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新高潮,这是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党的工作的非常重要的部署,在前一段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出版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同时也发出了关于引发三个代表学习纲要的通知,这个工作标志着兴起学习“三个代表”新的高潮也已经拉开了帷幕,中央也明确,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等院校和县处级以上的干部是重要的对象,一个是要让广大师生和干部、学生学透,学以致用,同时为了更好地部署,我们学校下一步阶段各个层面的学习以及理论研究工作,我们今天特定邀请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长周锦尉做一次辅导报告,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周锦尉同志给我们做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的会议先是周锦尉给我们做报告,随后党委王书记做我们学校下一阶段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简要的部署,接下来我们就先请周锦尉同志给我们做报告,大家欢迎。
周锦尉
很高兴交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大致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做我学习的体会交流。我们知道十六大党的建设部分,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中央有一个战略部署,就是在全党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样一个战略安排,新高潮的工作现在就开始了。中央部署是这样四个布置:6月8日中央发出印发中宣部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纲要,6月10日各地新华书店可以买到这本书,6月15日中央有一个长篇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新高潮的通知,这个通知在20日以后在报上公布,相当于1998年我们注意过有一个中央的通知,即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再后来也是在报纸上公布的。第三个布置就是在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三个代表”理论讨论上有一个报告,反映党中央的重要精神,以及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特别是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问题,谈一些中央的意见。第四步到7月20日,中央还要派宣讲团到各地宣讲,结合十六大精神新高潮的要求,以及纲要的内容和锦涛同志的讲话,大致是这四个布置,可以这样表达,就是纲要的印发是新高潮的开始,通知发下来,它是整个新高潮的部署,胡锦涛同志讲话是掀起新高潮主要的动力,中央宣讲团高各地宣讲就进一步推动掀起新高潮这么四个步骤,各省市发了通知,上海市也抓紧新高潮的学习。今天我结合自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纲要学习的体会,跟各位做一个交流,因为我也参加了纲要的编写工作,今天打算谈三个问题:
第一,纲要编写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纲要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特点。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的内涵,我们以纲要作为导读,以这样的方式跟各位交流。
第一,纲要编写的背景和意义我从四个方面理解。1、纲要的编写是我们党四项基本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通过学习纲要可以进一步理解我们党是怎么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建设。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非常重视政党的理论思想建设的,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来看都是这样的,在没有夺取政权的情况下,当时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著作,马克思重要的一些著作的出版、发行他着力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当时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两个重要的著作发表以后,资产阶级的政治家们采取封杀的措施。恩格斯做了两个动作,一个从正面阐述马克思的观点,对马克思的著作写述评,长短述评都有,在1867年6月10日写到在一切报纸上发表文章,不管是政治性还是其他性质的,只要肯发展就可以,既要有长篇的书评,也要有短篇的书评,主要是要多,要精采。他们采取完全沉默的政策行不通。第二个办法恩格斯从反面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来纂写批评马克思著作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关注,揭破敌人沉默的阴谋,马克思两个著作发表以后,恩格斯用正面的方法和反面的方法都写过文章,反面的文章恩格斯写过9篇书评,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做了重要的修订出版,对马克思摩尔根古代艺术摘要恩格斯改写,完全写成一个著作。另外马克思生前第一件事定稿,第二件和第三件只是手稿,恩格斯做了整理和撰写,形成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为宣传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做了不朽的贡献。列宁去世以后,当时决定出版列宁的文章,构成了列宁主义的完整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总结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党中央组织了出版委员会,刘少奇担任主任负责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1956年10月,1952年4月,1958年4月,先后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卷,1967年10月又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四卷的合订本。当然由于当时的条件,毛主席曾经把出版第五卷的任务给邓小平,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没有完成,所以毛主席过时以后,华国峰思想没有转变过来,所以第五卷没有成功。改革开放邓小平一系列精采的思想,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实践过程当中,非常强烈的感受到邓小平的思想、理论是相当宝贵的党的财富,一定要把它总结出来,所以在邓小平理论总结提炼概括,提出形成学习发展过程当中党下了极大的功夫,概念本身是邓小平在1982年十二大闭幕式上的概念,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后成为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三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三届七中全会又把这个理论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做了梳理,到十四大我们党第一次把邓小平的名字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在一起,叫做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后来成为专用名词,而且十四大的时候,把邓小平理论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概括了几个方面,也就是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环境,政治保证,发展战略,领导依靠祖国统一等等,形成里面一个抽象层次相统一的一些问题。十四大以后,我们党在提炼概括邓小平理论过程当中,又做了三件工作同时进行,一个是完整出版邓小平文选的原著,邓小平同志的原著是1983年出版了一本,是邓小平同志1975年至1982年的本子,也没有命名为第几卷,就叫邓小平文选(1975至1982),1988年中央又出版一本邓小平同志1938至1965的本子,十四大以后正式出版邓小平文选,93年夏天很热,邓小平冒着酷暑审定1982年至1993年的工作,后来在1993年11月2日出版,以后我们对前面两歌本子,即1938至1965和1975至1982年的本子,分别把一些重要的文章再做审定,形成第一、第二卷,现在邓小平文选第一、第二、第三全部完成,而且非常有意义,邓小平生前自己审定全部历史,革命和建设过程当中重要思路的主要文章就是邓小平。马克思我们知道他有很多的著作是恩格斯后来审定,编撰的,而且充实了;另外就是斯大林以后编撰的。毛主席的著作生前完成四卷,所以邓小平是革命时期、改革时期全部都是由他自己审定的,成为宝贵的主体。
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专篇,把邓小平的文章加以分类,形成30本东西,大致用的两年的时间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版,有利于党员在学习当中,从专题容易找到邓小平这方面的精采论述。
第三,我们党准备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纲要,叫做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纲要,这个工作大概进行了两年时间,这个纲要编写过程当中,我参与后面的工作,就是邓小平纲要的工作,也是非常仔细,因为这个纲要是比较简明的,这个纲要是64000字,要把邓小平的著作精采的观点如珍珠般串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体系,所以三个本子相映,相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获得党内同志们的认同,所以这次主张党中央十五大报告里面第一次明确提出来邓小平理论,而且起到指导的作用。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当中特别注意党的理论建设,理论提炼、概括形成过程。根据这个纪念,我们对江泽民同志第三代理论创新成果加以提炼、总结、概括,这个工作即以新时期的经验推进,大致也是三项工作在进行:
第一,出版编写江泽民的原著。除了单行本以外,大的分类原著也出版了三本,一个叫《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一个是《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一个是《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已经出版了,江泽民同志的文选也在编写当中,因为我们中央文献有毛泽东著作组,有刘少奇著作组、周恩来文选组,有朱德文选组,也有邓小平文选组,现在有江泽民文选组,这次纲要编写江泽民也参加了,这个工作成为第三代中央领导理论创新的主题部分。还有两件工作,一个是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之编,这是1999年6月酝酿,大致用三年零两个月,形成一个专题,就是篇幅比邓小平那本专集还要大,是52万字,25个专题,119个小题;还有一个工作就是江泽民的纲要,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纲要,也在进行当中,2000年底至现在,大致经过一年半的时间,目前这个纲要和我们党员同志见面了,所以这三个同志一个是原著原汁原味,纲要也有利于对江泽民整个理论成果、创新成果的逻辑结构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中央把它定为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辅助材料,它全面正确科学地表达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些重要内容,所以这当中可以看出我们党习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理论事业创新的党,党的事业不停顿,党的理论首先要不停顿,这是我说的第一个背景和意义。
第二个背景和意义。纲要有助于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三个代表是三句话的论断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由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明确提出来是2000年2月份,在广东考察的时候提出来的,考察先到高州区动员三讲的活动,在这个讲话当中,江泽民说了两个代表,先进文化问题还没有说,到广州谈话的时候,完整概括了“三个代表”,以后“三个代表”论断就出来了。这个论断高度集中概括了邓小平、毛泽东以及我们党很多重要的思想,也反映了江泽民一系列认识的标志性的概况,渗透在他的一系列的论述当中。对“三个代表”的理论,开始人们比较多的是从三句话论断去理解的,对不对?很对的,但是够不够?不够。不仅是三句话的论断,又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因为既然是党的指导思想有地位的,指导思想有地位的它必须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它不可能是一个论断就是党的指导思想,它必须是系统的科学理论,不是一个散光思想,零碎的,它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所以这个问题在纲要里面是非常鲜明地表达出来了。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起草组同志也着重做了领会,也有内部理解的一些说法,内部理解的说法写成文字是不确切的,有一种说法是三句话的论断可以说是科学内涵,但是渗透在一系列的论断里面,全部的体系可以说是科学的外延一种理解,但是用文字表达出来不是很确切;还有一种说法,三句话的论断是狭义理解“三个代表”,一系列论断连在一起变成一个系统理论,它是一个广义理解三个代表。这两种理解我们也可以体会他的想法,但是表达出来不是很确切,所以现在文字上不能这样表达。具体怎么表达?我们看一下纲要第2页,第二自然段最后四个字,叫三句话的论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第十页最后几个字,就是“三个代表”它是反映了相互关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一个叫集中的概括,一个叫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两个表达就比较准确,反映了我们对“三个代表”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所说的第二个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