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查看: 444|回复: 0

理性对待我们的最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18 18: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性对待我们的最爱告诉我们:感情,是一种关怀,但绝不是关怀的全部。"爱儿女,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但是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的事业"。比感情的赋予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平等的交流和换位思考,是尽可能充分的心对心的交谈和感悟。 这是超越时空、国界、信仰、民族、文化、甚至是物种的共有情愫。孩子,总是我们的最爱。   与所有物种的不同在于:人类在对孩子的“最爱”之中,还蕴含着对他们未来最深长的希望与期待。   这是因为,所有属于人类、民族的信仰、文化、历史、事业的延续和发展,都在今天还是不谙事理的未成年人的孩子身上。于是我们对他们细心呵护,精心培育,热切盼望,无限寄托。   情感,固然是和谐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润滑剂。然而,过于充沛和滋润的情感,却如同潮湿的沼泽地,很容易使我们陷入失去理智的判断。   譬如,在我们反复讨论未成年人的需求和他们的问题时,我们怎样才能弄清楚,这的确是他们的需求和他们的问题,这正是他们想说的和想要的;我们可曾认真地蹲下身来,仔细注视过他们的神情和倾听过他们的心跳?我提出这样的疑问的理由在于:有相当部分的未成年人视严厉管教的父母为“警察”而非“朋友”,他们真正的心里话只在网上或电话QQ中向陌生的倾诉对象悄悄诉说。很难想像,在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假如没有朋友般的平等的信赖和默契,会有共同的话语系统和思维方式。   譬如,在我们教导未成年孩子学会树立冷静分析数学公式和物理概念,树立辨别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这些重要生活态度时,我们要教会他们学会感动,学会赞扬,学会道歉,学会关怀,学会和谐,让这些人类最普通的情感,和刻苦、理想这类崇高的品格和志向一样,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知识不等于能力的全部,拥有高尚的情感并能够理解具有相同情感的人,才是未来成功的成年人的标志。   譬如,在“六一”节到来之际,在我们费心考虑送给孩子什么礼物时,可曾想到这是否是他们最需要的?在我们准备携领孩子游园看电影时,可曾想到过这是否是他们最想要的?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在为未成年人设计,殊不知成年人的付出未必就是未成年人的收获。这就像埃斯米达的国王以为宝贝女儿喜欢金花,就命令仆人将花园里的所有花朵全部染上金色,女儿见了却嚎啕大哭说:“不要,不要”!因为这已是假的而不是真的,即使它们有金灿灿的光亮。   未成年人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的问题。我们是否发现,在逼迫孩子“好好学习”的家长中,有多少在学习方面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在教育孩子文明待人的同时,上车抢座,过马路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却已经成为许多成年人的习惯。很难想像,在父母的争吵之中,尊老爱幼的教导对孩子还有什么意义?一个成年人成功却又显而易见的撒谎行为,将会冲垮孩子对诚实可信的所有美好印象。在这里,孩子们的疑问永远不会得到让他们信服而满意的回答。   但是,疑问不会就此结束。   印度著名大文豪泰戈尔的笔下,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动人的描述:   父亲参加葬礼回来了。他的七岁的儿子睁大眼睛,充满了他小小的年纪所难以索解的思想。   “母亲到哪儿去了?”父亲回答,“到天国里去了”。   深夜,父亲悲极而倦,在睡梦中呻吟。孩子却睁大眼睛,从梦中醒来,他抬眼望着天空,他那迷惑的心灵把疑问送向黑夜。“天国在哪儿?”   没有一声回答,只有星星仿佛那无知的黑暗的一滴滴灼热的泪珠。   是的,疑问,永远是孩子不可抗拒的追求。   今天,有多少未成年孩子正有着这样的疑问?   今天,有多少类似的“为什么”曾得到过满意的回答?   理性对待我们的最爱告诉我们:感情,是一种关怀,但绝不是关怀的全部。“爱儿女,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但是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的事业”。比感情的赋予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平等的交流和换位思考,是尽可能充分的心对心的交谈和感悟。其实,我们对未成年人成长的贡献并不在于提供什么现成的东西,而在于作为思想交流中无可取代的一方以激活这种交流。   理性对待我们的最爱告诉我们: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是一种高水平的引领。在教育和引导之前,了解未成年人的真实需求,也许比教育和引导工作本身更重要。我们所说的一定要是他们所要听的,我们所提供的一定要是他们所需要的,没有听众的话语和缺少需求的供给只是无端的消耗。但是,成年人所认为正确的在孩子们的理解中总会存在一种差异,这是因为,差异向来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假如在一个社会里缺失“代沟”,假如所有的人都局限于相同的思维方式,那么这个社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迟早要枯竭。   理性对待我们的最爱告诉我们:未成年人问题的症结在于成年人,成年人的问题在于社会责任,同时用话语和行为提供相互联贯而又一致的教育口径,比仅仅提供一种“说法”要重要得多。成年人始终要提醒自己的是:在孩子面前,尤其要保持言行一致,这是说服力最强的示范。行为是话语的函数,激励未成年人“天天向上”的关键是使他们可以接受的动力始终保持在能够理解的范畴。   理性对待我们的最爱告诉我们:及时准确地解答孩子们的“疑问”,并且引导他们不断地提出更多的“为什么”,鼓励他们不断进取,是一种更高的社会关怀和责任追求。主导权的切换在这种状态下是很容易发生的———成年人在搭建问题的平台中可以发挥主导性作用,而平等交流的帷幕一旦拉开,主动权就会转移到表演者的未成年人手中,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准备和引导,让孩子们绝不轻言放弃。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疑问,或是困惑,将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热爱,融会在对未知的不懈追求之中,始终坚定人生中一种至高无上的信念———第二个第一永远被记住,第一个第二终要被忘记。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理应更深入地思考,怎样理性对待我们的最爱。评判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和有多大意义,其话语权是在将来,是在未成年人的未来的态度中。媒体在认识上会有所领先,但不会总是、或是完全的清醒者。在许多事情上,关怀教育未成年人需要社会力量的强力助推,媒体在反映这种有效助推中,要尽可能运用一种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进行积极的选择和引导。   (作者:尹明华为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4-30 21:43 , Processed in 0.06028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