教育部為推動父母參與,於一九九四年九月成立「家庭參與教育夥伴關係組織」(Partnership for Family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經由發展家庭、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以促進孩子的學習。此一全國性的非營利組織數年來透過召募會員、出版刊物、舉辦會議、支持相關活動等,大力推動上述夥伴關係,參與的夥伴構成逐漸成長的全國性草根性運動,可分為以下四方面:

促進學習的家庭學校夥伴─支持學校與家庭的夥伴關係,促進孩子學習以達到高標準的溝通與共同責任,是這項夥伴關係的重點。

促進孩子學習的雇主─採取友善家庭與學生的措施,諸如給假參加親師晤談或到校擔任義工,提供父母研習活動及幼兒照顧,以及與鄰近學校合作。

促進孩子學習的社區、宗教組織─經由安排課後及暑期活動以支援學習型的社區,他們到校擔任義工,幫助維護校外安全,以及協助安排有人督導的娛樂活動。

促進孩子學習的宗教組織─提供親職教育及孩子閱讀家教,贊助文化活動,提供場所設備辦理活動,以及支持校外學習。

既然父母參與相當重要,且聯邦、各州相繼以法令規定推動,那麼學校教育工作者應具備什麼知識與技能去促進父母參與?學校應如何推動父母參與?才是需要大家關心的問題。最近,哈佛大學家庭研究計畫(Harvard Family Research Project)發表「New Skills for New SchoolsPreparing Teachers in Family Involvement」的研究報告,探討培養教師促進家庭參與的現況與方式,並提出培訓的內容架構(請參閱表1)。美國教育部也在不久前召開有關教師促進家庭參與的電訊會議,並出版「達成第八項目標:父母參與」(Achieving the Goals: Goal 8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Participation),及「家庭參與孩子教育:成功的具體計畫」(Family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Successful Local Approaches)等二書,分送大家參考。其中,「家庭參與孩子教育:成功的具體計畫」乙書彙整Title I 補助學校所推動的二十種促進父母參與的教育計畫,有些計畫讓父母參與校務決定、行政管理或充當義工,有些計畫提供非教育性服務以協助家庭幫助孩子學習,它們均強調父母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及幫助父母促進孩子在學校或在家裏的學習活動。為了讓國內教育工作者了解如何推動父母參與教育,以下擬分別介紹美國學校推動父母參與的現況、策略與成功實例。

學校推動父母參與的現況

國家教育統計中心一九九六年春對全國九百所具代表性的小學進行一項調查,並於今(一九九八)年元月發表「父母參與孩子教育:公立小學所做的努力」研究報告(Parent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Efforts by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茲節錄該項研究的幾項主要發現,以說明美國學校推動父母參與的現況:

大多數的公立小學(幼稚園至八年級)主動與父母溝通,告知學校課程及學生的表現,介於83% 85% 的學校提供整個學校標準化測驗成績的表現、教學活動的一般目標、具體目標,並在平時提供學生成績進步報告。另介於82% 89% 的公立學校提供父母在家促進孩子學習及養育問題的資訊。

在一九九五─九六學年度中,大多數的公立小學(84% 97%)舉辦各種活動以鼓勵父母參與,活動包括學校日(open house or back-to-school nights)、例行性安排的全校性親師晤談、藝術活動(如戲劇、舞蹈及音樂表演)、體育活動(如運動會或其他體育表演)、科學展或其他學科活動等。一般說來,父母比較可能參加有機會與孩子的教師溝通的活動,57%的學校表示大多數或所有的父母參加親師晤談,49%的學校則表示大多數或所有的父母參加學校日活動或開學返校之夜。

通常,公立小學不讓父母大力參與學校的決策,大多數的學校(79%)表示設有讓父母參與的顧問小組或決策委員會,除了教師評鑒之外,有父母參加顧問小組的學校比起沒有類似組織的學校,較可能在所有問題上考慮父母的意見。

在一九九五─九六學年度,超過90% 的小學提供父母在課堂內外擔任義工、協助募款及參加親師組織的會議,然而,少數族裔或享用免費、減價午餐的學生若達50% 或以上時,那麼學校對父母積極參與活動的滿意度便降低。

對於阻礙父母參與的因素當中,大多數學校(87%)表示是父母方面缺乏時間,56% 的學校表示學校教職員缺乏時間以及48% 的學校表示教職員缺乏與父母工作的訓練是一項主要的障礙。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學校推動父母參與的策略

美國教育部一九九六年出版「Reaching All Families: Creating Family-Friendly Schools」乙書,列舉了十八種策略以幫助學校的教師與行政人員,去促進父母參與孩子的學習,策略著重在校長與教師如何將以下學校教育有關的事項傳達給所有父母:(1). 學校的目標、計畫、活動與程序;(2).個別學生的進步情形;及(3).改善孩子學習的家庭活動。由於所提出的策略頗具參考價值,茲引述如下:

介紹學校政策與計畫方面:新學年開始之際,讓父母瞭解學校的政策與計畫是必要的,同時傳遞給父母一項訊息,即學校歡迎與期待父母參與孩子的學習。主要的方法如下:

開學前郵寄資料(Early Fall Mailings)

開學之前可說是學校與父母溝通的關鍵時機,父母希望知道學校與教師的期望以及如何幫助他們的孩子,因此於開學之前即可郵寄資料給父母,如歡迎信、資料袋、學校行事曆等,父母由此可瞭解學校的各項措施。

家庭學校手冊(Home-School handbooks

家庭學校手冊,可幫助父母瞭解學校的政策與計畫,以及父母及他們的孩子參與學校活動之方法。

學校日(Open House

學校需要與父母分享學校教學計畫的內容,一個被廣泛採用的途徑就是學校日。主要的宗旨在於歡迎父母到學校參訪座談學生的學習。

學校父母公約(School-Parent Compacts

學校可與父母訂定一項公約,以規範學校的目標、期望以及共同的責任,促使父母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如聯邦 Title I 計畫要求所有計畫內的學校與適用Title I 的父母共同制定一項公約,列出父母、學校人員及學生如何共同改進學生學業表現,以及彼此之間建立一項夥伴關係,以幫助孩子們達到高的學業標準。

個別接觸: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熟悉學生家庭的最好方式是經由個人的接觸,方法如下:

親師晤談(Parent-Teacher Conference

定期的親師晤談可說是學校與家庭間重要的溝通橋樑,經由此項晤談,父母提供學生的資訊供教師參考,而教師亦可經由此一接觸獲得父母的協助,而使得教學工作做得更好,另一方面亦有助於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扮演積極性的角色。

家庭訪問

家庭訪問顯示教師、校長以及其他行政人員,願意進一步讓父母參與孩子的教育,家庭訪問顯示教師對於他們的學生家庭的關注,經由觀察學生所居住的環境達到了解學生的目的。

父母聯絡員(Parent Liaisons

父母聯絡員是社區中與教師、行政人員以及父母們共同合作的熱心人士,他們推動家庭參與,以幫助學生獲致較高的學業標準,父母聯絡員可為全職或非全職,他們為推動學生家庭參與學校教育過程提供了持續性之動力。

持續不斷的溝通(Ongoing Communication ):某些策略可在學年度中不斷的進行,以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包括:

通訊(Newsletter

通訊可為學校與家庭之間提供一項穩定的資訊來源,內容豐富的通訊可說是傳達學校活動與期望給家庭的一種最省錢的方式。

肯定的電話(Positive Phone Calls

經由此種方式,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聯繫得以加強,因為學校打來的電話是肯定正面的話,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氣氛就會有所改進,它使所有人相信,孩子在學校是肯努力學習的。

家庭作業與在家學習

研究顯示,父母在家督促孩子學習可說是改進孩子對於他們的學校與學業成就態度一項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家庭作業的督促與在家學習活動與孩子高學業成就是有密切關係的。

特殊活動與計畫:以下是一些特殊方式可使父母們更容易與學校接觸,以促進彼此間的溝通:

父母資料中心(Parent Resource Centers

學校內設的父母資料中心,能使父母們成為一個學習者與教師,中心可提供父母一些資料以及父母學校人員一個聚會的場所,以學習如何幫助他們的孩子在家學習。

非正式的學校家庭聚會

除了前面所說的學校日及親師晤談外,學校也可採用下列非正式的聚會,以促進家庭與學校間的溝通:

年級性的座談

與校長有約

與教師早餐

鄰里咖啡時間

親職研討會(Parent Workshops

親職研討會教導父母技巧與經驗以成為成功的父母與個人,成功的親職研討會須有下列幾項準備步驟:

評估父母之需求。

尋找研討會主講人。

吸引研討會聽眾。

提供支援。

評估成果。

中等學校策略(Secondary School Strategies

研究與經驗顯示,父母參與到了高年級階段便減少,中等學校可以採用一些方法減低阻礙家庭參與的因素,以及幫助父母應付孩子青春期所帶來的挑戰。

特殊需求學生的策略:

特殊需求學生的父母,通常對於他們孩子的未來感到孤獨與不定,學校可幫助此類父母認識事實並給予支持,使他們不會感到無助,而許多幫助將來自於社區與學校。

特定父母團體:某些特定團體的父母也是學校要溝通的對象,他們是:

英語能力有限父母的參與

對於英語能力較差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學校須採行 一些方法,與他們溝通,進而與學校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教育而努力。

單親及職業父母的參與

與單親及全日工作的父母,溝通採行的方式如在晚間舉行親師晤談,舉辦研討會以瞭解學生單親成因,以及社區合作共同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父親的參與

傳統上母親在子女教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忽略了父親,因此學校也應強調父親在孩子教育上的溝通。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學校推動父母參與的成功實例

Atenville小學(以下簡稱A 小學)座落偏遠的採礦區,社區面臨高失業率、貧窮且在地理上遠離郡政府的社會服務機構,許多學生的家庭領取小孩撫養補助(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83% 的學生符合免費或折扣的營養午餐,所有A 小學幼稚園至六年級的學生,均為白種人,他們大部分來自世代住在阿帕拉契山脈裏的家庭。1991年春,A 小學申請參與波士頓「回應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Responsive Education)的父母教師行動研究計畫,此一關係導致該校發展「父母即教育伙伴」計畫(Parents as Educational Partners Program),計畫有四個主要部分,即父母義工負責的電話聯絡網(telephone tree)、家庭訪問(home visiting program)、父母聯絡員(parent coordinator)及學校附設的家庭中心(family center),以下便是A 小學如何在克服時間與資源的限制、提供父母及學校教職員資訊與訓練、調整學校組織以促進父母參與、拉近學校家庭間的差異及爭取伙伴關係建立的校外資源等五方面,推動父母參與孩子的教育。

克服時間與資源的限制─由於A 小學位於偏遠地區,有些父母沒有電話或合適的交通工具,在「父母即教育伙伴」計畫下,義工經由郵寄及口耳相傳,傳遞學校訊息,為了協助父母參與會議及活動,校長教師時常安排接送沒有交通工具的父母。校長教師也時常訪問因故無法到校的父母,教師利用別人代課的時間從事家庭訪問,校長則利用例假日進行。學校的父母聯絡人及電話聯絡網義工每年訪問二十個不常參加學校活動或孩子在課堂上有困難的家庭,而受過家庭訪問訓練的父母連絡員通常陪同教職員及義工訪問學生家庭。此外,A 小學的教室裏均安裝電話,方便教師與父母聯絡有關孩子的缺課、行為不檢或成績進步狀況等,教師可利用空檔打電話給父母或與父母面談。其次,每週四下午提早一個半小時放學,任務分組的教師與義工可利用這段時間計畫有關事宜。

提供父母與教職員資訊與訓練─「父母即教育伙伴」計畫有賴於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及父母與教職員的訓練上,為了回應父母改善溝通的要求,A 小學一九九二年初建立電話聯絡網,負責電話聯絡網的義工每月結束前聯絡2025個家庭,告訴父母下個月的學校活動日程,詢問父母對上一個月活動的感想,以及徵求父母對未來活動與服務的建議。以下試舉二例說明:由於許多父母對下雪天提早放學,造成孩子回家時沒有大人在家表示關切,於是電話聯絡網的義工在下雪學校必須關閉或提早放學的當天通知所有父母,假如提早放學卻聯絡不上父母,則聯絡其他替代人選如祖父母或鄰居。其次,負責電話聯絡網的義工最近了解到,父母憂慮沒有能力協助孩子適應即將實施的新數學課程,為此,學校安排兩個晚上的座談會,以幫助父母熟悉新課程,約有20%的父母參加由當地七、八年級數學教師所主持的座談會。

電話聯絡網的義工從校長那裏接受電話禮儀及保密的訓練,其次,每月與校長、父母聯絡人會談,以獲得當月與父母聯繫所需的資料。父母被鼓勵在學校擔任義工,協助教師課堂教學,協助教師及行政人員雜務,或在圖書館、午餐及下課時間協助小孩督導,結果每天約有八至十位父母在學校擔任義工。學校於每年九月開學時舉辦兩次義工研習,每年約有一百位父母報名參加研習。

為了協助父母充當孩子的啟蒙教師,A 小學每年舉辦七次父母座談會,座談的主題包括促進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發展、幫助孩子閱讀與數學、增進孩子的自尊、協助家庭作業等。平均說來,有25% 的父母參加每一次座談,座談會是在學校附設的家庭中心舉行,由校長、教師或回應教育協會的輔導員擔任主講。

「父母即教育伙伴」計畫係由學校改革委員會及行動研究小組所主導,行動研究小組的成員包括校長、兩位教師、兩位父母、父母聯絡人及回應教育協會輔導員等,他們的工作在於支援父母成為教師真正伙伴的有關活動。小組成員每年接受二至三次訓練,並利用在職進修日與其他教師父母分享有關內容,此外,自每月的學校教師理事會中,父母聯絡人與所有教師聚集一起,討論父母參與教育計畫,並聽取電話聯絡網及家庭訪問所蒐集到的意見。

調整學校組織以促進父母參與─「父母即教育伙伴」計畫顯示學校及社區有改善學生學習成就的決心,而這種改善的決心是經由學校組織的調整,去促進學校家庭之間的伙伴關係,學校重組包括評量家庭需要,成立家庭中心,以及大力增進父母參與學校決策。

就評量家庭需要來說,A 小學僱用一位半職的父母聯絡人,由父母聯絡人與其他義工從事家庭訪問,以蒐集家庭對學校的看法及尋求父母對推動父母參與計畫的意見,此外,也從特定團體如父母、教師、學生及當地社區人士等對象蒐集相關資訊,學校校務及「父母即教育伙伴」計畫則依據上述來源所得的資訊去調整。

「父母即教育伙伴」計畫的一個主要部分便是家庭中心,它是學校裏父母自願服務活動的總站,內有父母聯絡人的辦公室,該中心於一九九一年秋成立以來,即為父母張貼學校資訊,也是托兒所及幼稚園註冊、父母研討會及父母教師面談的場所,為了鼓勵教師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中心也供作教師工作室及父母、教師見面喝咖啡的非正式休息室,據統計,每天約有十位父母、十六位教師使用家庭中心。

A小學經由新近擬訂的學校父母公約,促進了父母參與教育的活動。教職員、父母及學生在公開的會議中草擬此公約,公約中對學生、父母、教師及校長均規定具體的任務,以協助所有學生達到州所訂定的學業成就標準。

拉近學校家庭間的差異─父母、教師均表示,學校家庭之間,建立愉快和信任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歷程,「父母即教育伙伴」計畫推行之初,太多父母因負面的學校經驗而不信任教師或學校,因此校方建立新的伙伴關係去提供父母所需的協助,許多父母參加學校主辦的成人教育班,取得同等學力證書並進大學就讀。從另一方面來說,許多教師不喜歡父母在教室裏,因為他們認為父母在場是一種打擾。僱用父母聯絡人是拉近學校家庭間差異的重要策略。然而父母聯絡人角色的界定是一項挑戰,為了建立父母教師間的相互信賴,父母必須視聯絡員為一位父母,而教師必須視聯絡員為一位教職員,對方均需覺得聯絡員是站在他們這一邊。

尋求伙伴關係建立的校外資源─「父母即教育伙伴」計畫主要由Title I補助款、目標兩千年教育法案及回應教育協會所贊助的,A小學已建立了幾項伙伴關係去協助家庭各種需求,例如,為改善父母的知識與技能,A小學與社區學院共同開辦電腦數學學分班,父母在小學上課,教課的教師從社區學院獲得津貼,其餘的花費則由某基金會資助。A小學也與全國性的組織合作,提供家庭所需的資訊與服務,並透過與某一宗教組織之合作關係,每年暑假安排青年義工協助當地的家庭清掃及修補房屋等。為了確保兒童獲得醫療照顧,小兒科醫生活動診所在西維吉尼亞州兒童醫療計畫的贊助下,每星期四蒞臨學校診治兒童,當地的一位牙科醫師每年為學生免費檢查牙齒,檢查之後父母均收到他們孩子所需矯治的報告表。

自從推行「父母即教育伙伴」計畫後,A小學的父母參與已大幅增加,以1995-96學年度為例,父母在學校擔任義工超過七千小時,比三年前的二千小時超出甚多,且該學年度有一百位父母參加義工訓練,約佔該校學生家庭的一半。至於學生的學業表現也因計畫的實施而提高,例如,三、六年級學生 1991-92學年度結束時,在全州綜合基本能力測驗(Comprehensive Test of Basic Skills)上分佔第五十九、第五十八百分等第,1995-96 學年度則分別提高到第七十一、第六十三百分等第。此外,學生的管教問題改善,學生上學率也有些提高等。以上種種,均顯示A 小學推動父母參與孩子教育已收到良好的成效,期盼A小學的成功經驗給我們帶來若干的啟示作用。

 

 

結語

最後,筆者想起高爾副總統去(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在「Partners for Learning: Preparing Teachers to Involve Families」的電訊會議中所強調的重點,與本文的主題密切有關,且深具意義,謹摘錄如下,供大家參考。他說:改善學校最有力的途徑可能是促使家庭多多參與他們孩子的教育,這是早為人知且顯而易見的方法...。我們知道要讓家庭成為孩子教育真正的伙伴,許多人勢必要有改變的決心,我們也知道家庭參與並不只是親師晤談或父母教師協會舉辦的座談會,我們需要做得更多。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向今天參加電訊會議的每一個人提出挑戰:我呼籲師資培育機構將訓練未來教師促進父母參與,列為課程教學的重要部分,我呼籲教師主動出擊接觸父母,並使他們成為學校或教室中受歡迎的伙伴,我呼籲學校校長和行政人員讓教師和父母知道,你的學校將家庭參與列為優先工作,我呼籲校長投資科技設備如電話、答錄機、電子郵件及新近的全球資訊網科技,以改善教師父母間的溝通,我呼籲僱主採取友善家庭的政策(family-friendly policies),以鼓勵員工參與孩子的學校活動,我呼籲父母告訴你們的孩子及教師,你們願意積極參與,參加孩子的活動,並每晚與孩子閒聊他們的學習與活動...。

參考文獻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Harvard Family Research Project (1997). New skills for new schools: Preparing teachers in family involvemen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pubs/ NewSkills/.

Moles, O.C. (1996). Reaching all families: Creating family-friendly school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98. Parent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Efforts by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On-line]. Available : http://www.nces.ed.gov/pubs98/98032.html/.

Partnership for Family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an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7). A compact for learning [On-line]. Available: www.ed.gov/PFIE/titlei.html

RMC Research Corporation (1997). Parent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7). Achieving the goals: Goal 8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participatio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Family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successful local approaches [On-line]. Available: http:// www.ed.gov/pubs/ FamInvolv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January). Vice President Gore highlights importance of teacher preparation for family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Community Update, No. 53.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4). Strong families, strong schools: Building community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教師促進家庭參與的培訓內容架構

類  別

目      標

一般家庭參與

教導家庭參與的目標、好處及困難等常識,以增進鼓勵父母參與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一般家庭知識

教導不同家庭文化信仰、孩子養育及生活方式之知識,以促進教師對不同背景與生活方式的了解與尊重。

家庭與學校的溝通

提供各種策略去改善家庭與學校(或父母與教師)之間的雙向溝通。

家庭參與孩子學習

提供促進父母參與以協助孩子課外學習的資訊。

家庭協助學校

提供促進父母參與以協助學校(包括教室內外的活動)的資訊。

學校協助家庭

探討如何經由親職教育活動、父母資源中心及介紹其他社區或社會服務,以協助家庭社交、教育、社會等方面的需要。

家庭即改革代理人

探討促進家庭參與決策、行動研究、政策計畫及課程發展等的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學校推動父母參與的具體措施

 

前言

近來,台北市各級學校計畫推動學校日,以激發父母參與校務、班級教學的熱忱,並增進他們親職教育的知識與技能,俾與教師共同負起孩子教育的責任,此一創新的舉措對於學校推動父母參與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有進一步的促進作用。當然,學校過去常見的教學參觀日、懇親會、親師座談等活動,在增進學校與家庭之間雙向的溝通與聯繫已有相當的成效,筆者樂見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另提出學校日的構想,這顯示父母參與的理念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逐漸受到重視。據了解,美國最近五年在推動父母參與孩子教育上的努力很多,學校日(Open House)便是常用的策略之一,為了讓台北市及其他地區的中小學校長、教師及關心教育的父母們,了解美國學校促進父母參與的具體策略,謹分別就學校日、家庭學校手冊(Home-School Handbooks)、學校父母公約(School-Parent Compacts)、親師晤談(Parent-Teacher-Conferences)、父母連絡員(Parent Liaisons)、通訊(Newsletters)、家庭作業與在家學習(Homework and Home Learning)、父母資訊中心(Parent Resource Centers)、非正式的家庭學校聚會、親職研討會(Parent Workshops)、中等學校的策略(Secondary School Strategies)等,詳加說明於後。

學校日

學校需要與所有的家長分享它們的教學計畫,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學校日。學校日運作得最為有效,倘若學校:

一年中舉辦一至兩次。

在行事曆衝突低的時間舉辦。

兼顧所謂的3P─宣導(Publicity)、規劃(Planning)及準備(Preparation)。

宣導

仔細構思的宣導活動是成功的基本要素,學校日應該安排在開學上課約一個月之後,這樣教師們對學才有幾分了解,而且也是與所有家長聯繫的時候。學區必須在不同的晚間舉辦學校日活動,方便孩子就讀不同學校的父母及有學齡兒童的教師能夠參加每一個學校日活動。成功學校日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所有學生中確立他們的父母將會參加的一項期望,以下策略有助於宣導活動:

要學生為他們的父母設計個別的邀請卡。

由學校寄給每一位家長邀請函,詳述活動概況及家長可以期望學到什麼東西。

由有關班級的學生設計海報並在地方上的雜貨店、銀行及公立圖書館張貼。

安排時間讓教師、家長義工在活動舉辦前一天左右,打電話給所有父母個別邀請他們參加。

活動舉辦的當天,利用廣播提醒所有學生全校教職員期待與他們的家長在當晚的學校日活動中晤面。

規劃

學校日活動符合家長的需要才算成功,確保成功最好的方法是在規畫階段讓父母參與,學校日活動能夠包括:由校長主持歡迎儀式,包括介紹教職員及辦學理念。

參觀學校。

安排時間讓家長在他們孩子的教室集合並聽取這一學年的課程與教師的期望,鼓勵家長嘗試一些學生活動。

讓家長有機會與他們的教師晤談,確保父母有足夠的時間提問。

學校日活動也能提供教師機會去:

示範課堂中的某些活動。

說明他們盼望從家長獲得什麼樣的協助。

給予父母機會詢問有關這一學年的問題。

準備

學校想傳達給家長一種溫馨的歡迎氣氛,並確保教職員的介紹說明令人感到愉悅有收穫,行政人員所組成的工作小組能夠經由以下安排去促進學校日的成功:

校園內安排清晰明顯的標誌以指引家長並支援教職員。

確保小孩看顧及交通運作流暢。

提供翻譯人員給不講英語的家長。

安排一展示桌,放置學校年度報告、家庭學校手冊、訓導規定及其他家長感興趣的資料。

要求藝術班準備歡迎家長的標誌並在整個校園張貼藝術作品。

要求公布欄更新並佈置得亮麗。

鼓勵樂隊及合唱團經由小團體的方式,在學校日活動前後散佈於校園內表演。

其次,教師能夠協助以下事宜:

在課程及教師期望上準備清楚簡短的講述內容

為家長準備增進講述效果的書面資料,並讓家長參與一項典型的課堂活動。

經由以下方法增進家長參與學校日的樂趣:

展示學生未完成的作品讓家長了解他們孩子尚待完成的工作。

給予家長機會完成他們孩子正在進行的一些學習活動。

邀請孩子與他們的家長共同從事一些學習活動。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學校手冊

家庭學校手冊提供學生家長整套學校有關的資料,手冊幫助父母了解學校的規定與教育計畫,並認識他們及他們孩子能夠參與學校的方式。以下分別說明手冊的內容及製作。

手冊內容

一本家庭學校手冊係學校的電話卡,建立它與家庭關係的氣氛,它也是父母的一本電話簿,提供他們所需的基本資訊,不過,要確定更新所有電話號碼、日期及地點,手冊能含括以下資料:

學校的教育目標與哲學。

訓導政策與規定。

以下事務的運作與處理程序:

評分辦法及學生成績進步報告。

缺席與遲到早退。

天候及其他事件的緊急處理辦法。

課後活動交通的安排與規定。

學校特殊教育活動如課後加強班或幼兒照顧計畫。

學校中父母參與的政策與實際,包括說明以下事實的項目:

父母擁有的權利。

有關父母職責的規定。

學校日及親師晤談。

參與機會諸如義工計畫、諮詢委員會及親師協會。

學校一整年主要活動的行事曆,如假日、放假時間、定期父母教師協會集會、成績報告的時間、學校日及其他例行安排的學校家庭之間的溝通與接觸。

主要學校教育人員的姓名與電話(諮詢委員會委員、父母組織的負責人員及教室中擔任助理的父母)。

附有回條,讓父母能夠提問題、表達關切及在校擔任義工。

手冊可以在全校性的集會中分發,如學校日、親師會談或郵寄給無法參加活動的父母,重要的是,手策於開學之初送到每一個人手中,如果可能的話,分送時予以簡短的介紹,含括的資訊似乎愈多愈好,可是手冊要避免過多過厚,否則父母會將它擺在一邊。

手冊製作

手冊如果由行政人員、教師及父母共同製作,能夠反映每一群體的需要,如果係由行政人員製作,他們可以請教師、父母團體、學生會及其他人對手冊的草稿提供意見。成功地製作手冊尚包括以下要領:

使用清晰簡單的字,避免教育術語。

利用在職進修日,讓教職員熟悉手冊的內涵,如此方能與父母有效地利用它。

將手冊翻譯成父母使用的語言。

確保教師、父母及學生領袖認同及了解手冊的內容。

學校父母公約

很多學校設計家庭與學校之間志願性協議,以界定學校、父母做為促進學生學習夥伴的目標、期望及分擔的責任。事實上美國聯邦 Title I計畫〈係指補助貧窮學區、學校經費的計畫〉要求接受補助的學校,與父母擬訂一項公約,勾勒父母、學校教職員及學生如何合作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成就,並建立夥伴關係以協助學生達到高的學業標準。

公約包括不同學校社區的獨特想法與活動,通常有學校、父母及他們的孩子簽字的部分,例如,Title I 計畫對公約有一定的規定,謹改寫如下供參:

學校責任部分:〈1〉敘述學校在有效的學習環境中,如何提供高品質的課程與教學,期使學生達到高的成就水準,以及〈2〉透過以下的途徑,強調教師與父母之間持續溝通的重要性:

小學的親師晤談包括公約如何促進孩子學習成就的討論。

時常對父母提出孩子的進步狀況。

可以接觸到教職員、觀察教室活動及擔任義工和參與他們孩子的課堂。

父母的責任部分:敘述父母能夠支援孩子學習的一些方法如下:

監督上學、做家庭作業及看電視的情形。

在孩子的教室中擔任義工。

合適的話,在他們孩子教育及課外活動上參與做決定。

學生也可能在父母的責任部分或於更詳細的在家學習責任上簽字。

學校父母公約必須與其他家庭參與活動併用,並不能視為學校與父母溝通的唯一方法。如果能夠妥善計畫、配合現況、照顧個別需要、具有彈性、有經費與時間支援以及提供教師父母的訓練,公約才更能有效地實施。目前美國教育部彙編全國學校所設計的公約範例(請參閱附錄34),並經由中小學教育法的 Title I 計畫,促成了全國半數以上學校擬訂學校父母公約。

親師晤談

定期的親師晤談是家庭和學校溝通的一塊基石,父母提供的觀點與訊息可能很有價值,教師需要父母的協助以做好教育每一位孩子的工作,也能幫助父母在家教育孩子扮演積極的角色,晤談是傾聽與分享的時刻,它能加強小組合作的理念。晤談也提供教師機會說明成績報告卡使用的標準與分數,事實上,許多學校在分發成績報告卡之後安排晤談時間,有些學校則在晤談時分送交成績報告卡。當教師與學區營造一種與父母合作的氣氛,晤談便會成功,營造這種氣氛牽涉到規畫和努力,以下的建議是教師、校長及學區能夠加以利用以增進親師晤談的效果。

晤談之前

校長與學區主管人員─校長與學區主管人員在協調活動、激勵教師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若干籌備的準則謹建議如下:

協助教師為晤談做準備

利用在職進修,讓教師認識學區的目標及晤談的有效程序。

角色扮演練習能夠幫助教師,特別是新進教師預期並處理父母所提的典型問題。

分配資源

分配足夠的時間給教師從事晤談,如需要額外時間則安排代課教師。

需要的話,提供托兒照顧、點心及交通工具。

安排翻譯服務並讓父母知道有這項服務。

設計彈性的晤談時間表,以提供有工作的父母及有一個孩子以上在學的父母選擇。

提前讓父母充分參與

經由各種途徑讓父母知道即將舉行的親師晤談,諸如書信、通訊、收音機及電視、家長教師協會會議、及社區有線電視台。

對父母進行調查以了解他們關切的事情。

分送父母一份晤談通知單,列舉他們可以問教師的一些問題。

請父母義工打電話,以確認父母晤談的時間並鼓勵參加。 

教師─教師在安排晤談時的角色包括計畫及準備,以下是一些準備的要領:

提早告訴父母以安排晤談時間。

親自寫信或打電話,簡短說明父母感興趣的晤談內容。

指出正與所有的父母舉行晤談以及晤談的重要性。

鼓勵父母了解孩子帶回家的課堂學習資料並記下問題、關切及意見,俾便晤談時指出。

以信函確認晤談事宜。

準備晤談用的資料夾,存放學生的學習成品以及載有教師關切與問題的表格。

安排舒適、沒有干擾的晤談地點,擺有成人坐的椅子,而且親師之間沒有桌子阻隔。

晤談時

與父母建立親和關係─藉著垂問父母的工作或興趣以促進與父母之間晤談關係。

尊重父母的發言─給予父母機會暢談他們的孩子,不要將父母的暢言視為好鬥嘴或一種批評。

強調正面的特質─欣賞孩子獨特的品質。

假如父母先聽到教師稱讚他們孩子所具有的特質,他們比較願意聽其他的回饋意見。

在分享孩子的表現之前,重提孩子有關的小事情或故事。

確定優先事項─挑出一兩樣需要改善的事項,這樣父母才不會承受。

向父母學習─父母與教師合作是促進學生學習最佳的組合。

鼓勵父母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至少有一半晤談的時間,專注在父母的關切、想法與問題。

處理辦法─提出一些處理辦法以結束晤談。

指出父母與教師一起幫助孩子的具體建議。

強調父母教育孩子的角色以及教師能夠協助他們的方式。

提供資料如小冊,讓父母在家利用以增進學生的能力。

給父母特定的時間,方便他們打電話給您。

必要的話,安排另一次面談。

晤談之後

簡單記下晤談內容、加以追蹤並記得父母的關切。

記下並解決晤談中提及的建議與問題。

告訴父母你或其他學校人員已採取的措施並讓父母知道他們所需採取的行動。

與同事分享學生、家庭的非機密資訊,並從他們尋求類似的資訊。

若問題牽涉到其他學校人員,與他們洽商。

晤談後給所有父母打個電話或寫封短信,以顯示與父母一起合作教育孩子的決心。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聯絡員

父母聯絡員是社區中與教師、行政人員及父母共事的成員,以協調和倡導家庭參與,期協助學生學習並達到高的學業標準。父母聯絡員時常是以全職或部分職的方式聘用,以持續協助學校推動的父母參與計畫。父母聯絡員是回應特別父母及家庭需要與關切的主要對象,他們可以特別去連繫難以接觸到的父母,而且他們為父母們建立了持續的機制,在學校或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就此而言,父母聯絡員能夠:

協調並執行連繫傳統上沒有參與的家庭。

與父母討論學校建議的在家學習活動。

調查父母及教師的需要與興趣,並扮演促進父母與教師夥伴關係的媒介角色。

協調親職教育活動與父母義工。

設計編印出版學校通訊或其他。

為新的家庭辦理校園參觀及介紹座談。

父母聯絡員能夠為許多家庭連聯繫與參與的策略提供領導及協調相關人員。

接受聯邦改革美國學校法 Title I 經費的學校,依規定可以聘用父母聯絡員,經費有限的學區可由義工組織的成員充當,小學區可設全學區性的父母聯絡員而非個別學校,大學校則可由若干父母聯絡員負責不同的年級。

通訊

通訊可以定期將學校的資訊提供給父母,為許多學校所採用,好的通訊可能是告知家庭有關學校活動與期望花費最少的方法。正如通訊乙詞(newsletter)含括的意思,它以非正式的信函(letter)提供讀者訊息(news),如果能好好思索以下的問題,通訊是有用的:為何需要通訊?誰是讀者?我們想要傳達什麼訊息?我們應如何提供這些訊息?

內容

適時、簡短及生動的報導是一份有效通訊的特質,通訊時常包括:

學校如何努力改善基本學習與學生管教。

學生最近在學業、運動、藝術及公民表現上的成就。

學校新的服務或組織的改變。

即將辦理的學校活動、變更時間表、會議時間及測驗日期等。

有關學生、父母義工、教師或其他學校人員等人物方面的有趣特寫,或由他們自己所撰寫的。

課程及教學革新的文章。

獎學金申請消息和學校與大學之間的聯繫。

學校企業夥伴關係,特別是友善家庭的僱主及學校通向就業的機會。

安排給父母、學生及社區人士參加的活動及相關的交通安排。

課後孩子看顧及教育活動。

雙向溝通特別報導

為了促進雙向溝通,通訊能夠:

鼓勵父母寫信給通訊。

提供一專欄開放給學校社區的每一個人。

包括簡短的問卷尋求讀者在各種主題上的意見。

版面設計

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通訊應有吸引力、經妥善排版及容易閱讀,建議如下:

保持短的句子及段落。

使用簡易的字,除非一個難的字必須用來表達確切的意思。

避免教育術語及縮寫。

使用熟悉且直接的語言。

利用圖表、插圖等簡單技術,以吸引對特別項目的注意。

編印出版

某些學校由親師協會(PTA)出版通訊,設有父母聯絡員或父母社區工作者的學校,他們可以協助或負責編輯通訊,其他學校通訊係由教師或行政人員主編,如在高年級的學校,通訊可成為語言班或新聞寫作班的計畫。許多高中有很好的文書處理、印刷及排字設備,讓學生接觸就業有關的通訊技術,這些出版中心能夠替學校或學區內其他學校印製通訊,最後,要提的是通訊的第一項原則:倘若訊息足夠重要以提供父母參考,它便足夠重要以最引人及易讀的方式編印。

家庭作業與在家學習

研究顯示,父母在家若能充當孩子的教師是改善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此一型態的父母參與無需父母到校,是許多父母比較能辦得到的。儘管研究指出家庭作業督導及在家學習活動與孩子的成績表現密切相關,許多父母仍期望幫助以便做好它們,為達此目的,學校與教師的共同努力是必要的

教師能夠做什麼

家庭作業─每一學年開始,許多教師:

經由學校日及書面溝通的方式,向父母強調他們應該預期孩子會有家庭作業並督促他們按時完成。

要求父母與他們的孩子就每天完成家庭作業的地點、時間與方式約法三章,並確立明確期望,要孩子告訴他們家庭作業的種類與數量。

鼓勵父母在家備有工具書如字典等。

告知父母額外的家庭作業協助來源:家庭作業熱線、家庭作業中心、課後個別輔導及良師益友協助。

閱讀─教師發現以下幾點愈來愈重要:

告訴父母對提早閱讀表現積極態度的重要性。

鼓勵父母每天讀書給孩子聽或與孩子一起閱讀,就算在小學高年級階段。

分送父母閱讀推薦書單或如何利用書報雜誌促進閱讀的建議。

電視─觀賞電視在許多家庭日常生活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許多教師:

與父母溝通電視在正反面教育上的影響力。

讓父母知道上課日若看電視二至三小時以上,與學業成績低落有關。

鼓勵父母與孩子一起選擇他們可以觀看的節目。

建議家庭可以一起觀賞及討論電視節目。

提供家庭特別節目的消息,好讓父母與孩子一起觀賞,並建議該節目強調的討論問題。

學習活動─教師在家庭遊戲及其他活動上提供父母一些意見,諸如文字遊戲、拼圖、數學問題或可供父母孩子一起分享的小小實驗。

校外學習資源與活動─許多教師給予家庭社區資源利用的建議,這些可以帶給父母孩子愉快的教育經驗,諸如圖書館、歷史古蹟、博物館、音樂及文化活動。

學校能夠做什麼

親職座談或會議─親職座談或會議係由學校就以下題目主辦:

如何幫助孩子閱讀。

如何製作在家學習材料。

如何與孩子創作教育性的遊戲。

以年級為單位,為父母舉辦數學或閱讀說明會。

學習電腦,俾趕在孩子的前面。

如何處理青少年所面臨的挑戰。

父母訓練計畫及聯繫─學校對於父母在家學習協助上的要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為有需要的父母舉辦持續的訓練。

對英語能力有限及孩子有問題的父母提供訓練與協助。

雇用連絡員進行家庭訪問,以提供在家學習活動的協助。

暑期學習活動─學校提供整套資料,特別依年級為單位所設計的,好讓父母與孩子在暑假期間共同利用,這些活動與資料包括:

閱讀書單。

暑期校外學習活動。

社區活動及暑期計畫一覽表。

在家從事的數學、科學及閱讀活動。

提供暑期閱讀及其他方面協助的地方組織名稱。

電話留言─有些學校裝設電話留言系統,讓教師錄下指定的家庭作業及協助在家學習的建議,也提供父母留言機會,父母、學生任何時候能夠打電話了解學科與課堂活動。

電腦借用的圖書館─某些學校允許學生、父母將個人電腦及軟體帶回家,或提供家庭電腦方面的講習。

熱線、有線電視─經由教師接聽的電話熱線及有線電視上的家庭作業時間,學校提供父母、學生家庭作業及其他有關的協助。這些相互溝通的方式讓父母從家裏即可與教師談論並解決問題。

學校能夠做什麼

就各種型態的父母參與而言,學校、學區給予教師、父母的資源與協助,將決定在家學習活動的品質,支援在家學習的基本要素是:

政策─行政主管應該傳達一項明確的訊息,那就是他們了解並樂於支持父母在家充當教師的角色,並營造正面的親師關係,這種理念應該由以下幾種方式告訴父母:

父母參考手冊及其他文件。

給父母的信及摺頁。

教師與其他人員個別的接觸。

在地方社團及媒體中的演講。

資源─學校、學區經由提供在家學習的資源,能夠展現它們對夥伴關係的承諾,例如:

給予學校教職員時間與家庭合作,並提供在家學習活動用途的預算。

當教師準備資料給父母,提供他們行政與印刷的支援。

讓教師方便使用的電話以聯絡家庭。

在有線電視上投資學校的教育計畫。

與地方組織建立夥伴關係,以支援在家學習活動。

在家學習協調員─學區教師專業人員及教師需要時間發展在家學習的點子和資料供他們自己及其他教師運用,指定一人或一人以上協調並協助資料蒐集製作事,將有效地發展在家學習的資料。

父母資訊中心

學校中的父母資訊中心能夠支援父母以成為學習者及孩子的老師,這些中心提供資料及一個讓父母能與其他父母、學校人員聚會的空間,以學習如何協助他們的孩子在家學習,父母也能到中心閱讀教育資訊、參加訓練、聚會及引介到其他的社區服務。父母資訊中心可以包括:

目前學校教育計畫與活動的資訊。

閱讀材料以幫助父母指導孩子閱讀。

父母能夠在家與孩子使用的遊戲、書籍及錄影帶,也有玩具、書籍給來訪的小朋友。

一位助理或義工,以提供父母資料方面的指導及使用學習材料。

一個地方,讓父母準備教師指定在家使用的教育材料。

一個父母休息區〈Parent Corner〉,備有舒適的傢俱,讓父母與其他父母或前來中心的教師晤談。

一個交換箱,讓父母、教師置放不想要的書籍、玩具及多餘的居家用品,以及取用所需的東西。

父母資訊中心傳達給父母一項正面的訊息,即他們屬於學校裏的成員,並應該感覺受到歡迎,若干中心備有咖啡機及其他物品以增強歡迎之意,許多中心有民眾樂捐的傢俱及設備。這些中心可用於許多目的:

提供父母團體及親職座談的會議場所。

提供一個非正式的場所給個別父母與教師或校長面談。

提供來學校辦其他事的父母休息或等待的地方。

召募家教及課堂義工。

提供有關高等教育機會、文化、社區服務與組織的訊息與輔導,以幫助家庭取得教育、衛生及社會性的服務。

一個父母資訊中心能夠設在空的教室或圖書館的乙角,並安排一個助理、義工或輪班教師充當工作人員。校長及學區行政人員能夠鼓勵教師與父母合作,設計在家學習的活動以做為課程的一部分,校長和教師可以為此舉辦幾場在職進修活動,學校也能提供行政及印刷上的協助給教師,方便他們為父母設計學習材料。

非正式的學校家庭聚會

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能夠想出方法,讓父母在學校或附近參加有意義的聚會,比起學校日或親師晤談,這些聚會比較不正式,學校發現下列方式有用:

年級性的座談

同一年級的個別教師或一群教師邀請父母參加一項特別配合他們的教育活動,父母感興趣的主題包括:

介紹他們孩子在學校使用的電腦。

介紹一系列可以應用的在家學習活動。

應付負面的同儕壓力、訓導問題、毒品等。

預備升大學。

與校長有約

校長在學校餐廳一個月或兩個月舉辦一次午餐會,這項餐會讓父母與校長從事非正式的談話,可以是全校性、年級性或依感興趣的主題(如藝術、特殊需要及顧問委員會)去安排,有些校長舉辦公開的校長時間,讓任何父母能夠到辦公室拜訪。

與教師早餐

有些教師邀請父母擇日帶他們的孩子來上學並留下來與教師用早餐,父母義工協助教師安排這項非正式的早餐,讓父母有機會與教師見面溝通。

鄰里咖啡

☆ 鄰里咖啡係由學校教職員與父母共同籌辦,地點可以在家裏、社區中心或其他方便的場所。有些父母覺得在這些地方舉辦比學校舒適自然,這些餐會旨在提供父母非正式的機會與學校人員討論他們孩子的問題,例如,鄰里咖啡可以為六年級的父母舉辦,因為他們的孩子即將升入初中,可藉此與他們分享此一銜接階段的問題。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親職研討會

親職教育可包括活動、研討會及資料等,以提供父母技能或經驗,幫助他們成為稱職的父母及個人,成功的親職研討會需要仔細的規畫與實施,以下歸納學校認為有效的具體步驟。

評估父母需要

成功的親職研討會係能回應父母的特殊需要,而不是學校認為他們需要什麼,確定父母的興趣必須進行週全的需要評估,以下有幾個途徑:

調查─開學之初直接郵寄問卷給所有父母,可以推薦研討的主題給父母或徵求他們提出感興趣的主題。

家庭訪問─也有其他比較快速容易的方法去蒐集父母感興趣及需要的訊息,可在全校會議、親師晤談及諮議委員會會議中對父母做意見調查,使用父母資訊中心的父母及中心的助理是好的訊息來源。

尋找主講人員

父母的需要一旦了解之後,學校從校內外尋求適當的人選擔任主講人,這些主講人可能來自大學、企業、社會服務機關、區域性教育服務中心及其他學區,依據主題的特性,研討會主辦人能夠含括:

專業人員─醫生、律師、語言治療師及社工人員

有技能的父母─父母團體(如家長會)或社區的成員,具備技能去訓練其他父母。

實際工作者─社區機構及衛生所的人員、教會團體及義工組織的人員以及準專業人士。

教育工作者─大學教授、教師、學校或學區教育專業人員及社區教育工作者。

吸引與會聽眾

需要通知父母並激發他們的興趣,提前的研討會通知(包括交通工具與幼兒照顧之服務)是父母計畫參加所必需的,吸引他們參加的方法如下:

書面資料─學校通訊能夠含括介紹研討會的文章,隨後並分送傳單,提醒父母研討會的時間、地點與題目,開會通知應該以父母所使用的語言予以宣揚並張貼在公共場所如鄰里中心、教堂、超市等。

家庭訪問─個別接觸受到父母歡迎,假如訪視者是社區的一員並以父母所講的語言溝通,學校也可經由父母聯絡員及學校教職員所進行的定期家庭訪問,告訴父母親職研討會的消息並鼓勵他們參加。

電話聯絡─學校可使用電話網連繫並鼓勵父母參加,某些父母打電給其他父母,然後被要求連繫其他父母。

會議中宣佈─學校日、父母教師協會會議、諮議委員會會議及父母聚會提供良好的機會,鄰里中心、成人學習中心、教堂及其他社區機構也可能願意代為宣佈親職研討會。

提供支援性的服務

讓所有父母方便參加的策略包括:

安排當場的幼兒照顧。

支付父母幼兒照顧費用。

協助父母組織共乘。

支付搭公車費用。

提供校車或交通車。

開放父母資訊中心─有些學校安排這種永久性的空間讓父母聚會,以支持親職活動,在這些中心,父母能夠與其他父母見面、使用資源並認識學校的教育計畫及服務。

評鑑辦理成果

提供親職教育活動的學校評鑑他們的活動成功與否、如何改善以及可以增加什麼活動,評鑑的有效方法如下:

評鑑表─活動舉辦之後,請父母填寫簡短的評鑑表,該表能夠包括以下的問題:什麼最有用?什麼最沒有用?你期盼研討會含括的資訊是什麼?未來你喜歡那一類的研討會?

團體討論─某些研討會之後,請父母就研討會的效用分享他們的看法,他們可以就評鑑表的問題發表意見或讓他們自由發言討論。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6: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等學校的策略

研究及經驗顯示,家長參與在中學階段便逐漸減少,然而,中學能夠降低一些阻礙家長參與的因素,並幫助家長應付青年期所帶來的挑戰。

歡迎家長

由於學校規模與建築配置的緣故,讓許多中學比較不能夠吸引家長,學校可採以下策略改善:

在學校外面置放明顯的標誌以指引家長出入。

教導門房及其他工友歡迎來訪的家長並指引方向。

要求辦公室職員迅速友善地協助家長。

重新思考修正歡迎標誌中具有命令訪客的語詞「向辦公室報到」(report to the office)。

在出入口為家長設計歡迎標誌並附上所有學生家長使用的語言。

促進親和關係

家長參與的另一個障礙是學生通常有許多位教師,家長不知與那一位教師聯繫,除了輔導員外,任何一位教職員也幾乎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一位學生,可惜輔導員時常有很多個案,也使認識每位學生變得困難。有些中學經由重組以增進教師與家長建立關係的能力,中學能夠經由以下方法鼓勵家長參與:

透過群組(clusters)、校中校(schools-within-schools)及其他組織型態,在學校中創造較小的單位。

在高中階段維持相同的輔導員,俾利學生至少與某一個人建立持續不斷的關係。

安排教師小組與同一批學生在一起超過一年以上。

安排時間讓小組中的教師集在一起,以討論他們所教的學生及如何在學校與家庭之間建立持續的關係。

接觸特殊家長團體

中學試圖接觸特殊的家長團體,以解決他們的需要:

在主要學校會議及親師座談會時,會見英語能力有限的家長並備有傳譯。

與計畫升大學的學生家長舉行座談,以討論選校及財務支助計畫。

舉辦座談會說明職業技能暨工讀計畫以及一般生涯規畫。

介紹課程

中學課程時常比學生家長以前接受教育時的課程更複雜且更具技術性,家長可能感覺沒有能力幫助孩子的問題與家庭作業,而且與教師討論課程時感覺不自在,這種情況使得有些學校利用以下的活動協助家長:

學校科目的訓練─有些學校在特別的課程如數學為父母舉辦研習,好讓他們能夠充當他們孩子的家教。

家長學生座談─資訊座談提供整個家庭學習的機會,座談能夠依數學、科學、電腦、創造性寫作及其他主題安排,家長和學生能共同參與實際操作的活動,並給予更多在家從事的活動。

家長家庭作業網─學校能夠幫助建立家長網狀組織,來督導下午及晚上時段的學生家庭作業,這種安排對單親或工作的家長特別有用。若干家長同意輪流招呼一群孩子及提供他們有人督導和安靜的地方唸書及做功課,這些網狀組織需要很多的協調工作,似可以由家長聯絡人、義工或沒有教課任務的教師負責。

親師學生研習小組─某些學校教師邀請家長閱讀孩子目前所閱讀的書籍,並與學生、家長就書本中的問題舉行小組研討。

了解青年期的需要

我們所見近數十年來社會型態的變遷,已反映在中學裏頭,許多社會與發展的因素影響著青年們:

青年正面臨同儕壓力、酗酒及毒品的社會現狀,並為性、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所吸引,學校及家長必須了解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著學生。

孩子在青年期階段尋求更多的獨立,可能不希望家長在他們教育中扮演以前所扮演的角色。

青年期的父母比起小學生的父母更可能離婚、變單親或重婚。

提供協助

學校可以從以下方式協助青年的教養工作:

親職教育─許多學校在青年有關的問題上,提供家長研習及持續的教育活動,家長對於他們能夠學習及討論青年困難問題的活動頗有回應,有些創新的活動係將家長的教育活動與他們孩子的課程連結在一起,例如,學生在校學習青少年自殺、毒品及性的問題時,家長則學習如何與他們的孩子談論這些問題。

學校-家庭-社區夥伴關係─學校也讓家庭參與特殊問題的解決及採取相關行動,諸如學校中族裔間的緊張,家長與學校教職員共同擬訂計畫,以引進社區的資源及機構來解決重要的問題。

「下一步是什麼」之夜("What's Next" Nights--學校發現家長十分關心孩子高中畢業後如何走出下一步,有關探討畢業後轉移至就業、大學選校暨財務支助及其他問題的教育活動,應該提供給有小孩就讀中學的家長,如此他們才能適時地對未來進行規畫。

家長支援團體─基於孩子在青年期的家長需要同儕的支持,學校能邀家長參與校方所舉辦的活動,許多家長很感謝這些分享為人父母經驗的機會,學校為家長舉辦親職座談會並提供離婚及單親家長探討解決他們特殊需要的研討會。

家長擔任家教與良師益友─由於學生特別需要成年人的典範,許多家長已經志願擔任瀕於失敗學生的家教或良師益友,這些家教及良師益友計畫是在企業、社區及學校情境中運作,學校也發展社區服務計畫及其他創新機會,讓學生走入社區並從工作中學習。

結語

由上可知,學校促進父母參與有各種不同的策略可供運用,那麼,學校促進父母參與的具體內容為何呢?美國在這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專家Joyce Epstein博士,曾在「學校 家庭 社區夥伴關係」乙文中歸納出六大類內容,筆者覺得頗具參考價值,特引述如下與大家分享:

親職教育(parenting)─幫助所有家庭營造居家的環境,以支援孩子的學習。

學校家庭間的溝通(communicating)─就學校計畫及學生進步狀況,設計家庭與學校之間有效的雙向溝通模式。

志願服務(volunteering)─召募並組織父母的支援與協助。

在家學習(learning at home)─提供家庭如何協助學生家庭作業及課程有關的活動、決定、規畫等資訊與構想。

參與決定(decision making)─讓父母參與學校的決定,培養父母成為領袖及代表。

與社區合作(collaborating with community)─找出並整合社區的資源與服務,以加強學校活動、家庭經驗及學生的學習發展。

美國學校推動父母參與教育,在聯邦、州及地方學區經由立法、預算、資訊、人力等各方面的協助與倡導下,目前已獲得良好的成效,筆者深盼本文可供國內教育機構尤其是中小學從事此一努力的參考與借鏡。

參考文獻

Epstein, J.L. (1995).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 Phi Delta Kappan, 76(9), p.701-712.

Moles, O.C. (1996). Reaching all families: Creating family-friendly school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4). Strong families,strong schools: Building community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4-30 16:57 , Processed in 0.10693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