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归宿--现代公益基金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资中筠(女) 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湖南耒阳。1947-48肄业于燕京大学,1948-1951清华大学,毕业于西方语言文学系,通英、法文。
万象更新, 思想为先,欢迎资中筠先生登上世纪讲坛。大家好, 非常高兴,今天是我们《世纪讲坛》开播以来请到的第一位来自咱们国内的女性嘉宾,而且我也知道现场很多观众
都是自发前来听资先生演讲的,我知道我们可能很多人,熟悉资先生都是从您的一部译作开始,和我一样,那就是前些年非常畅销的美国小说《廊桥遗梦》。其实那是资先生业余时间翻译的,而且用你自己的话说,就是业余之业余时间翻译的一部作品。那么资先生的真正身份是著名的国际问题及美国研究专家,同时曾经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所长。资先生,我知道您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学的是外国文学专业,那怎么样会从一个非常感性的文学领域转到一个非常理性的政治经济领域?
这纯属偶然。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自己选择职业的这样一说,毕业了分配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们毕业的那一年是国家统一分配的第一年大学生,因此还专门集训,上学习班,明白应该服从国家分配的必要性,然后就分配了。那个时候学外文的人,主要最需要的不是研究文学
而是在外事部门当翻译,或者是处理一些外文的事务,所以我就分配到了叫做民间外交的一些机构。因为那时候跟我们建交的国家很少,所以开展民间外交很重要。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做涉外的工作,当然必须了解国际问题。
那我想知道这么多年下来,您作为一个在我们眼里的杰出女性,除了学术研究之外,您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一个状态,您有哪些爱好?
最早我挑了学外国文学系,当然是对文学比较喜欢。另外从前小时候古书念得多一些,我一直对中国古典的东西是有兴趣的。最近十年来我除了学术研究之外,写随笔写得比较多。就开始整理自己的思想,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所以出了一些随笔杂文集。
我还听说您还特别喜欢弹钢琴?而且在小时候还开过个人演奏会, 是吗?
那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了。小时候学了,然后到高中毕业的时候,老师觉得应该搞一场,就开了个人演奏会。就是袁丽他们那些大学的音乐系的毕业生,他的毕业论文,相当于毕业论文那样,就是搞一场比较标准节目的演奏会。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觉得告一段落了,也跟这个老师告别了,就开了一场演奏会,以后我就越来越退步了。
现在还会弹吗?
弹还是弹, 但是比较退步了,技巧跟不上了。
在我们眼里您真的是多才多艺。那还有一个爱好,其实刚才已经提到了,也算是工作,那就是翻译, 是吗?除了我们刚才说到的《廊桥遗梦》,还有很多作品。
翻译是这样,《廊桥遗梦》实在是提不上的,所以我总是觉得一种很偶然的,非常奇怪的它变成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我连自己的真名字都没用。我翻译大多数也还是被动出版社来约,人民文学出版社常常来希望我翻点什么,我一般觉得有意义的我愿意去翻译比如说最开始的时候翻《巴尔扎克》。翻《巴尔扎克》一个是我很喜欢巴尔扎克,就是傅雷没有翻过的,还有一部分他们要求出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怕把法文忘了,就是温习法文,它很难。
是不是翻译这些文学作品,对于您的学术研究也有一些促进作用或者说帮助作用?我觉得天下的学问都是相通的,就是古今中外你多看一些东西,总会无形中间接或者直接,都会开阔一些眼界,有些启发。比如像《巴尔扎克》,它是个文学小说作品,但是它里面历史典故多得不得了,你当然通过这个(工作),你就会了解很多当时欧洲历史和风土人情。
说完了您的译作,我们再来看看您的著作。我手上这本书是《散财之道——美国现在公益基金会的述评》,就是您最近的作品。我们一般来讲说到美国研究,我们一般的人首先都把着眼点放在政治经济领域,而且我们也知道您以前也一直致力于此,那怎么会突然从这样一个领域转到人们看起来似乎不是特别重要的这种基金会这方面。
我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我觉得研究问题,作学术研究,我跟现在的程序是倒过来的,不是说你先想好一个课题,我要研究这个,然后再去找材料,然后拼命地想完成这个课题。我觉得是相反的,就是说你看了好多好多的东西,忽然发现这事很有意思,然后你再进一步慢慢地深入,越来越觉得这个事情对它加深了了解,然后觉得值得写那本书这样子的。
那么我开始注意到美国的基金会还是在十年以前,你也知道我研究美国是从研究美国外交
以及中国跟美国各方面的关系开始的。那么中国跟美国在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里头,我想了解美国起了一些什么样的作用。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而且我相信也许在座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一个最大的杰作,就是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应该说是中国的西医就是从这个时候,高级的西医除了那些开头来的一些慈善性质的教会医院之外,真正地培养高级的西医的人才以及有像样的正式的医院,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所以我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档案馆去看档案,结果一看档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只看中国这方面,就多得不得了,原来中国从一十年代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这个过程里面,中国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里面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影子。有很多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那个时候科学家起步的时候,总在一个时候得过它的资助,所以我就发现现在我们的最老一代的,大概现在已经八九十岁的科学院院士,在他年轻的时候,在做这个成就的关键时刻,常常是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或者是资助他的科研,或者是送出去留学的基金,所以我就发觉,从这里面发现,它做的事情确实很多。
后来进一步就在研究美国的前几年我写了一本书,就是研究美国二十世纪为什么走向富强,
这个里面我就更进一步发现公益基金会的作用,就是公益事业的作用,基金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一个社会,我认为一个社会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并且能够发展,健康地向前发展,它取决于两个(方面),就是现在大家常常说的效率和公平,也就是说它的发展和平等。这两个方面,你在发展的过程里面,特别是市场经济里面必然两极分化的趋势是非常严重的。你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它的自然趋势是两极分化越来越厉害,但是你要分化到一定的程度,贫富悬殊太厉害了,这个社会就要不稳定了,所以一定会有另外一方面加以平衡。美国这个社会我们常常看到的,它的激烈的竞争,个人奋斗这一面,可是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说改良,向弱势群体倾斜和形形色色的各种因素,使得这个社会不致于(两极分化),
控制它的两极分化,不致于穷人穷得简直活不下去,就以种种办法限制富人的不断地走向恶性的膨胀。除了国家的立法之外,我就发现它的公益事业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