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查看: 72616|回复: 2686

美国教育概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16 05: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教育结构图示

          博士后教育和研究
      博士学位教育 专业学院(医学、技术、法律等)
      硕士学位教育
   本科教育阶段
职业技术学院 初级或社区大学
  四年制中学   高级中学  初高中联合学校
 (8-4)  中学   初级中学
    (6-3-3)
4-4-4       小 学
     幼儿园
    保育学校
小学教育:

  在美国多数小学实行六年制教育,也有实行四年或八年制教育的小学。四年制或八年制小学通常把小学与初中或高中直接挂通起来。美国小学一般规模较小(每个班级一般不超过20人),每班一名教师,教师必须完成各门课的教学任务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美国的小学课程极富弹性;既没有界限明确的学科,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课时。各州小学一般开设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以及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语文在美国小学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美国的小学语文又细分为阅读、文法、写作和会话等,其中阅读为重点。

  数学是小学阶段除语文以外美国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科目。从目前美国学校的实际情况看,美国小学数学普遍缺乏严格训练和要求,在课程编排上均尽量放低要求,整个小学对抽象的代数或较难的数学期念涉足较少,主要还是围绕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做文章。

  自然科学课一般包括科学知识和原理、环境教育、科学技术、物理常识等,社会课涉及面极广,一般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资源保护常识等。美国小学的社会课常常以生活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社会生活常识,如安排参观、由学生收集与相关课题有关的物品或资料、小组讨论以及录音、录像等现代电化教学设备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方式接受相关的课程内容。但是很多人认为美国社会课的教育方法不具有学术性,因此80年代以来,要求改革小学社会课,将社会课变为系统的历史、地理或其他传统的社会学科知识的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虽然近些年美国小学的课程内容得到扩充和加强,但总体来说,整个小学阶段语文仍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核心,其他科目常常因种种原固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时内容减少,有时甚至取消。

中等教育:

  美国中等教育有三三制、六年制和四年制三类。三三制中学是指初中和高中各3年,这类中学高中阶段设有为升学做准备的学术课程、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课程和学习基础知识的普通课程。六年制中学把初中和高中合二为一,一般前3年实施普通教育,后3年实施分科教育,即学生分别选修学术课程、职业课程或普通课程。四年制中学意味着该学区小学实行的是八年制,这类中学既有实施普通教育的普通中学,也有实施专科教育的专科学校和实施持殊教育的特殊学校。中学教师是分科授课的,一般一名教师负责 2- 3个班同一科目的教学工作。

  在美国,中小学无论采用何种学制,都必须保证学生有12年的义务教育时间。美国人习惯称大学前的这种学制为K12学制。

  与小学一样,中学也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但各州及各校的课程都必须能够使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成为家庭中的有效成员,养成就业的知识和技能,胜任公民职责,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培养一定的道德品质。美国初中课程以综合基础课为主,高中课程则具有较高助学术性。

  初中课程一般包括必修的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卫生和体育、美术音乐、家政与技术等,还有部分学时的选修课:外语、职业等。每一课程并不单指某一学科,例如:语文就包括语言、文学、语法、修辞、新闻学、戏剧学等多种内容,而文学有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等之分;数学通常设有普通数学、混合数学、代数、几何、三角、经济数学、商业数学等科目。

  高中课程中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界限更加明显。1983年“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了高中基本必修的建议:4年语文、3年数学、3年自然科学、3年社会科学、半年电脑和二年外语。其它必修课因校而异。另外为了应付许多社会问题,高中常增设一些应急课程,如性教育、安全教育、消费者教育、吸毒教育、全球教育等。

高等教育:

  完成高中学业后,美国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大学学习。美国大学按预算经费的来源不同分成公立与私立学校两种:

  1. 公立学校

    一般称为州立或社区学院。由政府赞助。所谓政府,指的是州政府及联邦政府,学校大部分经费由当地州政府提供,间而接受联邦政府赞助。本州居民收费较外州居民低廉。所以有州外学费之称。市政府赞助的称为市立学校。

  2. 私立学校

  由个人或宗教团体创办的称为私立学校,经费来源于学生学费、捐款以及其他捐赠。此种学校学费昂贵,但无本州或外州之分,一视同仁。其中排名最前位的几间大学如哈佛、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都是私立学校。

   按教育结构分主要有四类:两年制学院、四年制学院、四年制大学和四年制专业学院。

  两年制学院大部分是公立的,由州政府或当地社区资助,因此通常称为社区学院。在大的州中,几乎每个郡都有社区学院的设立。学院中以文、商科为主,授予副学士学位。这种学院一般不设最低入学要求,未能直接升入四年制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高中未毕业者在这都可以不经过选拔直接进入社区学院学习,接受专业预科训练或职业技能培养;其中修完学术性课程的学生可以提出申请转入四年制大学或学院继续学习。社区学院的学费一般比较低。因此是许多人获得学位的经济方法。

  四年制学院或大学主要向学生提供大学普通教育和专业预科教育;其中不少学校还提供研究生教育和专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可获学士学位。这类学院或大学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

  各专业学院对入学新生的学业要求不同,修业年限也不相同。例如:工学院、农学院、教育学院等可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而医学院则要求新生在入学前修完至少3年的医学预科,在这些学院毕业后可获专业学位。各类专业学院的学费高昂,每年招生名额有限,所以只有少数富有人家的子女才能进入专业学院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從門戶開放報告看國際學生交流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以下簡稱 IIE)於
去(八十六)年十二月發表 1996/97學年度門戶開放報告(Open Doors 1996/97),對
於外國學者、學生在美研究進修或研習語文,以及美國學生前往海外進修之現況,提出
詳盡的統計分析。國際教育協會是一個非營利的國際交流及訓練組織,從1949年開始即
對在美的外國學生進行統計調查,其門戶開放報告係根據全美2732所認可大學的調查結
果所撰寫的,調查所需經費則由美國新聞總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以下簡稱USIA)教育文化事業處贊助。值此我國推動教育國際化,鼓勵外國學生來華留
學之際,謹摘譯報告之重點,以做為了解國際學生互訪交流之參考。


在美外國學生維持不變而美國留學生則增加


  去(1996-97)年度美國大學外國學生為457,984人,僅比前年增加四千餘人,持續
七年來微幅成長的趨勢,相對的,美國赴笈海外的學生人數為89,242人,比前年增加將
近 6%,則呈現十年來穩定成長的現象。對於以上的趨勢,USIA 教育文化事業處副處長
John Loiello指出:「我們樂見美國學生在海外唸書的人數增加,以及他們遍及世界各
地的情形。雖然去年在美接受高等教育的外國學生只比前年有些微的增加,但資料顯示
,社區學院及密集英語計畫則能成功地吸引更多的外國學子。USIA目前把重點放在長期
的學術及其他交流,這些交流是奠立互信的一部分,而它能維持與促進美國現在與未來
的國際利益」,其次USIA學術計畫處處長Keith Geiger則表示:「外國學生來美不見成
長,而到其他已開發國家則增加,目前最要緊的是,致力我們在海外的教育諮詢服務及
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以促進我們最有價值的外銷產品,即美國高等教育。」國際教育協
會主席Richard Krasno則說道:「雖然外國學生在美國高等教育學生人口略多於3%,但
他們對整個國家社會在經濟、文化及外交上的影響是無價值的。」


高等教育是美國第五大服務外銷


  門戶開放報告指出,每年外國學生為美國經濟帶進了七十億美元,根據商務部的統
計,這項金額使得高等教育成為第五大服務外銷,此外,在美唸書的外國學生也為州與
地方創造了十萬個以上全職及部分時間的工作機會,所以IIE Kranso主席表示:「外國
學生成長緩慢令人關切,雖然美國大學與學院仍為外國學生最普遍的選擇,但是我們正
將這些優秀學生拱手讓給其他積極爭取學生的其他國家,我們必須了解外國學生在美進
修的價值,並努力去維持我們的外國學生市場佔有率。」


美國留學生現況


  美國學生赴海外進修的人數雖然增加,但仍少於全美高等教育人口的1%,去年赴海
外進修的美國學生,幾近三分之二到西歐各國,其中84%為白人,65%為女生,且大部分
人主修人文及社會科學,然而門戶開放報告顯示一項趨勢,即有更多族裔背景的美國學
生選擇更多不同的目的地去求學,例如到拉丁美洲的學生為13,726人,增加 18%,到非
洲的學生為2,027人,增加10%,到亞洲的學生也達5,699人,增加 5%。美國學生在以下
幾個國家有顯著的增加:中國大陸、墨西哥、俄羅斯以及厄瓜多爾,以所學的類科來說
,35%的美國留學生學習人文社會科學,14%企業管理,以及11% 外國語文。傳統上大學
三年級赴海外進修仍然最普遍,但目前已經轉變成進修期限縮短,且進修時間分散於大
學四年期間。


在美外國學生學者現況


  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中外國學生最大的來源仍是亞洲,佔外國學生總人數 57%,其中
日本學生46,292人連續第三年排名第一,中國大陸42,503人排名第二,韓國37,130人排
名第三,印度30,641人排名第四,至於我國留學生30,487人,減少7%名列第五。歐洲地
區是美國外國學生的第二大來源,總人數為68,315人,佔外國學生總人數的 15%,其中
西歐學生減少 1%為48,844人,東歐學生增加8%達19,471人,尤以來自俄羅斯的6,199人
為最多,增加 11%。至於拉丁美洲則為第三大來源,總人數49,592人,佔外國學生總人
數的11%,其中墨西哥的學生最多達8,975人。在外籍學生最大來源的地區中,加拿大排
名第六,僅次於我國,為22,984人,而德國學生8,990人,仍為西歐各國之冠。

  以外國學生前往的地區而言,加州、紐約州及德州為最多,其中以紐約市吸引的外
國學生達二萬六千人,不愧是外國學生之都。全美去年度有一一0所大學招收外國學生
超過一千人以上,其中波士頓大學、紐約大學及南加大為最多,均超過四千人。以外國
學生攻讀的學科而言,商業及管理仍最普遍,傳統最普遍的工程逐年減少,傳統不普遍
的藝術、人文、法律及通訊科技則增加。此外,尚有幾點值得一提:外國學生當中,唸
大學的佔48%,唸研究所的佔42%,其餘 10%則為實習、密集英語或非攻讀學位之學生;
外國學生中女性緩慢增加,去年度女性為 41%,男性為59%;2/3以上的外國學生留學費
用來自於個人及家庭,3/4以上的外籍學生留學費用來自美國以外地區。

  IIE 每年對於在美外國學者及唸密集英語班的學生另有統計。去年度外國學者有
62,354人,比前年增加5%,其中40%來自亞洲,顯著的現象是來自韓國的學者增加26%達
4,419人,排名超過德國,躍升第三位,僅次於中國大陸(9,724人)及日本(5,365人)
。至於進密集英語班的外國學生,今年有43,739人,2/3 來自亞洲,其中南韓及日本的
學生為最多,分別為 10,226人(23%)、9,803人(22%),惟近年來南韓學生增加幅度
很大,日本則減少。

  以上是IIE 1996-97 學年度門戶開放報告之重點,我們應不難看出美國學生赴海外
進修及外國學生在美之現況與趨勢。報告的全文將刊載於今(八十七)年二月出版的國
際教育協會叢書(IIE Books),國內讀者如欲進一步了解我國留學生在美進修之詳情,
可直接連線進入IIE的網址(www.iie.org)瀏覽。(資料來源:Inistitute of Inter-
national Education(1997, December). News from Open Doors [On-line].
Available:www.iie.org/opendoors/ 及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s issue
of December 12, 1997.)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帶好每位學生」的學校教育改革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各州教育協會(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ECS)今(一九九八)
年年會中,頒發對教育有卓越貢獻的柯倫獎(James Bryant Conant Awards)給Robert
Slavin 博士,Slavin 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之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Placed at Risk)的主任之一,他以所
創的學校教育改革計畫,而獲此殊榮,即著名的「帶好每位學生」(Success for All)
及「基礎與發展」(Roots and Wings)兩種改革計畫,Slavin 在教育上的創舉,能獲
頒 ECS 今年的卓越教育貢獻獎,必有其特殊之處,頒獎餐會結束後,經請教Slavin 博
士並蒐集相關資料,特介紹於後與大家分享。

  「帶好每位學生」的教育計畫,是一種有組織的學校改革模式,對象是學前教育及
小學階段的學生,旨在提高低成就學校學生的學習成果,其做法是運用教學效率研究所
得的知識去預防及補救兒童早年的學習困擾,以確保學校中的每一位兒童在三年級結束
前能夠有同年級程度的閱讀能力,除了閱讀訓練外,該計畫提供有閱讀困難學童一對一
的輔導、家庭協助及其他。「帶好每位學生」的改革計畫係源自巴的摩爾公立學校系統
及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研究中心所建立之夥伴關係,巴市學校董事會及教育總監請該中心
的研究小組擬訂一項計畫,好讓市區小學每一位學生於三年級時,能夠具備該年級的閱
讀水準,於是「把所有學生帶上來」的改革計畫於1987~88學年度率先於巴市實施,截
至1997年秋季為止,全美已有三十七州計超過750 所學校採用。該計畫包括以下幾項特
色:
1、讀寫暨語文教學活動(Reading, Writing, and Language Arts):在每天九十分鐘
  的閱讀時間裏,學生須打破年齡界限重新分組,這樣可以消除教室中另為學生組成
  閱讀加強小組的需要,並增加用以直接教學的時間,閱讀助教(Tutors)在閱讀時
  間內充當閱讀老師,以降低閱讀班級的規模。幼稚園及一年級的閱讀課使用語音上
  有系統的故事書,佐以著重認識相似發音、聽覺區別及混音的教學,故事書的內容
  則著重兒童感興趣的故事性及說明性的主題,當成對的學生相互閱讀給對方聽,學
  生會變得流利。至於二年級至五年級的學生,則使用學校或學區選定的閱讀材料。
  這一套組織過的材料,讓學生有互動的機會去閱讀、討論及寫作,這一階段強調合
  作學習活動諸如夥伴閱讀、故事摘要、寫作及閱讀理解技巧的教學。一種基於寫作
  流程的寫作暨語文課程在多方面讓學生參與計畫、起稿、訂正、編輯及出版作品,
  而語文技巧則於作文密切有關的教學中傳授。
2、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這是實施「帶好每位學生」課程的方法,學
    生在夥伴關係及小組中學習,相互幫助學會讀寫,注重個人績效責任、共同目標及
    獎勵小組成就。
3、閱讀助教(Tutors):經過特別訓練的合格老師,以一對一的方式教導閱讀落後班
  上其他同學的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
4、閱讀指導員(Facilitators):採用此改革計畫的每所學校中有一與老師合作的全
  職指導員,以幫助他們實施閱讀課程,指導員也協助進行八週一次的評量、協助家
  庭輔助小組(Family Support Team)、計畫暨執行在職進修以及與老師一起確保每
  一位學生學習進步。
5、八週一次的評量(Eight-Week Assessments):一至六年級的學生每八週給予評量
  ,以確定閱讀是否有進步,這些資料可用來決定學生是否需要閱讀助教,施予其他
  教學方法,以及在分派閱讀小組、家庭支援措施及其他方面有所調整,以配合學生
  的需求。
6、家庭輔助小組(Family Support Team):家庭支援小組係由校長或副校長、閱讀指
  導員、社會工作者及其他學校人員組成,與父母連繫合作確保孩子學習成功,小組
  的工作重點是促進父母參與、擬訂解決遲到早退學生問題的計畫、及統整有益於學
  生的社區、學校的資源。

  「帶好每位學生」的改革計畫是基於研究上強調早期學習成功的重要性,它運用許
多預防及補救措施,以確保所有孩子在三年級以前打下閱讀的強固基礎。該教育計畫呼
籲實施半天的托兒所及全天的幼稚園,並提供漸進適當課程以引導孩童在語言發展、自
尊、正面的社交技能上做好入學準備。研究顯示,強調入學準備及在拖兒所階段發展閱
讀能力對於貧困兒童未來的學習成功至關重要,然而許多貧困的兒童在進入學校就讀沒
有這種機會。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該項計畫不斷提供充足的時間與資源,去幫助孩子在
三年級以前學得良好的閱讀技巧,其目的在於避免學生留級或被安置在特殊教育或補救
教學的活動上,這些閱讀能力欠佳的傳統補救措施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沒有多大的影響。
「帶好每位學生」的課程大力使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它已被證實能有效加強學生的學習
與社交能力。

  其次,談到Slavin博士所創的另一個「基礎與發展」改革計畫,它是一種綜合的、
全校性的改革模式,提高所有學生基本技能的層次之外,同時培養他們問題解決的技能
、創造力及批判性的思考,「基礎與發展」的改革計畫奠基於前述「帶好每位學生」的
計畫,除了採用上述的特色如讀寫語文教學活動、閱讀助教、合作學習、八週一次的評
量、閱讀指導員外,另增加數學課程(MathWings)及社會研究暨科學統合課程(WorldLab)
,這兩項課程設計是根據相關研究的結論,即小學課程應是實用的並與孩子日常生活有
關,且能促進自動自發學習及發展較高層次的思考能力。MathWings 是一種採用建構主
義者的方法,教導一至五年級的數學,係採用全美數學教師協會建立的標準,強調數學
概念學習、問題解決及發展計算的能力,所有年級均採用合作學習,提供學生機會,經
由不同問題解決小組中互相解釋數學概念的方式去發展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以及促
成小組中學生之間的回饋。在小學中年級階段,PowerMath 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程度
學習個別單元或加速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WorldLab是一套一至五年級社會研究與科
學的統合課程,學生在小團體中從事模擬及團體調查研究,學生扮演歷史上、不同國家
或不同職業的人物角色,例如,他們可與早期美國人一樣,經驗到導致獨立宣言及憲法
撰寫的一些衝突。「基礎與發展」計畫係用來補充「帶好每位學生」的計畫, 延伸至
所有小學的年級與科目,這個計畫最初係由一私人基金會—「新美國學校發展公司」
(New American School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所贊助,這項經費支持得以發展
及試驗MathWings及WoorldLab課程,並修改「帶好每位學生」的課程教材。目前750 所
實施「帶好每位學生」 的學校中,約有80所學校增加了MathWings、WorldLab或這兩種
課程。

  由於Success for All及Roots and Wings兩種學校教育改革發展以來,經研究評估
頗具成效,美國教育部於今年四月出版的「學校改革工具」(Tools for Schools) 乙
書中將它們與其他二十五種有效的學校教育改革模式並列,以提供實際教育工作者及教
育決策人員做為改革學生成績欠佳學校之參考。除此之外,另據筆者了解,在美國教育
部的努力下,於去(八十六)年十一月促成「綜合學校改革法」(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Act)的簽署實施,該部自今(八十七)七月起,擬透過經費補助的方式,協助
全美學校推展成功的綜合性學校改革計畫。全美所有學校均可依據該法案所訂的標準申
請這項補助,以實施研究為基礎的綜合學校改革模式。ECS 為了幫助學校選擇合適的改
革模式,特別編印一系列刊物,赴各地舉辦說明會,以配合此一綜合性學校教育改革的
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April). Tools for Schools[On-line].
   Available:http://www.ed.gov/pubs/ToolsforSchools/.
2.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John Hop-
   kins University. Success for All Program [On-line].Available:http://success
   forall.com.
3.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1998, June 4). ECS Launches Initiatives
   to Assist States with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On-line]. Available:http
   ://www.ecs.org/ecs/...e2005cc386?OpenDocument.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網路化學校與教育改革

                                           李勝富/駐休士頓文化組


  網路化學校之虛擬領域  (The Virtual Geography of Networked Schools)


 網路化學校指的是在一所學校內有眾多高效能電腦,彼此以網路相連結,且由教室、試
驗室、圖書館等均可直接上線,此外並有足夠具備充分專業知識並能運用軟體工具之師資
人力,這種型式的學校現正逐漸崛起。美國教育部長Riley 在最近「科技與教育:均等與
卓越的一項投資」(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 Investment in Equality and
Excellence)全美只有27 % 的學校教室與網際網路(Internet)相連,這在低收入或少數
族裔的社區則降至13 %,在大多數的學校中,數位化的教育科技是以逐步演變的方式出現
,最初只有若干性能有限的個別電腦,軟體工具亦不多見,直到最近,電子網路之興起已
使電子郵件之應用日益普及,並且更進而與網際網路相連結。然而,雖然與電子網路相連
結之學校目前以可觀的速率在增加,大部份仍稱不上是真正的網路化學校,因這些學校內
的師生大多仍無法隨時接觸網路電腦,而校內具備足夠專業技能之教職員也為數太少。美
國民主黨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在199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能夠全校普及運用電
腦科技的學校仍只是箋箋少數,這些學校中能夠將電腦科技運用於教學者也僅限於少數老
師,至於談到能夠充分擁抱電腦科技,並用以改變教學內容與模式者更屬鳳毛麟角。而那
些稱得上網路化學校的極少數學校出現時日仍太短暫,尚不足以談到運用科技來改變學校
教學文化等之影響。很自然地,現有對教育科技之研究乃只能針對若干零星個案分析其有
限範圍內所具有的科技及效能。以下之研究是針對學生使用特殊軟體,師生運用電子郵件
、運用全球資訊網作為教學工具,以及運用電子網路作為專業技能發展工具等專題進行研
究。這些研究可提供我們在某些點上的重要資訊,然卻尚不足以構成全面的認識,且因所
引進之軟、硬體之性質各殊,而顯得零星、片段、不均衡。基本上,真正稱得上網路化學
校者須具備一種獨特的虛擬領域性質,其主要特點有三:
 1. 其網路空間包括整套特定公共軟體工具與週邊設備。
 2. 提供校內通訊用的電子郵件系統。
 3. 可與網際網路連線 (包括與外界通訊之電子郵件系統及全球資訊網服務)。

 以上三點之綜合效應可產生極大的整合運作效果,其效應甚且超過三者之加總,此種作
用在電腦專業人員並不陌生,惟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則可對教育科技產生一種迥不相同之思
考方式,由於進入此一領域之學校日漸增加,因此教育工作者也愈來愈須面對此種學校環
境之改變,及其對教學實務所產生之影響。實際上,此種網路化學校之虛擬領域與早期電
腦化教學學校之虛擬領域大異其趣,在學校網路化過程中,其教學實務、文化、結構與各
項活動均須作重大之調整,因此,認識網路化前後之變化及網路化對校園生活之影響乃極
關緊要。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 (Jean Piaget) 之適應與融合 (Accommodation and Assimilation)
理念對於吾人如何改變思維方式提供一個極佳的思考模式。當學校引進新科技之初,吾人
首先須作若干調整因應:學習軟體功能、電子郵遞,並上全球資訊網,接著即可許多次第
展開的可能性融入一個涵蘊教育宗旨及教學實務之更廣泛架構當中,亦即改造我們的思想
,不再將各種新科技及其功能視作不相連屬的事物,而看作是一個能相互連結的更大實體
(一個具一貫性的虛擬領域),了解網路化學校所具有之此種虛擬領域屬性將對概念中之
未來學校及其文化、結構與內涵等有深遠之意義。網路化學校之發展恰在吾人對現存教育
體制之問題與各種可能性深寄關注之時,目前甚囂塵上的教育改革之主要目標即在讓所有
學生接觸到更深入、更豐富的課程,並由學校架構及資源之重整以達到此一目標,科技對
於推動系統化的教育改革將能起極大之作用,同時,也具有偏離此一路徑之潛能,因此,
吾人必須根據教改目標來審慎考量網路化學校之發展。

 如欲在此一系統化教改的時代背景下真正了解網路化學校之範圍與涵義,則須先回答以
下幾個問題,即: 教師們如何發展網路化學校及其單元之概念?對其教學實務將有何影響
?適應新的網路化工作環境之結果對於系統化教育改革之目標將產生何種變化?網路化學
校之發展在科技整合與系統化教育改革上之內涵為何?以下將以一個特定學區在學校網路
化方面之發展為實例,觀察教師們如何掌握學校虛擬領域之過程及這些改變在教育改革目
標與系統化變革上對其教育實務上之影響,最後將討論在對學校進行大幅科技整合及其對
教育改革運動中所獲經驗之涵義。此一探討係根據漢諾(Hanau)示範學校合作計畫為藍本
─這是對在德國漢諾美軍基地上四所中小學所進行的廣泛科技整合計畫,今年已是該計畫
之第三年。此一工作之進行可謂漫長而艱辛,常常發生「見樹而不見林」之蔽障,工作人
員往往各由不同假設出發,故而時時須以各種不同方式重作評估以調整行進之路徑,惟有
經由不斷溝通、對話,才能走出此一迷障而掌握全局。


漢諾示範學校合作計劃(The Hanau Model School Partnership)


 漢諾示範學校合作計劃是一項「科技移植方案」(Technology Infusion Project),係
利用在德國漢勞美軍基地所在的四所中小學,由1995年起開始進行。四校共有1400名學生
(均為該基地官兵之子女),有120名教師、行政人員與專業人員。參與此一合作計畫之成員
組織包括位於麻州劍橋的一個私人教育研究機構 TERC公司,漢諾四校,荷生(Hessen )
學區總監辦公室、美國國防部教育署(DoDEA),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其目標
有二:
 1) 把科技導入前述四所學校中,使運用科技學習深植在四校全師生每日學習生活當中
  2) 積極促進示範性教學方法之發展,此等方法應與當地及全國教育改革目標一致,並能
     充份運用新科技。

 計劃伊始,研究人員即運用定性研究方法對四校教學方法之規劃與實施進行研究。除
了課堂上之觀察與調查、與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們對談之外,並建立了一整套實際工作
之照片與小學生實際運用電腦之圖片資料庫。由1996年12月起,即對協助教師們運用科
技之教育科技專家每日的電子工作日誌予以編輯、分析,由1997年8月起,亦對通訊專家之
工作日誌予以蒐輯、分析,在收集資料之同時,並對行為動機加以研究,從而根據不同實
施階段建立一系列的解說備忘錄與期中報告,在邁入這最後階段的第三年,則正運用NUDIST
軟體將這些資料重新組織、編碼,了解電子網路在蛻變的學校環境中所扮演的各種不同角
色與功能一直是這項研究的重點所在。

 此一研究工作是有系統的,因此,必須先找出幾個充分反映系統性變革的範疇來。以下
為所選出四個相關代表範疇:
 1) 教學實務
 指的是課堂學習活動之內容與行為,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知識、技能、經驗逐年增長
情形。

  2) 專業陶冶之文化
 指學校內成人間賴以互動、成長及培養知識豐富的教育專業人員之社會環境,這包括教
師們正式與非正式學習活動之內容與行為,以及彼等在知識、技能、經驗上之逐年成長情
形。

  3) 科技方面的領導統御才能
 教育人員在校內或跨校組織學習經驗與資源所憑藉之行政組織與政策等架構。

  4) 學校社區與家庭之參與
 學校社區包括有助於學生們支援擴展校外學習經驗之設施,並涵蓋支援學生學習並關心
學生智能成長、學習機會之家庭與親友等成員。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網路化學校之形成


 此一計劃始於1995年秋季,四校分別在每一間教室佈設線纜,教育署亦在斯時進行網際
網路之連線作業並提供必要的應用軟體,並提供四校100台新電腦。但其結果,各校內僅
有三至五間教室之課堂教學發生影響。對大多數教師而言,所謂的網際網路連線僅代表在
校內某一中心有一台電腦裝上數據機,可供教師們在個人或教學上使用或供校長行政作業
之用,除此以外,各校內散見各型電腦,惟多未連線,也都設有一間電腦室,並有一位領
額外加給的老師負責為老師們解決電腦上的問題,初中與高中的電腦室還各有一位專任老
師負責教導學生基本電腦課程,高中並另再教一些程式編寫技巧,然而,科技與學校之中
心目標─ 核心課程教學─仍然少有關聯。

 在此一情形下, 漢諾示範學校合作計畫開始幫助各校對這些資源作另類思考,提供其規
畫上之協助,此計畫另再斥資增購100台多媒體電腦,並將各電腦室與媒體中心的另外160
台電腦予以升級,學區又再增購100台電腦,結果四校乃有近500台以網路相連的電腦。在
第一年,TERC工作團隊協助學區及校長們組成規畫小組,稱為漢諾執行小組 (簡稱HIT)。
其成員包括四校人員、家長、社區人士及學區辦公室等之代表,負責電腦配置、連線及科
技運用方式等之決策以配合學區之教育改革目標。藉由這種共同決策模式,四校行政人員
、電腦技術人員及各班教師均將能將教室或辦公室連上網路,每間教室內至少有二台連線
電腦,甚至有多達五台者,各校之電腦室及圖書館內並有多台連線電腦。

 每一台電腦均可連上網際網路,也裝有教育署提供的電子郵件軟體,並安裝各種諸如文
書處理、簡報、通訊、繪圖、記帳等應用軟體,且有充足的週邊設備及配套設施,每台電
腦內也都裝有足夠的應用軟體工具,主機內之軟體更是完備,四校每一位師生在主機內均
分配到 20Mgs 的記憶空間,這些網路空間足可供師生作多種用途之使用,資料型態涵蓋
文字、影像、聲音等各種,充分的週邊設備使文書處理能力更形擴大,教師們也學會各種
新舊科技之混合運用,最值一提的是電郵軟體─cc:mail,每一個大人都分配到一個電子郵
件地址,學生們則單獨或共同使用一個電郵地址。

 漢諾四校聯合設置四個職位來運作此一網路系統:即全案教育科技專員、通訊專員、學
區教育科技專員以及系統管理師。前三個職位側重在提供四校在專業上之支援,提供教師
、行政人員、家長、社區人士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科技機會。第四個職位則負責管理
網路與主機。這四位人員稱得上「技術專家」,必須密切合作、共同解決學校內的網路間
題。雖然每位均對四校負責,但在各校內都各有專用辦公室,以便每校隨時均至少有一位
駐守。

 老師們在 1996 年暑期開始參加二期,每期二週的講習以學習各種工具軟體 (包括電子
郵件及網景瀏覽程式),三校約有70%老師參加(第四校是下一個秋季才加入),令人驚訝的
是老師們電腦知識遠遜於一般上班族,那四週多半只能用於回答一些簡單問題和開始思考
如何把軟體用在課堂上等。

 第一年時間多花在摸索軟體之功能與用途及如何用運用在教學上等方面,老師們依據暑
期講習及學期初所編寫的個別科技行動方案 (Technology Action Plans)進行,每一位老
師都很認真地學習新技術,並思考如何加以運用。四位「技術專家」則提供老師們個別的
或集體的支援,上下學期各撥出一天時間集合將四校的老師們來互相學習觀摩,老師們也
逐漸培養出與同事們討論、交換心得的習慣。

 第二年,老師們可自由選擇是否再參加暑期講習,結果老師們報名情形相當踴躍,課程
從基本工具至較深技術運用,以至特殊應用技術等均有,在第二年中,把第一年所實施的
推廣小學數學與技術整合之合作教學模式予以擴大,並延伸至科學及語言藝術課程上,在
這一年,老師們開始研究合作教學,而技術專家則提供各種專業進修上之支援。


學校網路空間之概念化(Conceptualizing)


 在四校內與四校間,電子網路之組合產生三種相關之虛擬領域(Virtual Domains):
 1) 主機所提供之網路連線空間,內含共用的工具軟體及個人與班級所分配到的記憶空間。
  2) 電子通訊 (電子郵件),供校內與校際通訊之用。
  3) 網際網路,社區外通訊及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其他方面之運用。

 在運用日熟之下,老師們逐漸了解此一新型的學校虛擬領域之內涵,此一了解之過程較
之單純學習某一技術意義更為深遠。網路化學校最重要者,乃人人均參與了解網路之意義
及其組織之過程,在以前,只有少數老師參與這一過程,現則人人都漸感受到網路化之涵
義及其影響,課堂教學與行政也產生變化,老師對其專業及對科技在學校內所扮演角色之
信念有了新的體認。科技、社會、教育三者間日益密切。在認識學校網路化的過程中,教
師各由不同方位切入,而對技術的各個層面產生不同感受,結果顯示電子網路對於教育改
革目標之推進發生深遠的影響,以下將就此三虛擬領域之發展分別予以闡述。


     
(一)網路空間及共用工具軟體


 正如一般企業利用機構內部網路 (Intranet) 存放供員工工作時使用之工具與工作空間
,漢諾四校之網路亦有此功能。而讓師生們了解此一網路之運作頗費時日,其重要性也絕
不只於技術之掌握而已。老師們由對網路一無所知到逐漸有了上網的經驗,其間有很大的
的差別,這些差異除了技術上的知識外,還有關於教育學上的知識、策略和信念。 漢諾
的老師們,最初都很少有電腦技術上的經驗,常把硬體和軟體看成分開的事物,他們很難
理解主機上有公共和個人的工作空間,大都只願在自己電腦上工作,也不太能利用網路在
不同教室工作,認為電腦室電腦上的空間和自己教室內電腦的空間有所不同,又常把電腦
室只當作是專供學習電腦軟體的地方,不知道也可在上面工作。缺乏網路空間概念的另一
個表現是每位老師都要求在自己教室內裝印表機,而不喜歡使用網路上的印表機。這除了
喜歡自己掌握的心理外,一方面也因老師們不習慣看年輕人在走廊上到處穿梭游走出入別
間教室,因此網路印表機開始啟用頗招怨言,此外,學用新的列印技巧總較麻煩,不似原
先只需簡單一按即可,然而,在學會安裝,並能在不同地方列印後,網路的概念也會跟著
加強。

 使用軟體也發生同樣問題,很多老師不知道各種不同軟體間有都一些共通的界面,
原有有的操作技巧也可沿用於新軟體上,且某一軟體上的文字或圖畫可輕易轉移至另一軟
體上,漢諾老師們學會跨軟體工作及跨網路空間操作實為一體兩面的學習經驗。老師對科
技之態度及對其在課程上所佔地位之想法往往影響了他們運用科技的態度,一位對科技較
少經驗的老師會認為必須完全了解之後才能教孩子們使用。他們把科技與課程分開看待,
往往引起師生間關係的緊張。不過,在老師們對網路空間與運用軟體工具之概念逐漸合一
之後,情況也逐漸改觀。老師們在學會利用主機內之空間並與學生們跨多台電腦工作之後
也漸能掌握網路空間之概念,大家不再把所有東西都全放在自己電腦上,發現利用主機工
作其實更為方便。

 隨著技術經驗之累積,老師們也更加主動學習新軟體,尤其和學生同學習也變得更自然
,老師需要幫助時,學生更成為技術上的重要資源,師生角色急速變化,也顯示科技對課
堂教學之影響,老師們不再把教室與電腦室內的電腦看作只是學習軟體的地方,而直接就
在上面工作,這也是此一專業進修計畫的一項中心目標。老師們在學會後都爭先把學到的
技術用在學生上面,但隨後立即發現這些更是日常管理上的絕佳工具。他們可用以存放試
題、作業、書信、表件、各種資料等,並可隨時重複取用,因而節省不少時間精力,之後
,老師更用在諸如評分、會計、文書處理、報表等用途。網路已日益重要,不論在儲存資
料或工作簡化上。到今天,漢諾老師們都說現在已經不能沒有電腦,大家對於網路空間、
各種軟體工其、磁碟機和儲存空間等都已耳熟能詳。

 由於電子設備不斷擴增,老師們常需要改變某些網路作業之程序。起初大家都害怕做任
何更動,現在則挽起袖子就幹,並且樂於隨時汲取新知,充實網路知識。熟習網路作業後
亦使學校一些課堂禮儀配合調整,老師們允許學生們在課堂內之多工作業(multi-tasking
),也允許孩子們在不同教室、電腦室間穿梭上機,老師們也更願意在課堂教學內納入各
種技術工具,即使非該課程所建議使用者。學生們也允許利用教科書和網際網路作研究、
寫報告,運用電腦完成,課堂簡報也運用各種簡報軟體來做,老師們在日常教學內隨時會
介紹一些簡短的技術課程,某一項工作如需用到某種技術,也立即當場教授。教師們運用
技術日益熟練,學生們學到的也倍數增加。在老師們對技術感到生疏之初,他們也怕指導
學生;但一旦技術經驗日熟之後,也越有信心,更能運用實例教導學生,學生也因此更能
學到電腦技術。這種網路空間,加上各種軟體工具最終促成四校之教學產生變革。藉技術
之助,課程內容深度增加,教學方法也發生變化。師生們對學校領域有了截然不同的認識
,也建立運用這一虛擬空間的新規則。


(二)電子郵件 (Electronic Mail)


 每間教室內的網路電腦使得電子郵件很快在四校之內普及,把電子郵件用在內部溝通上
的這一習慣很快即在四校社群間發生驚人的深遠影響,一個明顯例子即各校間印刷通訊的
消失,電子郵件啟用甫過一週,各校間之印刷通訊即因太為過時而自動中止。

 老師們在運用電郵之後也使其日常行政作業大幅簡化,教師日常生活原多與課堂活動息
息相關,但常常仍需作一些連繫、安排、找資料等活動,但因上課時間緊湊,許多時間都
浪費在往返、互相尋覓、留言上。有了電子郵件之後、問題遂都迎刃而解,許多老師紛紛
表示: 已經深深愛上這一工具,生活中已不能沒有電郵云云。除了教學、公務上之用途外
,對個人生活也有很大的助益,教師之間往往必需互相交換訊息意見,現亦可藉電郵增進
情誼。電郵在處理技術問題和幫助教師成長方面也日形重要,技術人員常藉之與老師、行
政人員等商討規畫事宜,顧問人員與教師們則藉之磋商,老師們也常把問題用電郵送給技
術人員,立即可獲回應。

 教育技術專家定期由網際網路擷取必要資訊以回應不同教師之需要,教師們互相討論切
磋,凡此均藉助電郵,這也是漢諾社區溝通的一項利器。學校教職員總是需與當地社區
互相往來,社區各成員之日常溝通亦賴此一工具,藉助此一工具,教職員感覺與其他地區
教學同仁之關係較以前密切,因此對於整體教學環境也有顯著提升,可說是促進系統化教
育改革的一項利器。


(三)網際網路 (Internet)


 網際網路提供了老師學校以外的各種資源,有由其他地區同仁對話獲得者,也有由其他
網站獲得者。對老師們而言,這些校外資源,特別是由全球資訊網上取得者代表著最尖端
的技術。這已成了今日教學上不可或缺的必要工具,漢諾各校能與網際網路連線代表著彼
等已與時代同步。當老師們一旦知道網際網路上的豐富資源後,即迫不及待地上網尋找各
種有用的資訊。老師們也愉快地交換彼此心得,共享資訊,從而也增進彼此對此一豐富資
訊寶藏的了解。最初,當教室內安裝上網路電腦後,學生們即爆發一場上網熱,師生們對
上網搜尋都感異常興奮,但是,由於使用規則尚未訂妥,大家發現搜尋太過耗時,好的搜
尋方法也未建立,同時資訊也良莠不齊、程度深淺不一,因此放任學生自由摸索並非良策
。老師們因此漸漸重視資訊之品質,開始輔導學生評定資訊等級,並和學生共同規畫,尋
找使用網路資源的良方,選用好的搜尋引擎如雅虎 (Yahoo)等。老師們把網際網路看作是
最新版的百科全書,找資料不需再到圖書館,由教室內之電腦即可找到。許多中學生,尤
其是高中生在報告中都說網際網路是他們最佳資訊來源,因圖書館資料有限而且更新得不
夠快。由此可見,網際網路(如同文書處理和簡報軟體一樣) 已經進入學校教學之主流了。

 網際網路提供極便捷的資訊來源,對師生們意義極重大。技術人員在剛開始時往往必須
天天到圖書館找資料應付那些師生們成籮成筐的問題,漸漸地,這些麻煩都消失無蹤了,
因為網際網路上隨時可以找到解答。網際網路還有一項最大好處,就是有豐富的高品質數
位圖像。課堂上原來多賴教科書作為資訊來源,後來則出現一些印刷精美的少年讀物提供
大量圖像,現在網際網路則提供更新、更好的圖像來源,教師們均認對教學極有幫助,並
已大量引用。網際網路不僅可讓學校引用各種資訊,並且可將學校相關資訊直接提供社區
分享,由以前發給家長的通訊延伸至觸角更廣的虛擬社區。建立學校網頁而宣揚學校之教
與學,而不光是公佈一些日程或設備,這對學校而言亦是一項公關利器,可獲得更大之認
同與稱許。在第一年中,有一位小學老師設計了一個班級網頁,把學生作品放在上面,今
年初,則有二位高中老師放至網頁,藉之分發學生作業和教材,之後,即有許多老師爭相
參加網頁設計研習班。授課的通訊專家說老師們都認真地想把網頁與其教學相連。到目前
為止,這些網頁用途各個不同,有展示學生作品者,亦有分發教學資訊者,相信其功能會
日益擴大,四校中現有幾位老師功力已達專家級,被其他老師奉為大師。

 網際網路之出現也提供學校解決問題之契機,上網一事引發學校上網政策之研擬,漢諾
小組及學校技術委員會必須面對使用規則之制訂及執行等問題,譬如,如果限制學生上網
,但學生做功課又必須用到網路時該當如何處理等,又吾人皆知如不讓學生接觸教科書是
不合理之事,但網際網路應學與否,及是否算是一項教育工具?凡此均為爭議問題,針對
這些問題,最初所訂規則往往都較嚴格,但在老師們逐漸進入情況後,就日益改善,也愈
能把它看作是有用的資源,而不再視為威脅。經過這些決策上的挑戰,學校內的教育人員
對網路化學校的概念也愈來愈清晰,不斷修正調整,最後並自我定位為網路化學校內的專
業工作者。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電子網路在系統化改革方面之貢獻


 以下就電子網路所產生之變化及這些變化與前述四類系統化變革之關係,加以條列如下:

網路空間與軟體工具
1. 教學實務上之變革
  — 師生角色發生變化
  — 課堂教學與管理發生變化
  — 老師對學生作品更注意
  — 老師質疑教學變化之意義
  — 四校間之通信增加
  — 軟體工具產生新的課程資訊與計畫

2. 專業文化環境之變革
  — 人人都在學習、使用相同的軟體
  — 老師們花更多時間在與其他老師之教學互動
  — 老師談論自己在課堂以外的技術成就
  — 與校內、校外人士在教學上合作
  — 老師在課程方面多種領導角色方面之加強

3. 電腦技術上領導與管理方面之變革
  — 網路化增加合作決策之機會
  — 專業進修之形式成開始改變,老師們更居於主導地位

4. 社區與家庭方面之改革
  — 家長由孩子之談話與作品中學習新知
  — 家長開始參加訓練班,學習使用電腦設備
  — 基地福利社開始販售各種工具軟體,家長也開始為家中電腦添購軟體
  — 家長到學校協助推動電腦技術

電子郵件
1. 教學實務上之變革(無)

2. 專業文化環境之變革
  — 電子郵件使校內通訊更容易
  — 使學校社區關係更密切
  — 日常作息發生大變化(每日必看電子郵件)

3. 電腦技術上領導與管理方面之變革
  — 簡化行政工作,但工作內容不一定改變
  — 教師協會利用電郵擬計畫及傳佈消息
  — 漢諾執行小組及技術委員會快速交換理念

4. 社區與家庭方面之改革(無)

網際網路
1. 教學實務之變革
  — 資訊取得更為容易
  — 圖像 (真實的與象徵性的)更為豐富
  — 可立即取得最新資訊

  正在發生的變化...
  — 網上出版刊物
  — 班級網頁,公佈作業訊息與連繫
  — 老師間更多的互助
  — 一些老師開始重新檢討本身之學研究

2. 專業文化環境之變革
  — 老師間互相通報好的網站
  — 技術專家們與老師們常常交換最新研究結果與網站訊息
  — 老師當中出現網頁高手

3. 電腦技術上領導與管理方面之變革
  — 學校有了代表網頁
  — 產生共同決定網路政策之機會

4. 社區與家庭之變革
  — 社區與家長都欣喜學校有這些資源
  — 高中生大量用於升學研究上

以上予以濃縮,可以下表顯示電子網路之影響程度:

        電子網路對系統化改革之影響表

┌─────┬─────┬───────┬─────────┬──────┐
│         │    教學  │    專業文化  │    電腦技術上  │  社區與  │
│     │  實務 │   環境  │  領導與管理  │  家庭    │
├─────┼─────┼───────┼─────────┼──────┤
│網路空間 │         │              │                  │            │
│與軟體工具│  極強 │   強   │    強    │  中度    │
├─────┼─────┼───────┼─────────┼──────┤
│電子郵件 │  弱  │  極強   │    中度   │   弱    │
├─────┼─────┼───────┼─────────┼──────┤
│網際網路 │  中度 │  弱至中度 │    強    │  中度    │
└─────┴─────┴───────┴─────────┴──────┘

 由上可知,網路空間及共用軟體工具對這四個領域影響最大,電子郵件對專業文化有最
強之直接影響,但對其餘則影響輕微,網際網路之影響較弱,但其對教育人員與社區是一
項特殊的象徵,且使用網際網路產生之變化與影響尚難解釋。從另一角度來看,發現教學
實務、專業文化環境和電腦技術上之領導與管理都受到相當大的影響,社區及家庭則所受
之影響較次,同時,愈到後來,則社區與家庭參與之跡象與機會持續增加,且在初期,我
們也集中注意力在校內的專業人員身上。

 如若彈性分析前述圖表,可找出在教學與學校管理之整合上進行網路化較為有效之措施
其重點如下:

1. 要求四校全員參與,且每人均應認真學習新科技。
2. 提供整套的專業進修機會,其中包括:
  . 實地操作上之支援
  . 對不同程度之老師不斷邀請其參加
  . 局部能力發展之強化
3. 建立一套共用的軟體工具以減輕老師們之壓力,並使大家在同一基礎上溝通、討論。
4. 建立一套共同決策的模式,並藉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來予以強化。
5. 配置一組技術人員,負責專業進修事宜,並擔負連繫、技術管理、領導及社區與家庭
  等問題之支援。
6. 把家長、社區成員納入決策小組,並解決他們對資訊、訓練、資訊取得等方面之需要。


結論與建議


 開始此一研究之初,大家都認為網際網路及其在遠距通訊、團隊合作及資源取得上之所
提供之機會將對教學實務與學校生活產生巨大之影響,結果並非如此,至少在初期未見這
效果,反而,網路空間配合簡單的軟體與週邊設備對教學與學校生活產生最大之影響,其
次,用於校內通訊之電子郵件也比校外通訊之網際網路影響學校生活更大,網際路可能有
潛在的影響力,惟尚未知其影響何在以及如何在學校內定位。

 如欲了解網際網路對於教學之貢獻,則須就其與整體教學實務如何整合來理解,為促進
此一理解,首先須將其如何用在實際課堂上之情形作一觀察研究,這些研究必需說明此等
運用如何隨時間增長之情形,此等研究應在推行科技移植已有相當成效之學校內進行。時
至今日,電子網路與系統化改革同時俱見成長,但二者常不相連繫,未來十年中,在網路
化 學校不斷新增下,我們須有此一媒體將在學校內建立新的電子領域之觀念,就此而言,
吾人可以前述研究為起點,繼續深入探討。

 電子網路雖然可說不過是一些電子線路,但若觀察其活動範疇,可發現其對系統化改革
(如漢諾之實例)之貢獻,由於漢諾之系統化改革是發生在引進電子網路情形之下所產生者
,因此可說電子網路之潛力存在於技術可引發之可能性及其所植入之社區架構之間,漢諾
之合作計畫是網路化學校的一個實例,其結果顯示,如對技術整合予以適當規劃,則對教
育改革之目標可起相當之促進作用。(資料來源:Wasser, J,D., McNamara, E., Grant,
C.M., & TERC. 1998, May. Electronic Networks and Systemic School Reform:
Understanding the Divers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elecommunications in Changing
School Environ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San Diego.)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激勵青年學子上大學的新措施

                                           施吟詹/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總統柯林頓於一九九八年一月廿七日國情諮文中要求國會支持其努力,讓各
大專校院能幫助六年級以上、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童,讓這些孩子能得到適當的引導,
也讓他們明白,有一天他們也能夠上大學。二月份時,柯林頓果然提出激勵青年學子
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努力用功上大學的新措施,簡稱HIGH HOPES(High Hopes for
College for America's Youth ),這一項長期的投資,始於一九九九會計年度的一
億四千萬預算,將用來促進大學和貧窮地區的中學之間的夥伴關係,及提供六、七年
級孩童所需要的支持,直到他們高中畢業。HIGH HOPES會發給貧窮地區中學的學童及
他們的家庭一份二十一世紀獎學金證書,這是一種官方正式的提前通知,讓各家庭事
前就知曉他們可得到多少聯邦的大學補助,如此一來每個家庭都明白,無論其家庭收
入如何,他們的孩子都上得起大學。

    要上大學、要成功所需要的不只是金錢,為了讓接受大學教育的希望成為事實,
政府於是鼓勵頒授學位的大專院校(包括二年制)與有較多貧窮學童的初、高中建立
夥伴關係,期與家長、社區、宗教團體、及工商企業共同努力,這種夥伴關係將使家
庭和學童明白上大學的意義和該如何做準備,同時對幫助孩子們留在正軌上提供了許
多支援,如輔導、家教、大學參觀、暑期活動、課後活動、和諮商。

  這項新措施極富彈性,各地的夥伴關係可依當地的需要和所擁有的資源設計其協助
的方式,但是若要有效的提高低收入家庭的學童大學入學率,這些協助必須根據有效
的經驗和策略,而且最晚必須由中學開始(六或七年級)且持續提供協助至高中畢業
,而受惠的必須是全部(如整個六年級)的學生。

    一九九九年 High Hopes 夥伴關係有一億四千萬元的預算,而兩千年、兩千零一
年任何新建立的夥伴關係則有七千萬美元的預算,如果每一個夥伴計畫始於一個六或
七年級的班級,則這些錢可補助兩千五百個初中,如果每一個夥伴計畫每年增加一班
,則 High Hopes 可幫助高達一百萬個學生。

    研究發現許多成功的計畫在諸多方面幫助初中的學生,而這些計畫即運用了成功
的策略,如「個人抉擇促進」計畫(Advancement Via Individual Determination,
簡稱AVID),AVID計畫中讓大專和初、高中聯合開課提供低收入家庭的學童有關學業
方面的協助,及大學預備課程、貸款、補習和其他協助的資訊,來鼓勵他們上大學,
有幾項評估發現:全美有百分之九十三AVID的畢業生進入大專院校就讀,且其中有百
分之六十是進入四年制院校;加州聖地牙哥AVID畢業生在進入大專就讀兩年後,仍有
有百分之八十九的人繼續就讀。

    另外一個計畫「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簡稱IHAD)提供整年級低收入
家庭的孩童一整套徹底的服務,包括密集的輔導和課業上的支持,並且預先保證學生
的大學學費將會由公、私立的來源聯合起來負擔,研究也發現:IHAD計畫下的班級之
教育成果較預期的高,原先預期的百分之二十五的畢業率,結果有百分之六十七拿到
高中畢業證書、百分之十七拿到同等學歷證書如 GED, 而有百分之六十二進入大學。
一九九六年芝加哥IHAD計畫的畢業生有百分之七十五高中畢業,而非IHAD計畫的學生
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畢業。

    美國教育部的力爭上游公債(Upward Bound)也幫助了許多低收入家庭的高中青
年,資料顯示「力爭上游公債」有效的幫助學生選修較多的學科課程,譬如該計畫下
的學生比非該計畫的學生多選百分之十七的學科課程,這類課程多半是英文、科學、
數學、外語和社會科學。而接受該公債協助的學生雖然課程較重,但成績仍與非該公
債協助的學生成績相當。

    「少年學者推廣計畫」(The Early Scholars Outreach Program,簡稱 ESOP)
一九八七年成立,是華盛頓大學與九個學生大多來自社經地位較低家庭的華盛頓州立
高中建立的夥伴關係,這個計畫的目標是要提高學生在九年級前選修大學預備課程的
人數,學期當中背景相似成就高的華盛頓大學學生扮演模範的角色,提供家教和輔導
的服務。ESOP計畫提供六、七、八年級的學生在華盛頓大學參觀和夜宿的機會,讓學
生參觀各學院,聆聽教職員的介紹,參加讀書技巧訓練營,並且在不同的情況下和該
校學生交誼,另外還有一系列的訓練營是為父母設計,幫助家長了解如何營造一個學
習的家庭環境以提昇學習成果。為銜接高中的學習,九年級的學生參加一個為期六週
的暑期加強活動,其中有閱讀、寫作、語言藝術、數學、電腦運用和讀書技巧等訓練


    「西裔學生數理提早推廣計畫」( Early Outreach Hispanic Math/Science
Education Initiative,簡稱 HMSEI)是為增加準備進入大學或專業領域的拉丁裔學
生,它夥同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提早學習計畫」和Malcolm X 學院和幾個高中
,這個計畫的內容包括數學、科學、閱讀和作文各方面的加強課程、輔導、生涯規劃
講座、家教、認識大學、家長交換資訊講座。HMSEI 已進入第七年,由學生選修科學
和數學的高百分比(81%),學生完成高中教育(100%)和上大學的比例(75%),足
見其成效。


(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February). Two Years of
            College &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Student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offices/OPE/PPI/highhope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聯邦教與學網路資訊站

                                                房思平/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教育部長 Richard Riley 今年四月宣佈,一個為提供教學資源的網
路資訊站已經建立,該網站(Federal Resources for Educational Excellence
,簡稱 FREE)提供:1. 快速連線至聯邦政府的教與學資源,2. 一個老師、聯
邦機構及其他組織可以形成夥伴去發展教學新資源的地方及3.聯邦機構、老師
及其他組織所建立夥伴計畫的有關資訊,去發展網際網路為基礎的學習資源及
環境。Riley 部長表示,FREE 網站提供老師、學生有關歷史文獻、科學實驗、
數學問題、有名的畫作等一次購物之便(one-stop shopping),瀏覽一次網站
便能獲得超過三十五個聯邦機構所提供的豐富教學資訊,在十二個科目領域下的
無數教學資訊均可輕易取得,如南北戰爭、憲法、移民、畢卡索、傑佛遜、製圖
法、文藝復興、歷史上的今天、傳染病學、微積分模擬、太陽系、微生物等。

     FREE 網站(http://www.ed.gov/free)的建立係回應柯林頓總統一年前
所發出的指示,即協助每一學校能夠獲得很好的線上資源,這便是他「科技智
能挑戰」(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有以下四
項目標:
    * 提供老師所需之協助與訓練以幫助學生能經由電腦及資訊公路系統學習
    * 發展有效的軟體及線上學習資源,以成為學校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提供所有老師、學生接觸使用現代化電腦的機會
    * 將美國每一所學校、每一間教室,連結資訊高速公路

     FREE 網站成立後,美國教育部於八月宣佈補助七項老師與聯邦機構所建立
的夥伴計畫,去研發線上學習單元及學習社區,這些夥伴計畫能讓學生利用重要
文獻、科學家及其他聯邦資源做為學習跳板,並且建立屬於學生、老師、學者及
其他使用、貢獻這些資源者的網上學習社區(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
例如,老師與國家檔案局(National Archie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合作建構「憲法社區」(The Constitution Community),以路易斯安那併購(
Louisiana Purchase)、巴黎合約(Treaty of Paris)等重要文獻的線上圖像
為基礎,發展許多教學單元及學習活動。其次,老師與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
SA)即將在萊特兄弟第一架飛機的風洞實驗中設計教學單元,學生可操縱實驗所
得的資料並學習浮力、推進力及其他航空學的概念。

       (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June].
         FREE Web Site Provides New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munity Update, No.58.)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小班制教學的研究與措施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相關研究及常識告訴我們,實施小班制教學可以讓老師花更多的時間在每一個學生
身上,進而改善他們的學習成果。目前美國已有二十五州推動降低班級學生人數的政策
或正擬訂相關計畫中。至於美國聯邦教育部的態度與動作如何呢?吾人可從以下兩件事
看出來。今(八十七)年五月初美國教育部向國會提出立法,盼協助各州及地方學區召
募、訓練及進用十萬名老師,以幫助降低公立學校一至三年級的班級學生人數為十八人
,這項所謂的「一九九八年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暨老師素質法案」(Class-Size Reduction
and Teacher Quality Act of 1998),準備在未來十年撥款208億美元給各州,再由州
依據學區的班級學生人數現況及自籌財源降低學生人數的能力去分配這項補助款。其次
,該部為幫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小班教學的好處,該部亦於當月發表一本「降低班級規模
:我們知道些什麼?」(Reducing Class Size: What Do We Know?)的研究報告,分析
、歸納二十餘年有關班級規模之研究,並提出三項結論如下:
1、研究顯示低年級階段班級規模較小可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成果,當班級學生人數降至
    十五至二十人時,對學生的學習有顯著正面的影響。
2、倘若學生人數由每班超過二十人大幅度降低至二十人以下,相對地,學生的成績由
    第五十百分等第提升到第六十百分等第以上,這對於社經地位低及少數族裔的學生
    來說影響更大。
3、學生、老師及父母均指出班級規模縮小對於課堂教學活動的品質有正面的影響。
由此可見,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是美國教育部今年的施政重點之一,誠如Riley 教育部長
所說: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有其正面意義,因為研究顯示,此項措施不但確保每一個孩子
獲得更多的注意,而且亦可改善教室管理,提高學生成績,並在關鍵性的低年級階段幫
孩子打下堅固的基礎。

  研究報告指出,幾項有關班級規模的實驗研究,對於美國目前降低小學低年級班級
學生人數的努力有很大的啟示與貢獻,其中田納西州的「師生比例改進研究計畫」(
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簡稱 Project STAR),更是目前最完整且設計
精良的降低班級規模之研究。Project STAR是一項從1985年開始為期四年的縱貫性研究
計畫,對象為幼稚園及小學一至三年級的班級,主要在比較13至17位學生的班級與22至
26位學生的班級,在後者有無教學助理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差異,參加研究的老師並無從
事小班教學的在職訓練,Project STAR特別的地方是它具有實驗研究設計的基本特色,
期對降低班級規模的影嚮提出可靠的證據。Project STAR 研究計畫包括79所學校,300
個班級及7000名學生,學生四年中係在指定的班級規模下接受追蹤研究,老師與學生經
隨機分派在三種不同型態的班級中,所有參加研究的學校皆有此三種型態的班級,以消
除學校素質差異對班級教學活動所產生的影嚮。從Project STAR研究中學生的測驗分數
顯示,小班級學生比大班級學生表現較佳,無論大班級的老師是否有教學助理幫忙,其
研究發現如下:
☆ 小班級學生比大班級學生在標準化測驗及基本能力的測驗上表現好得多,無論是小
  班級中的白人、少數族裔學生,或市區、市郊、偏遠地區學校的小班級,均顯示同
  樣的測驗結果。
☆ 小班級教學對少數族裔學生成就表現的影響初期是白人學生的兩倍,之後則大約相
  同。
☆ 小班級教學學生留級的比例較小,而且能早一點找出學生的特別教育需要。
☆ 學生在有無教學助理的大班級中,學業成績並無顯著差異。
後續的研究提供更多重要的資料,顯示降低班級規模的正面影嚮。一九八九年「持久效
益之研究」(Lasting Benefits Study)著手探討當學生於三年級結束後回到正常規模
的班級,其小班學習經驗的影嚮是否持續下去,該項研究仍在進行,不過截至目前為止
,研究發現,在四年級階段,有小班學習經驗的學生在學業及行為表現上仍優於來自大
班教學的學生。鑒於以上的研究發現,田納西州進行一項挑戰計畫(Project Challenge
),試圖於全州最貧窮的十六個學區實施小班教學,於是自一九九0年起,州逐漸在貧
窮學區的幼稚園至三年級階段推動小班制,結果以二年級學生閱讀與數學為例,Project
Challenge 學區由全州學業表現最差提升到接近中等的水準。總括說來,田納西州的研
究已被視為具有指標作用的研究,足以讓我們毫無懷疑地說,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小班
制在學生學業成就上確優於大班制。

  我國教育部今年五月提出「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其中規畫於九十六學年度,將國
民中小學學生人數降至每班三十五人,為達此一目標將補助地方添購硬體設備、增聘教
師以及推動小班制教學發展計畫,此一方案如能逐步順利推動,無疑的將成為我國跨世
紀教育改革的重要成就之一。盼以上田納西州小班制的研究及措施,可供我們推動小班
制教學之參考。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May). Reducing
Class Size: What Do We Know?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ed.gov/inits/
ClassSize.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協助學生數理的線上義工計畫

                                           施吟詹/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今年四月底,當無數的義工因協助全國七百所最貧窮的學校與往際網路連
線而接受表揚時,高爾副總統表示將在先前倡導的「提供電腦做為學習之用」的計
畫(Computers for Learning Initiative )下,續捐贈兩千餘台電腦給學校,並
介紹一本新的線上義工(online mentoring)手冊。該手冊描述義工利用電子郵件
指導學生的好處、型態及現行的幾項計畫,頗有參考借鏡之價值,謹介紹給大家參
考。


意  義

    在這個科技爆炸的時代,數學和科學的能力更顯其重要性,學生們若能在八年
級前小學和初中的階段打好代數和幾何的底子,才有可能學好高中較艱深的數學和
科學課程,也才能上大學,且進入社會就業後,比較有成功的機會。因此幾乎可以
說數學等於機會,不能學好數學的人,要上大學或要得到待遇較好的工作機會都將
受到限制,足見數學的重要性。而在全國各地,無論是科技、工程、數學、科學、
商業、通訊教育各種領域中都有成千上萬精通數學和科學知識、而且有心協同家長
和老師來幫助學生達到高標準的人,然而儘管這些專業人士有心義務服務,但是對
忙碌的他們而言,要撥出時間到學校或其他地點去教導學生、提高學生對數學科學
的興趣,恐怕不易。近來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發現只要加入線上計畫,利用電子
郵件回答問題、輔導,如此一來他們不需離開工作崗位即可輕易的幫學生和老師的
忙。這種線上義工計畫(E-mail Based Volunteer Programs )由於減少時間和地
理限制,為成人義工提供更多服務的機會。不但如此,學生可以向全國各地有各種
專才和背景的人學習,不僅得到他們所需的支持和鼓勵,還學到某些專門的知識和
工作機會的訊息。


型  態

    目前的線上義工計畫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  一對一持續的輔導關係:在某一段時期內一位成人義工認領一位學生,認領期
    間利用電子郵件作固定的聯絡。
*  問與答服務:學生可將他的問題利用電子郵件送出去,由成人義工來回答,而
    這位義工並不需與這位學生有固定的聯絡。
*  與補充課堂教學的學科知識和互動的資料庫連線。


簡  介

    以下將現行的九種線上義工計畫,分別予以說明:

電子密使計畫(The Electronic Emissary Project)創於一九九三年二月,以德
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教育學院為基地,該計畫協助教師於線上找到與其教學課程有關
、願意分享專業知識的專業人士。密使計畫的線上服務幫助老師計畫、協調和評估
以課程為主的電子輔導,學生們藉此可直接與全世界與該主題有關的專家溝通。

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教育學院電子輔導計畫(Electronic Mentoring Project
Universityof Texas at Austin, College of Education):該計畫是四個指導計
畫系列下幾個學習計畫之一,該計畫竭力利用電子傳訊促使居住在偏僻地區的美國
原住民小孩能夠接觸到原本不可能接觸到的資源和協助,並幫他們發展出重要的學
習關係,尤其提供線上學習者了解及欣賞原住民文化傳統的機會。一個成功的電子
輔導計畫必須是輔導者與受輔導者雙向的溝通,這類溝通每星期至少三次,而在學
生和輔導者聯絡之前兩個星期,該學生的老師就必須和輔導者先溝通過。

HP 線上輔導員計畫(Hewlett Packard E-mail Mentor Program):這項輔導計畫
於一九九六—一九九七年間由HP公司員工提供給五至十二年級學生一千五百個一對
一的輔導,鼓勵學生在數學及科學學科上表現優異,學生在加強其解決數學、科學
、傳播等問題的能力上得到協助和鼓勵,而培養其特別的興趣,輔導員和學生一起
做老師指定的功課,使輔導活動與學校課程相交集,以此配合學生的需要。


共同視像之學習(Learn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Visulization,簡稱CoVis)
:這個計畫涵括了上千位學生、一百多位老師、和許多的研究員及科學家,大家共
同努力來改善初、高中的科學教育,這種自己動手做的科學學習需要運用很多溝通
和合作的技術。CoVis 試圖從學界和業界招收願意貢獻時間協助CoVis 的學生做功
課的科學專家,學校老師經由CoVis 的資料檔尋找搭檔輔導其學生。這種輔導關係
可以是幾個星期或幾個月,輔導者可幫助學生設計有趣的科學問題、解析問題、指
引參考書籍和有效的分析資料。

輔導員中心(Mentor Center):此中心幫助學生由輔導員處獲得評語,而輔導員
也藉此極輕易的評閱學生的功課,這個輔導中心中學生/輔導員的關係可以是一對
一、一對多或多對一。學生將他的作業黏貼在網路上特定的表格上,就會有一個電
子郵件自動地傳送給其指定的輔導員,通知他線上學生的作業正等著他看,輔導員
評閱後又自動地傳回到學生或其老師的網站。

電傳電訊測試計畫(Telecommunications Testbed Project):該計畫設計的輔導
關係是四至五個學生對一位有專長且對一項特定的計畫有興趣的輔導員,這些受過
訓練的輔導員必須和其指定的學生每個星期利用電子郵件作至少兩個小時的溝通,
這種關係最短得維持一學期。輔導員藉此參與學校設計過有意義的課堂活動,而在
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有機會挖掘更多用來解決現實社會中實際問題的資源和技能。

科學、工程及數學電子輔導計畫(Science, Engineering, Math (SEM) Tele-
Mentoring Program):該計畫支援殘障者與 Delaware大學應用數學及工程實驗室
之間以連線為主、一對一的輔導關係,為鼓勵學生在SEM 專業上的追求,輔導員描
述個人的經驗、利用新的事物和機會考驗學生、在學科上輔導學生、討論的問題並
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法。

史蒂芬理工學院及NASA實驗性電子輔導計畫(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NASA Pilot Telementoring Project):一九九七年春開始的這項計畫,將NASA
九位工程師和科學家與紐擇西的老師及其八或九年級的學生個別配對,這些受過訓
練的輔導員在老師有計畫的教授氣象學過程中擔任顧問的角色。其間有一個為期五
天自己動手做的訓練營現場觀摩的workshop,藉此老師在學習氣象學的同時,也學
會如何運用線上資源來研究氣象學。老師與輔導員經由桌上的電子視訊會議溝通科
學或職業有關的話題開始,學期期間另安排五場自己動手做的訓練營,這個計畫讓
學生透過電子郵件詢問輔導員問題。這個實驗計畫中所有輔導員均為西班牙裔,而
學生中也多半為西裔,而另一個特色是這個計畫提供了評量的表格故有研究的性質


電子輔導年輕女性科學、工程和計算學科計畫( Telemontoring Young Women in
Science, Engineering, & Computing Program ):該計畫透過一對一的線上輔導
方式,由女專家提供年輕女性在科學、工程和計算等方面的支持與溝通,這些輔導
?b經過兩週的線上訓練後,和學生們討論課堂上的功課,並教導學生在遇到難題
時如何設法解決,同時也幫助年輕女性在選擇這方面課程或與其相關職業時,如何
做決定。這項計畫在三年之間已經深入六州十九個學校。這計畫是由全國科學基金
會補助,教育發展中心及兒童與科技中心均給予支援。






┌──────────┬──────────┬───────────────┐
│電子輔導計畫名稱    │ 網            址   │ 型                        態 │
├──────────┼──────────┼───────────────┤
│電子密使計畫        │http://www.tapr.    │幫助老師設計與執行以課程為主的│
│                    │org/emissary/       │計畫,學生可與各主題的專家溝通│
├──────────┼──────────┼───────────────┤
│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教│http://www.tapr.org │補充課堂活動的主要知識        │
│育學院電子輔導計畫  │/4d/infosme.html    │                              │
├──────────┼──────────┼───────────────┤
│HP 線上輔導員計畫   │http://www.tele-    │一對一持續型的輔導關係        │
│                    │mentor.org          │                              │
├──────────┼──────────┼───────────────┤
│共同視像之學習      │http://typhoon.     │一對一持續型的輔導關係        │
│                    │covis.nwu.edu/info  │                              │
│                    │/covis-info.html    │                              │
├──────────┼──────────┼───────────────┤
│輔導員中心          │http://mentorcenter.│輔導員評閱學生功課            │
│                    │bbn.com             │                              │
├──────────┼──────────┼───────────────┤
│電傳電訊測試計畫    │http://nsn.bbn.com  │一對一持續型的輔導關係        │
│                    │/tlmntor_wrkshp/    │                              │
│                    │tmlink.html         │                              │
├──────────┼──────────┼───────────────┤
│科學、工程及數學電  │http://www.asel.    │一對一持續型的輔導關係        │
│子輔導計畫          │udel.edu/sem/pro-   │                              │
│                    │grams/telementor-   │                              │
│                    │ing/intro.html      │                              │
├──────────┼──────────┼───────────────┤
│史蒂芬理工學院及    │無                  │補充課堂活動的主要知識        │
│NASA實驗性電子輔    │                    │                              │
│導計畫              │                    │                              │
├──────────┼──────────┼───────────────┤
│電子輔導年輕女性科  │http://www.edc.org/ │一對一持續型的輔導關係        │
│學、工程和計算學科  │CCT/telementoring/  │                              │
│計畫                │docs/projectg.html  │                              │
└──────────┴──────────┴───────────────┘


(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pril 1998). E-MATH: A Guide to
  E-Mail Based Volunteer Programs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Cha-
  llenging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On-line]. Available: http:
  //www.ed.gov/pubs/emath.)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公立學校暴力及管教問題

                                                房思平/駐休士頓文化組

   在震驚全美的阿肯色州及奧勒崗州男童槍擊的意外事件後,公眾注意的焦點
又回到公立學校的暴力事件上。一般民眾除了漸漸認清媒體對校園意外事件的刻意
炒做外,大家也慢慢默認公立學校並非一全然安全的學習環境。

     由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發表的報告「1996 - 97 學年公立學校之暴力及管
教問題」(Violence & Discipline Problems in the U.S. Public Schools:1996
- 1997)指出,全國有 43% 的中、小學校長報告該學年中沒有犯罪事件,47% 的
校長報告學生在未使用武器的情況下有竊盜、蓄意破壞公物、肢體攻擊等的暴力行
為,而 10% 的校長則指出,在使用武器的情況下,至少有一種的暴力行為如強暴、
性虐待、殺人、搶劫或肢體攻擊。

     在全國的教育目標執行計畫中,希望在本世紀結束前能使全國的公立學校免
於毒品、暴力、槍械武器,以及提供一有紀律且有助學習的環境。為了回應以上
的目標,美國國會在 1994 年通過了「校園社區安全暨免於毒品法案」(Safe &
Drug - free Schools & Communities Act, 1994),法案中包括了毒品及暴力的
防範措施。另外,由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所做的研究,包括全美 50 州及華盛頓特
區在內的一千兩百多所公立學校生作抽樣樣本,在 1996 - 97 學年調查中的四個
主題含括:
    □ 犯罪及暴力發生的頻率
    □ 校長眼中的嚴重紀律問題為何
    □ 學校以何種懲戒方式處罰違反紀律的學生
  □ 學校應採取何種保全措施及暴力防範辦法

研究的主要發現有:
(一)、犯罪暨暴力的嚴重性:
     在 1996 - 97 學年中,超過一半以上的美國公立學校至少有一次以上的犯罪
事件,且十件中至少就有一件是嚴重的暴力事件。全國 57% 的公立中小學曾向警
察局或其他法律執行機構報備有案。除此之外,全國十分之一的公立學校至少有一
次嚴重的暴力事件,如殺人、強暴、性騷擾或攜武器的肢體攻擊或搶劫。在去年一
整個學年中,全國有 19 萬次的攜武器攻擊行為,大約 11.6 萬次的竊盜事件及近
九萬次的破壞公物。這些較不嚴重的或非暴力的犯罪比暴力犯罪普遍,學校報告
的暴力犯罪包括四千次的強暴事件或其他型態的性凌虐以及七千次搶劫及一萬多次
的使用武器攻擊或打鬥。該學年有 43% 的公立學校沒有任何犯罪情事的報告,37%
有一至五件犯罪事件,20% 則有六件或以上的犯罪事件。



(二)、有較嚴重暴力及犯罪的學校類型:
      何種類型的學校易發生嚴重的暴力事件?一般而言,初、高中的學生犯罪率
、其嚴重性及暴力事件發生的頻率均高於小學。相對於 74% 的初中及 77% 的高中
而言,有一件或以上的暴力事件報告,小學只佔 45%。而較嚴重的暴力犯罪在小學
只佔 4%、初中佔 19%,高中則佔有 21% 。報告亦指出,小學校園發生暴力事件的
比率比初、高中來得低,其攜武器的肢體攻擊、強暴及性騷擾事件亦低於初、高中
學生。在 1990-91 及 1996-97 兩個學年中,學生遲到、缺席或翹課以及學生間肢
體衝突乃是三種較常被校長認為嚴重的問題。
(三)、暴力暨犯罪防禦措施:
      學校在面對校園犯罪或暴力時,通常採取何種措施?
1. 大部份的學校對嚴重的學生暴力乃採取「零容忍」的政策,學校或學區對於不同
   的學生犯罪預先訂下應負的後果。
2. 大多數的學校則僱請保全人員以維護校園安全,方法包括:進出學校需簽名,用
   偵測器測試學生是否攜武器上學。
3. 大多數的學校指出有正式的暴力防範計畫:78% 的學校提供正式之校園暴力防範
   課程,50% 的學校則要求全部或大部份的學生參與此課程。

   資料來源: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98, March).
              Violence & Discipline in U.S. Public Schools: 1996-97
              [On-line]. Available:nces.ed.gov/pubs98/violence/index.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中小學校長眼中的教育改革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當美國州及地方教育機關紛紛採用內容及成就標準,決定重組學校上課日以及推動
父母參與孩子教育時,全國注意的焦點落在教育改革上,以上的努力從一九九四年目標
兩千年教育法案通過後更為加強,在該法案的補助下,州擬訂教育改革計畫,包括促進
社區、地方教育協會及學校等由下而上的綜合性改革策略。

  美國教育部前委託對站在教育工作第一線上的學校校長及老師進行研究,旨在了解
對當前教育改革的看法。該部今年五月先發表校長方面的研究報告(Status of Education
Reform in Public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incipals' Rerspectives)
,該項調查研究係於一九九六年春,對全美1360位公立學校校長實施,調查問卷包括以
下的問題:課程與教學中採用內容標準、促進綜合性改革的策略、所有學生實施高標準
的障礙、告知父母對學生學習期望的方法及有關改革策略資訊與尋求協助的來源等。以
下係校長方面研究所得的結論,謹摘譯如下供參:
☆ 72%公立學校校長指出,學校在四門主科上適度或大力地採用內容標準(content
  standards)去引導課程與教學,即數學92%、閱讀/語文90%、科學84%及歷史/社會
  研究81%。另約三分之二的校長(64%)指出,過去三年任何一科的內容標準適度或
    大幅改變。
☆ 約十分之一的校長指出,他們的學校實施問卷上所列十種與綜合性改革有關的措施
    。85%的校長稱使用策略性的計畫讓所有學生達到高的成就水準,及84%的校長稱推
    動專業進修,讓教職員去教導學生所應學習的內容。
☆ 綜合性改革有關的措施中,那三項措施最需要資訊?40%或以上的公立學校校長指出
  以下方面最需要資訊:使用更新的科技如網際網路和電訊,以支援教學讓學生學習
    他們所需的內容(43%),與標準密切相關的專業進修(41%),以及父母參與孩子
  教育的活動(40%)。
☆ 約半數的校長指出以下的因素阻礙對所有學生實施高的學業標準:教導不同程度的
  學生(56%)、不適當的父母參與(49%)及評量措施測不出學生所能做的事(48%)。
☆ 校長指稱他們能提供家長全校進步報告以告知父母他們所期望的學生學習(88%),
  他們也時常提供課程簡介(81%)、學生學習成功的實例(70%)及內容標準簡介(
  61%)。
☆ 就發展內容標準給學校的決定而言,相同比例的校長歸功州教育廳、學區的影響力
  (兩者皆為86%),學校校長及老師(85%)及地方學校理事會(69%)。
☆ 超過百分之三十的公立學校校長指出,以下資源頗有助於他們了解及運用綜合性改
  革的策略與行動:研習活動(41%)、其他校長(33%)、學區(32%)及州暨學區贊
  助的教育會議(31%)。較少被提起的資源包括教育資訊中心(ERIC)、美國教育部區
    育性教育實驗室、美國教育部其他司處或施政計畫、媒體及教師組織(4%或更低)。
☆ 公立學校校長指稱:他們將Title I 補助款用在特殊活動,包括在教室中或另外開
  加強班(pull-out)教導低成就學生(88%)、提供延長的學習機會(64%)、實施
  全校性的教育活動(36%)及提供暑期學習活動(37%)。以實施全校性的教育活動
  而言,小學(51%)高於初中(19%)及高中(11%)。
☆ 接受Title I 補助學校的校長,有43%稱尚了解或頗了解最近Title I 的八項修法,
  實施全校性改革活動的學校校長(54%)較Title I 學校的校長(34%)更了解問卷
  上的八項修法內容,對於每一項修法內容,實施全校性改革活動的學校校長也比較
  了解。

  由於這是問卷調查所得的結論,並未經客觀地評量或查證,校長可能過度渲染他們
參與改革的努力,所以讀者如果有興趣了解該項研究的方法及相關統計資料,請參閱以
下網頁:http://nces.ed.gov/pubs98/98025.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9: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從 ECS 全國論壇暨年會看科技在教學上之運用

                                                   劉慶仁/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各州教育協會(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ECS)於今(一九九
八)年七月五日至八日在奧勒岡州波特蘭市舉辦全國論壇暨年會,年會的主題是「科技
在教學上之運用」( Harnessing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為了方
便與會的各州教育決策者及教育工作者了解當前迫切的的教育科技問題,除了四天會議
中安排的相關討論外,ECS 特別編印「科技在教學上之運用」報告書(Harnessing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針對老師在職進修(Teacher profess-
ional development)、課堂上的教法教材(classroom methods and materials)及科
技基本建設與經費(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financing )等三項重要問題,
加以探討,並提供實施的成功範例、相關研究所得的資料等,這本報告書係集合工業界
、政府機關及非營利機關的五十位科技專家的建議編寫完成的。本人今年隨教育部籌組
之代表團應邀參加 ECS 年會,特別留意會議主題之研討,茲將報告書重點及參加會議
的一點心得介紹於后供參。

  美國目前只有少數的州對於老師職前教育或在職進修中科技訓練有所規定或適度投
資,結果大部分的老師沒有機會了解及學習到科技在教育上的許多用途,及在科技為基
礎的學校情境中有效組織及管理學生,所以老師、學校行政人員及職員需要這方面的在
職訓練。美國科技評鑑局(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在一九九五年的一項研
究中指出,老師於教室中有效使用科技的訓練不合宜、相當少或在時間上安排不當,且
強調電腦操作而非如何使用電腦做為教學工具,該局亦發現對老師使用科技所提供的協
助人員與資料並不足夠,在許多地方並無法獲得當場的技術協助,此外,很多老師指出
很少接觸教學或電子通訊用的電腦,包括電子郵件及網際網路連結。鑒於目前科技設施
已大力建構,應該是考慮如何使用科技於教師訓練活動上的時機了。目前科技建設有成
的州及學區通常使用以下幾項策略:
1、提高師資培育及檢定的要求:有些州鼓勵大學校院與州、地方教育機構合作,建立
  老師畢業所需的科技能力標準,北卡州及加州便是若干採用嚴格科技標準的兩個州
  ,田納西州Vanderbilt大學Peabody學院將科技經驗統整於整個師範教育課程中。
2、對更新的科技提供持續的支援:老師需要繼續接觸設備與軟體、更多有關課程及課
  堂上的經驗,在規畫使用科技中,現場的、同事的支援與協助是重要的。
3、專職的技術人員:許多州及學區提供學校—專職的技術人員,以協助老師使用科技。
4、在職進修機會:學校安排進修活動最好的時機是當教師需要進修,也就是說接近老
  師需要使用相關技能的時候。


    例如,田納西二十一世紀教室訓練計畫(Tennessee's 21st Century Classroom
Training)提供教育工作者教學科技訓練與協助,賓州州長 Tom Ridge 的「與學習連
結」(Link-to-Learn)的措施包括發展惟讀光碟(CD-ROM)教材,以協助老師將科技
帶到教室裏,並提供所有專長的特別指導、課程綱要及特別老師個案研究,惟讀光碟
教材可在一對一或研討會的情境下使用,目前計有三萬個光碟免費送給該州的老師。

  第二個主要問題是學校課堂上使用的教法與教材。利用科技促進學習,需要新的教
法和教材,州在教育科技上做投資,但不能提供新的教法和教材,將會導致雖有很多新
的設備,但在學生學習成就或標準為基礎的改革上少有助益。老師在高科技的情境中能
夠扮演不同角色,多充當促進者及嚮導而不是資訊的傳授者,科技能夠讓老師採用一種
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包括適應個別學習型態、促進合作與小組學習、引導學習者
自我學習等,老師需要持續不斷的協助及同事間的溝通,以有效發展並改進這些技巧。
課堂中的科技固然方便獲取新的資訊,如網際網路、電子資料庫及光碟,也需要新的教
學法,學生需要訓練俾蒐尋、篩選及評估經由科技所得的豐富資訊。事實上,部分州已
採用所謂的「媒體能力」(media literacy)標準(即指利用電子媒體去接觸、分析、
評估及傳達資訊)為高中畢業所需具備的條件,除此之外,州及地方學區在使用網際網
路及其他公用的網路系統上,可能需要採用「適度使用」(acceptable use)的政策。
學校通訊服務項目、軟體及其他電子教材的購買與使用需要決策者與時俱進,了解快速
更新的選擇、資源與所需費用,例如,當軟體產品很多,特別是適用於幼稚園至四年級
階段,其中有許多材料是為家庭使用而不是課堂使用設計的。所以不一定符合課程標準
及目標,故對於軟體產品的選用需要有一套規定。軟體購置的政策需要檢討修正,同樣
地,電子通訊的費用及資訊來源需要定期的評鑑。州也能利用科技經由遠距學習系統提
供偏遠社區強化的課程,更有效地服務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成人線上高等教育課程,
以及提供專家個別指導及其他專門服務。德州在課堂教法教材方面,便是成功的範例,
它在一九九五年修訂的州教育法中有一項重要的變革,即修改學區選用教科書及其他教
材的規定,從允許建議、非建議及開放的教材清單中選擇,俾方便學校使用教科書的經
費去購買軟體及其他電子教材。

  第三也是最後一個主要問題便是有關科技基本建設。州的領導者扮演了關鍵且持續
不斷的角色,以確保全州性的基本建設(包括硬體、軟體及網路連結)足以讓學生、教
室、學區及社區接觸使用科技,不論他們的經濟狀況或居住在何處。與聯邦、地方政府
甚或私人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是設計與維護科技基本建設所必需的,這還包括高等教育機
構、中小學系統、州政府機構、圖書館及電訊服務業之間的聯繫與協調。購買新的設備
及提升、維護現有的硬體設備是各州的一項重要挑戰,當連結到學區和州的資訊系統日
趨重要時,以前的設備在相容性及連結能力上可能造成困擾,結果,有些決策者倡導由
州決定採購事宜及可靠廠商,有些則主張如果學區的科技計畫符合州的要求,就留給地
方去做決定。一般說來,提供誘因及指導綱領的州政策比訂定嚴格規定的州政策要來得
有效。州與地方機關之間清楚界定的角色與溝通,對於建立及維持有效的全州性科技設
施頗為重要。當提升或裝設網路連結牽涉到費用、預定的用途、地形、可獲得性等因素
時,從光纖、電纜或無線電中慎選一種設備。南方科技理事會(Southern Technology
Council)在模範學校成功經驗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州所訂的政策如能讓學校層次施行
教育科技是最有效的。每一州必須考慮使用科技的機會及均等的問題,若干研究證實貧
窮及少數族裔學生較少有機會使用大部分型態的科技,而且使用的機會因種族、年齡及
地區有所差異,有關科技基本建設的決定將對許多社會、經濟問題產生深遠的影嚮,在
圖書館、社區中心及在學校放學以後的時間提供社區使用科技的機會,是各州改善科技
資源使用均等的一種方式,例如,紐約市第六學區擬訂一種普遍的購買暨出租計畫,以
服務學區內的低收入家庭。「科技在教學上之運用」報告中,列舉說明教育科技基本建
設有成的三個州,如聞名的愛荷華州通訊網路(Iowa Communication Network)、猶他
州教育科技計畫(Uta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以及西維吉尼亞州在促
進中小學連結網路所做的投資與努力。

  由此可知,ECS 已明確指出老師在職進修、教法教材及科技基本建設是當前科技在
學校教育運用上的三項重點,ECS主席(1997-98)、現任愛荷華州州長Terry Branstad在
會議中曾對五百多位與會者指出:訓練老師使用科技應該受到全國迫切的注意,科技雖
不是解決教育弊病的萬靈丹,但卻在今日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學校老師及教授需要
利用它,並用它來教學,拒絕科技便可能讓他們變得落伍。而與會者也相信,高等教育
機構,特別是培養學校老師者,必須在教育轉型以迎接數位時代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試
如 Branstad 州長所言:受過訓練的老師在從事教學工作之時,須在相關科技上做好準
備,這是十分重要的。最近,教育部長林清江為迎接新世紀的來臨,已勾勒出二十一世
紀教育發展的願景,規畫於九十學年即公元二OO一年達成十一項具體目標,使我國以
教育的成就締造另一次臺灣經驗。前述具體目標中便提到每一學校都有電腦教室,國中
小學生都有機會上網,這與美國積極推動教育科技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盼以上的報告
有值得借鏡的地方。(資料來源: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1998).
Harnessing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98-2).  Denver: ECS
Distribution Center等.)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9: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間企業如何促進學生的數理學習

                                           施吟詹/駐休士頓文化組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今天的經濟社會裡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死記、強記的技
能,還需要分析的能力、嚴謹的思維及具創意的想像力。在這個多變的經濟環境下
,要成功所需要的能力均需奠基於數理觀念的掌握,數理與現代的工作關係之密切
,可由以下的資料與數據反映出來。

★  一項研究顯示大約有百分之四十的十七歲青年因不具備必要的數學技能故無法
    勝任製造業的生產工作。

★  當全國技能標準理事會(National Skill Standards Board)委託實驗性的計
    畫,挑選出十二種工業部門所需的基本技能,其十二份報告中有十一份提出「
    對基本數學更進階的數學有某種程度的熟練(譬如代數、幾何或三角學)」。
    今天許多行業中對基層工作所要求的數學能力程度提高了,如製造業的技能標
    準要求工人能夠解釋不同的精準儀器的校準規定,而化學處理工業的技能標準
    要求工人能夠運用微分來計算比率等。

★  雷射外科手術、環境追蹤、交通偵測等跨世紀的工業之核心「光量子」——運
    用以光為主的資訊,從事這些欣欣向榮的行業的技術員在許多物理、化學和生
    物的技能中,必須會計算音波的頻率、週期、波長、及速度。

★ 「英代爾電腦公司(Intel)」的基層員工所需具備的「新基本條件」為學過化
    學、物理和電子學至少各一年,加上確實能掌握基本科學知識。

★  根據一項汽車工業通用的標準,一個基層工人必須會運用物理的公式計算,妥
    當地裝配汽車電子管線。

★  根據一項為拜爾公司(Bayer Corporation)所做的問卷調查資料顯示,有百
    分之八十四的公司人力資源主管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理科知識將會是基層工作
    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美國終將要面對教育上的缺點了,勞動力上技術的欠缺已嚴重影響美國的生產
力和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在美國公司中高科技工業工作出缺及超高的訓練費用來教
授員工補救性的技能,是極尋常的事。一項問卷調查,查訪四百三十位媒體上所披
露過去五年中成長最迅速的美國生產及服務性公司的企業總裁,結果顯示,有百分
之六十九的總裁表示缺乏有技能、受過訓練的員工是影響企業成長的主要障礙,去
年的訪調結果只有百分之五十九。

    更糟糕的是,工作出缺及昂貴的補救訓練費用使得公司無法如同以往提供給員
工工業和工作相關的訓練,而以前這類訓練讓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工人。倘若所
有的高中畢業生在數學、科學和其他的學科技能都能有很好的基礎,能夠接受這一
類進階訓練,那麼成功的希望無窮,但以下的數據即告訴我們這並非事實:

★  依據全國商業經濟人協會資料顯示,一九九七年一月問卷調查的公司中,有百
    分之五十的公司認為和一九九五年七月普查結果相較,缺乏技術勞工的情形加
    倍嚴重。

★  在北維吉尼亞白熱的高科技工業中,十個資訊科技相關的工作,大約有一個出
    缺(這個比例與全美的比例相仿),而這個問題也不單單存在於某種行業或某
    個地區,技術短缺是一個全美的問題。「全美資訊科技協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 ITAA)表示,美國學生普遍對數
    理缺乏興趣導致技術資訊科技勞工的短缺,而不僅高科技公司面臨這個問題,
    像聯邦快遞公司(Federal Express)亦有同樣的困難。

    為解決缺乏技術勞工的問題,因應的對策可分述於下列各項:

★  明列工場對學科技能的要求,並定期與學校、家長及學生溝通勞力市場的需要
    ,以確保這些技能被納入學業標準中。

★  支持更多嚴格的教師訓練,這類訓練讓老師能教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並成功地
    運用在工作上。

★  支持使用清晰、可信賴並廣為散佈的學生學習成果資料。

★  將學生學習成果做為聘僱決策的考量,讓所有的學生知道學業成果的重要性。

★  鼓勵員工,尤其是身為父母或社區的基金保管人積極參與當地學校的活動,幫
    助學生達到較高的學業標準。

將這些對策付諸行動的實例又可分為三類:

☆增加建教合作

    工業界促進數理教育行動(Industry Initiatives for Science & Math Educa-
tion,簡稱 IISME)創於一九八五年,是舊金山灣區、政府實驗室與加州大學柏克萊
校區勞倫斯科學堂合作的夥伴關係,成立 IISME 暑期實習計畫,提供幼稚園到十四
年級的老師在應用科學和數學領域方面簡單的暑期工作,讓老師們有機會接觸工業、
政府實驗室和大學最新的科技及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這項計畫的主辦人讓老師們運
用暑期工作中十分之一的時間設計一個活動計畫,將他們的暑期經驗溶入其日後的教
學中。IISME 已影響了超過五十萬的學生,而參加過的六百多位老師們中,有百分之
九十的人認為 IISME 是他們所參加過最好的專業訓練之一。

☆採用學校成績作為聘雇考量

    田納西州擁有一萬兩千名員工的東方人化學公司(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自一九八九年以來,要求其應徵者必須提供高中或大專的學校成績單,應徵者須具備
的基本條件是修完某些課程,因為該公司的工作分析顯示,某些特定的數理及英語教
學技能是該公司員工在工作上需要運用的。長久以來東方人公司因使用學校成績作為
用人的考量而受益匪淺,而當地高中的進階數理課程的選修人數亦大大的增加。

☆「重視學業成績」運動

    「全國企業總會(National Alliance of Business,簡稱NAB)」於一九九七年
夏和所屬之「教育改革企業聯盟( Business Coalition for Education Reform)」
合作推出為期兩年的「重視學業成績」運動(Making Academics Counts Campaign)
,大力強調學校課業表現與工作成功之間的關係,這項運動的目標是讓至少一萬個公
司,包括各種規模的公司,在聘雇人員時能將學校成績及其他學業表現成果納入考量
,NAB 提供各公司負責人、教育工作者及其他社區人員在施行這項運動時必要的協助


(資料來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8, May). The Formula for
  Success: A Business Leader's Guide to Supporting Math & Science
  Achievemen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cer.org/timss.)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9: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公立小學推動父母參與教育之現況
                                                   房思平/駐休士頓文化組

      美國大部分的公立小學(幼稚園至八年級)主動與家長搭起溝通的橋
樑,告知家長有關學校的課程及學生學習表現。有百分八十四左右的學校提
供學校標準化測驗成績及學校教育目標的資訊,並於學期中分送學生學習成
績報告。百分之八十二到八十九的學校提供促進學生在家中學習或有關教養
的資料給父母。社區服務的訊息一般在較大的、城市裡的及少數族裔學生超
過半數以上的學校較易取得。

      在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六年學年中,大部分(84-97%)的公立學校舉辦
各種不同的活動如校園開放、晚間返校活動、家長會、藝術、運動等表演展
覽或學習成果等,以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指出,父母較喜歡參加能夠與孩子
老師有互動機會的活動,全美有半數及以上的學校表示家長參與家長會、學
校開放及晚間返校的活動。

      父母參與孩子學校活動也因地理區域、貧窮度及學校少數族裔學生的
多寡有關,如在低貧窮區學生家長參與孩子學校開放日活動的比例與高貧窮
區的比例為百分之七十二與二十八。同樣在少數族裔多的學校與少數族裔少
的學校而言,其父母參與孩子學校活動的百分比例為六十三比三十。另就地
域而言,美國東南地區父母參與孩子學校的活動亦比其他地區低得多。

      一般來說,公立小學並不常讓學生家長參與學校的決策,但有三分之
一到四分之一的學校則讓父母部分參與大多數的決定,如有百分之三十一的
學校相當考慮家長在父母參與活動設計的建言。另外,百分之七十九的公立
小學將家長納入諮詢暨政策委員會。

      一九九五到九六年間,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公立學校提供父母機會在課
堂內外擔任義工、幫助募款、參與家長老師組織的會議。然而,當為數漸多
的少數族裔及享用免費或減價午餐的學生數超過百分之五十時,學校對家長
參與學校活動的滿意度即減低。

      在影響學生家長參與的原因中,很多學校(87%)指出障礙在於家長
缺乏時間,百分之五十六的學校表示障礙在於學校教職員缺乏時間,及百分
之四十的學校則表示教職員缺乏與父母共事的訓練是一相當大的障礙。此外
,父母的教育程度無法幫助孩子的家庭作業、老師與家長間的文化及社經環
境、語言差異及態度,以及課後校區鄰近的安全等,通常是高貧窮地區及少
數族裔學生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學校視為推動父母參與之障礙。

  資料來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98, January)
  . Parent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Efforts by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On-line]. Available : http://www.necs.ed.gov/
  pubs98/9803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4-30 13:04 , Processed in 0.067656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