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文 男 1941年出生 哲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
主持人:万象更新,思想为先,欢迎各位准时收看今天的《世纪讲坛》节目。说起教育可能更多的人想到的是两个字,那就是“上学”。毕竟在人的一生当中,集中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来完成的。那非常巧的事,最近我楼上楼下住的邻居家的孩子都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
每每家长遇到一起的时候,总是离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你们家的孩子到什么学校去读书”。相信和他们一样千千万万个父母的孩子,可能现在或者是一直以来都在被孩子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去读书,到底应该受什么样的教育而困扰着。今天的节目开始我们就将和大家一起来谈谈,上学或者是谈一谈教育这个当前最热门也是最重要的话题。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院长
胡瑞文:我想时代在发展,整个的环境也在变化,不一样了。我是在1946年上的小学,在1957年高中毕业,然后读了5年大学,那时候我们国家的教育还很不发达,那时候解放以后实际上进入中学的人机会很少,进入小学的人也只有1/3。我记得我1954年进高中的时候全国招生只有20万人,现在我们高中招到多少呢?去年招到600多万人。在我读高中的时候,1000个人中间只有20个人能读高中,就是2%,但现在1000个人中间,可以有400个人读高中或者职业教育,增加了20倍。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满足于受一般的教育,要受一个好的教育,因为现在我们21世纪要迎来知识经济的时代。又是独生子女,过去一个家庭可能有2—4个孩子,往往有一个孩子能够受到好的教育,大家就满足了,可现在因为独生子女,可能四个老人,一对中青年的夫妇,一个孩子,就是421现象。因此对这孩子的教育期望值特别高,同时现在从全世界和国内,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那么这一个竞争中间,谁能够在就业中间取得更好的岗位,到一个更好的行业或者部门,就取决于他具有多少知识和技能的资本。所以大家都知道,现在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更多的取决于他自己拥有多少知识资本,而这个知识资本、能力资本是要通过教育培训获得的。大家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也好,上海的老百姓也好,这是一个进步的表现,因为他重视教育了,他的下一代就更能适应社会,竞争力就更强。我读书的时候,读中学的时候,那时候一年只要几块钱的杂费就够了。后来读大学的时候,当时主要提供我生活费,学费也免收的。但是当时我1957年考大学的时候,是1000万个18岁人口,只招了10万人,所以从全国来说,100个家庭交税或者劳动来供养1个大学生。现在我们的招生去年已经招到400万大学生,400万大学生也就是说现在有20%的人能进大学,增加20倍政府就负担不起了,因此现在教育中非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要逐步提高,要大家成本分摊,因为政府补贴,补贴这么多人,哪一个国家要全部人读大学承受不起。我想情况在变化,那么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如果你不是要选择性的学习,选择学校,要接受精品教育,优质教育。我想刚才你算的帐差不多,大概二三十万,但是如果你并不要求选择很优质的很特色的教育,主要进入政府提供的教育的话我想不要那么多钱。一般小学初中,现在也就是收几百元杂费,但你要选择特色的小班化的。从小就是外语、艺术教育有特长的,这样的学校它的班额很小,它的设备很贵,它的教师也要求比较高,教师要给比较高的工资,因此它的成本就高。据我接触上海最好的小学,它小班化教育有特色的,大概1个学生1年要1万元左右。就是这个学校1个学生1年学校支付每人1万,不算他的吃饭,不算他的书籍,但是我们政府现在能够提供多少呢?政府大概只能提供平均4000多块。因此我们政府一般提供的就是三四千元钱,3000-5000元的目标里,你如果不满足,你说我要选择好的学校,这个学校可能就成本比较高。比如说有些外国语小学,比如说有些有艺术特色的小学,这样的小学它成本高了,那么政府应该是公平地给大家补贴,或者这样的学校它觉得我政府不可能去买单,那么你家长自己来买单。这样的情况下一学期如果是1万元钱,他读5年就是10万,那就全部自己买单,但是政府对绝大多数的上海市民来说它提供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只是收一些杂费,因此这个负担是不高的,问题是有部分人他选择这样的精品或者特色的教育,我觉得也应该允许应该鼓励。我觉得为子女教育投资,进行教育消费,这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对全社会进步有利,我觉得我们并不应该限制。我们的教育只准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我们政府比如规定40个人一个班,人家要愿意选择一个20人一个班的民办小学,而这个小学又有可能有外籍教师来教的,它的成本肯定高,那么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教育国际化程度,要有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兼有外籍教师来给他教外语,或者请些兼职的艺术有特长的老师来给他兼职教,比如钢琴手提琴,或者教他画画,这种成本都很高。我觉得我们应该满足不同家庭不同的市民的需求,政府我提供最大路的最普及化的但是合格的教育,你们到我们政府的每个学校来获得读书的机会,政府都提供给你机会,这个机会政府对这些学校的补贴是平等的。我觉得只能要求这一条,不能要求非常好的学校成本非常高,差的学校成本低都是政府全额补贴,我觉得不公平,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应该说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政府已经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说一下大概上海每年现在教育经费都增加15%-20%,从我掌握的数据来看,在1990年的时候上海的政府一年提供的教育经费大概不到20亿。到去年整个上海市政府提供的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已经将近150个亿,因此说政府还是尽了很大的努力。为居民提供的教育条件,大家应该看到越来越好,比如我们建了那么多寄宿制高中,就使得我们的优质高中入学的机会多得多,大概上海现在一年可以提供的优质高中入学的机会,大概要有4万多,而在七八年以前大概还不到2万人,所以大家现在觉得在上海读高中优质的机会就比较多,居民比较满意。我们整个上海来说,民办教育也有很大发展,主要是在小学初中。因为小学初中它的成本可以相差很大,我刚刚说了如果是40个人50个人一个班,或20个人一个班成本不一样,如果他要自己加很多外语的特色的教育或者他要引进小学教育,让大学本科毕业的毕业生来做教师的话,或者请很多高级教师来上课的话,它的成本也很高。还有校园很多其它方面的开支,包括现在来说要有校园网,要有很多计算机,希望最好3-5个学生有一台计算机,这个成本都很高,政府要全部按这样豪华型的标准,或者高标准来配置还不行,但是有的家长愿意,所以民办学校就有人来投资,比如我们上海最早的新黄浦学校,就是新黄浦集团投资的;比如万科实验学校,也比如最近中远(学校),就是中远置业集团(投资)。还有转制的,比如说世界外国语小学,世界外国语初中,这些都是满足了一部分家庭择校的需要,它的成本肯定比一般的公立学校高。但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到这样特色的教育,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教育的发展,对满足老百姓需要是有好处的,因为一个是老百姓的支付能力不一样,第二个老百姓家庭根据他不同的情况,他对孩子的期望值或者孩子的兴趣,他的选择也不一样,这个我觉得就像买房子一样,比如说你买一套房子,如果就它的基本居住功能来说,能够达到你的要求,那你可能花30万40万也够了,你希望住得舒服,你希望比较有排场,它的功能更多。也可能你要花80万100万买一幢房子,我觉得应该鼓励人们多元化的选择,否则市场的消费就推不动了,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就业。你如果40个人一个班,政府是负担得起的,只能全市比如有10万教师就业,如果大家有一部分人愿意选择20个学生一个班的,那么就可以增加2万教师就业,这不是对我们都有好处嘛。我觉得随着整个社会对新一代的知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我们还面临着国际人才的竞争,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老百姓对孩子教育的要求希望也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光政府的投入满足不了,我觉得应该还要动员全社会动员老百姓一起来投入子女的教育,下一代的教育。 教育要有一个好的教育,大概要有两方面的投入,第一个是基本设施的投入,就是说要征地, 要造校舍要有设备,现在这个基础设施的建设,建一个1000个的小学初中的话,大概总会要3000万到5000万的投入;如果建一个中学的话,要上亿的投入,这些光靠政府是不行的,因为政府首先保证的是最大众化的这一部分义务教育,还有要解决对其它国内教育补贴一部分资金经费,要把所有的学校一下子提高到很高的标准,政府受不了。如果允许老百姓选择教育的话,又允许他有一定的回报的话,那么事业集团,或者一些社会团体,它就愿意投资教育,因为现在很多资金没地方去,我可以说现在最大的卖方市场就在于优质的特色的基础教育,或优质的高中教育,还有高等教育我们还满足不了大家全部入学的需要,所以教育已经成了一个最大的对老百姓满足需求的一个市场,这样的情况下,我就觉得教育应该是半事业半产业。它一部分是政府办的,或者政府补贴一部分的,一部分是要自己付费,一部分是社会来举办来投入的,应该是半政府行为半私人行为,或者家庭的行为,半计划半市场。因为我们现在政府能够提供的全国来说,大概政府现在提供的占GDP3%点几,上海也就是整个全社会投入大概也就是3%左右,可是真正国际上的发达国家,或者对教育能够充分满足老百姓需要的,大概整个教育的投入要有7个百分点左右,我们现在政府如果再作更大的努力能够比如投资到3.5% 4%,那么还有3%可能就是要全社会和老百姓自己来投入,而这个投入应该是谁投入谁得益,不是让他捐款,就是我可以选择学校,我可以选择好的学校,或者我要上大学,上大学不可能政府全包,公办学校满足不了他可以到民办学校,这个学校他觉得不满意他可以选择另外一个学校,但一部分学校或者一部分城市的教育是要自己付费的。这样就形成一个教育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所以教育因为首先是政府行为,政府要对教育首先负责,但是政府又包不了教育,所以教育我认为是半事业半产业,要利用市场机制调动老百姓的资源,全社会的资源。把我们的教育搞上去形成多元化办学的格局。但是在很多人的观念当中,还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思维习惯,比方说选择学校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好的公立学校,或者是有政府办学背景的学校。这很简单,一个公立学校,因为我们的民办教育主要是最近四年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比较短,有品牌的比例还比较小,而我们有些公立学校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它有品牌,它有很深的文化积累,但是我查了一下上海的历史资料,上海在1948年的时候大概有将近300所中学,其中真正公立的也只有30所, 10%。我们现在很多名牌的中学,实际上是解放后把它改造成公立中学的。因此现在新办的民办中学它的有一部分投入很高,或者它请了好的校长教师,老百姓愿意去,但是在高中优先选择的是我们的公办高中,为什么因为这一块高中还不是名牌的比较多,比较说南洋模范中学、上海中学、向明中学等等。因为它有300年的历史,另外一个实际上因为这一部分是政府大量补贴的,大家又看到学校好又可以享受比较多的政府补贴,它的收费比民办中学要低,因为民办中学上海政府还不可能给予补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竞争进一流的公立中学这肯定的。因为老百姓不管你公立私立,是问你能不能给我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教育,而我的付出的代价又是有限的,如果我不能够获得这个机会,那我选择我付的代价更大,但也是能够受到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所以全国和上海都这样一个情况。初中小学因为政府提供的是一个比较平均的教育,那么小学初中大家要择校,就到民办到私立比较多。而高中大学因为政府要大量投资,这些学校成本比较高,建一个学校要几千万几个亿,那么一般的民营的办学者他投资不起这么多,而且他要有个品牌,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往往是进不了公立的大学,公立的好的高中。然后我再是寻民办。首先还是公立,还小学初中现在可能首选的是转制的或者民办的,因为它这个成本可以比较高,它可以收费,政府只能平均补贴比如4000-5000块钱一个人,但它这所学校办出特色,办小班,它需要8000-10000的成本,那么公立学校不可能有这个条件,那么民办学校这个机制就可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是不是人们的这种观念需要改变呢?应该给大家作宣传,确实说,你要选择教育就要准备自己买一部分单,或者全部买单,但是政府有责任为大家提供一个合格的义务教育。高中大学政府要提供一部分有补贴的学校给上,但这个招生可能是有限制的,政府不可能全部人都上大学我都补贴,所以现在上海比如大学一般是收5000块一年的学校费,它的成本是多少呢?成本大概是15000-20000,所以还得政府要一个学生补贴10000到15000块钱,如果规模一下子扩得太大,那么财政就付不起这么多钱,怎么办?可能就要提高学费,或者一部分由民办学校来补充,民办学校他们政府不补贴,它可以扩大规模,按成本收费,所以外地的民办高校有的收成本要收到15000。我们上海因为公立学校比较多,我们的入学机会比较多,所以这样目前的民办学校一般收费是1万块钱左右,但1万块钱左右,它要发展这个资金是不够的,它只能维持原来的正常的运转,这里面就涉及到,我们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应该把这个办学成本不仅仅算它日常的运行成本,还要算它发展建设的一部分成本,这样的话它老停在这个水平上,将来要被淘汰的。这样的话,教育要走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道路,有一个问题已经争论很久了,就是允许企业或者个人团体一些介入,那是不是因为教育也要回报,它要介入必然要有回报,那是不是就会使教育有一些商业味道。我想既然教育首先还是由政府来主导的,因此特别是义务教育,我想它不会走向商业化的道路。就其它的教育来说,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这个在国际上都是由受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家庭来负担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可以走市场化的道路。至于说高中大学它培养了以后个人得益,但是对社会对国家也有好处,因此国家应该补贴一部分。所以我认为一般的高中和高等教育也不会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但是民营学校因为政府还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它必然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对民营学校来讲,学校是它营利手段,那这个教育质量怎么保证呢?我想现在多数办民办学校的应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什么呢,它没有政府的补贴。公立学校有政府的补贴,它要把这个学校办好,有吸引力,它必然要花很大力气在这个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的引进上。因此我想这样的学校是很难一下子能够营利的,因为它还要扩大规模,还要改善设备,还要引进好的教师,特别是民办教育政策放开扩大以后,你价格太高了,人家不来。这样民办教育现在有一个误解,认为办民办教育肯定会赚钱,恐怕不是那么回事。民办教育办的也有风险,因为如果说你是质量不好人家不来帮你,那你的投资就可能全部白费了。它因为现在公立学校满足不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读它,它如果运作得好,成本比较节约,它可以积累一些钱把它的投资的钱收回来,然后过若干年以后才能有营利,所以我想现在还不能说是民办教育把它叫做商业化。如果是完全商业化的,那就要收税了,但是允许它有回报,因为你这样才能鼓励它去办银行贷款,才能鼓励它把钱不要投向别的方面,投向教育,因为说到底教育是需要大量资金大量的投入,才能把教育做大做强,满足社会和老百姓需要。没有大量的资金进来,要把教育搞上去,我看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是不可能的。应该说人的开发人的培养是我们社会国家兴旺发达的最基础条件,应该像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政府或社会和家长一道来重视投入,谁投入的越多将来它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越强,这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就强,然后就会形成比较优势。如果舍不得在这方面投资,将来在整个的科技进步过程中间,在整个国际化的过程中间那就处于相对劣势。因此我是主张上海的话,应该多种形式办学多种办学体制,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特色教育,让老百姓来选择,而且我们上海由于有独特的区域优势,还应该更多地为全国服务,让更多的全国的孩子,愿意到上海来选择优质教育的话提供,但这一部分上海的财政是不负担的,应该由他的家长自己买单。因为全国从历史上来看的话,不仅在二三十年代,三四十年代,是万商云集的上海,也是几万几十万的学子云集上海,在上海受了教育以后有的就留在上海工作成为了移民。有的在上海读了书以后然后又走向全国各地走向海外,所以你可以看现在很多专家,包括我们有些国家领导人的经历,本来都不是上海人,但他们有过一段在上海求学的经历,我们这也是上海对全国的贡献。这方面我想上海还应该更多地起好作用,建立更多更好的优质的学校为全国服务,也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推动上海投资,推动上海更多的消费,推动上海更多的为全国服务。我想这个应该是很好的第三产业,,也是拉动上海经济的一个手段。大家都看到的,现在每年都要有好多场的国际交流的展览会,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杭州召开。那就是这些发达国家它的教育和它的特色,它们看到中国有一个巨大的教育需求,所以到中国来办展览会,让中国的孩子到他那儿读书,然后你得负担全部的成本,这样提高了学校的效率,也增加了外汇收入,包括一部分家长会去旅游,所以这个教育已经变成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变成他们一种服务贸易,叫教育输出,把留学作为一个产业。从我个人想法,人家内地的其它省的孩子愿意到上海来接受优质教育的话,我们应该创造这样一个条件,但是要办更多的学校谁来投资,那这些满足全国其它省市的需要的这些学校,可能多数是应该用市场化的办法由企业来投资。我接触到日本和韩国,他们都是追赶型的国家,原来二次大战以后,一个是韩国在韩鲜战争以后有一段时间还是很困难的,后来为什么发展得很好,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他们有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教育上他们都鼓励社会私人一起来投资教育。说到这里我手上有一个资料,我们来看一下:说前天美国一年的学校教育总的经费6380亿美元,人均教育经费是2300元左右,而我们国家是600亿美元,人均是50美元;美国一年教育总投入是占GDP的7个百分点,而美国的教育和培训对于GDP的直接贡献是12%,所以说可以说这个教育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一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