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查看: 428|回复: 2

财富的归宿--现代公益基金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29 13: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财富的归宿--现代公益基金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2004-05-17)

财富的归宿--现代公益基金会发展带来的启示

资中筠(女) 1930年生于上海,原籍湖南耒阳。1947-48肄业于燕京大学,1948-1951清华大学,毕业于西方语言文学系,通英、法文。

万象更新, 思想为先,欢迎资中筠先生登上世纪讲坛。大家好, 非常高兴,今天是我们《世纪讲坛》开播以来请到的第一位来自咱们国内的女性嘉宾,而且我也知道现场很多观众 都是自发前来听资先生演讲的,我知道我们可能很多人,熟悉资先生都是从您的一部译作开始,和我一样,那就是前些年非常畅销的美国小说《廊桥遗梦》。其实那是资先生业余时间翻译的,而且用你自己的话说,就是业余之业余时间翻译的一部作品。那么资先生的真正身份是著名的国际问题及美国研究专家,同时曾经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所长。资先生,我知道您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学的是外国文学专业,那怎么样会从一个非常感性的文学领域转到一个非常理性的政治经济领域? 这纯属偶然。那个时候我们没有自己选择职业的这样一说,毕业了分配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们毕业的那一年是国家统一分配的第一年大学生,因此还专门集训,上学习班,明白应该服从国家分配的必要性,然后就分配了。那个时候学外文的人,主要最需要的不是研究文学 而是在外事部门当翻译,或者是处理一些外文的事务,所以我就分配到了叫做民间外交的一些机构。因为那时候跟我们建交的国家很少,所以开展民间外交很重要。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做涉外的工作,当然必须了解国际问题。 那我想知道这么多年下来,您作为一个在我们眼里的杰出女性,除了学术研究之外,您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一个状态,您有哪些爱好? 最早我挑了学外国文学系,当然是对文学比较喜欢。另外从前小时候古书念得多一些,我一直对中国古典的东西是有兴趣的。最近十年来我除了学术研究之外,写随笔写得比较多。就开始整理自己的思想,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所以出了一些随笔杂文集。 我还听说您还特别喜欢弹钢琴?而且在小时候还开过个人演奏会, 是吗? 那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了。小时候学了,然后到高中毕业的时候,老师觉得应该搞一场,就开了个人演奏会。就是袁丽他们那些大学的音乐系的毕业生,他的毕业论文,相当于毕业论文那样,就是搞一场比较标准节目的演奏会。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觉得告一段落了,也跟这个老师告别了,就开了一场演奏会,以后我就越来越退步了。 现在还会弹吗? 弹还是弹, 但是比较退步了,技巧跟不上了。 在我们眼里您真的是多才多艺。那还有一个爱好,其实刚才已经提到了,也算是工作,那就是翻译, 是吗?除了我们刚才说到的《廊桥遗梦》,还有很多作品。 翻译是这样,《廊桥遗梦》实在是提不上的,所以我总是觉得一种很偶然的,非常奇怪的它变成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我连自己的真名字都没用。我翻译大多数也还是被动出版社来约,人民文学出版社常常来希望我翻点什么,我一般觉得有意义的我愿意去翻译比如说最开始的时候翻《巴尔扎克》。翻《巴尔扎克》一个是我很喜欢巴尔扎克,就是傅雷没有翻过的,还有一部分他们要求出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怕把法文忘了,就是温习法文,它很难。 是不是翻译这些文学作品,对于您的学术研究也有一些促进作用或者说帮助作用?我觉得天下的学问都是相通的,就是古今中外你多看一些东西,总会无形中间接或者直接,都会开阔一些眼界,有些启发。比如像《巴尔扎克》,它是个文学小说作品,但是它里面历史典故多得不得了,你当然通过这个(工作),你就会了解很多当时欧洲历史和风土人情。 说完了您的译作,我们再来看看您的著作。我手上这本书是《散财之道——美国现在公益基金会的述评》,就是您最近的作品。我们一般来讲说到美国研究,我们一般的人首先都把着眼点放在政治经济领域,而且我们也知道您以前也一直致力于此,那怎么会突然从这样一个领域转到人们看起来似乎不是特别重要的这种基金会这方面。 我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我觉得研究问题,作学术研究,我跟现在的程序是倒过来的,不是说你先想好一个课题,我要研究这个,然后再去找材料,然后拼命地想完成这个课题。我觉得是相反的,就是说你看了好多好多的东西,忽然发现这事很有意思,然后你再进一步慢慢地深入,越来越觉得这个事情对它加深了了解,然后觉得值得写那本书这样子的。 那么我开始注意到美国的基金会还是在十年以前,你也知道我研究美国是从研究美国外交 以及中国跟美国各方面的关系开始的。那么中国跟美国在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里头,我想了解美国起了一些什么样的作用。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而且我相信也许在座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一个最大的杰作,就是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应该说是中国的西医就是从这个时候,高级的西医除了那些开头来的一些慈善性质的教会医院之外,真正地培养高级的西医的人才以及有像样的正式的医院,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所以我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档案馆去看档案,结果一看档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只看中国这方面,就多得不得了,原来中国从一十年代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这个过程里面,中国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里面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影子。有很多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那个时候科学家起步的时候,总在一个时候得过它的资助,所以我就发现现在我们的最老一代的,大概现在已经八九十岁的科学院院士,在他年轻的时候,在做这个成就的关键时刻,常常是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或者是资助他的科研,或者是送出去留学的基金,所以我就发觉,从这里面发现,它做的事情确实很多。 后来进一步就在研究美国的前几年我写了一本书,就是研究美国二十世纪为什么走向富强, 这个里面我就更进一步发现公益基金会的作用,就是公益事业的作用,基金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一个社会,我认为一个社会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并且能够发展,健康地向前发展,它取决于两个(方面),就是现在大家常常说的效率和公平,也就是说它的发展和平等。这两个方面,你在发展的过程里面,特别是市场经济里面必然两极分化的趋势是非常严重的。你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它的自然趋势是两极分化越来越厉害,但是你要分化到一定的程度,贫富悬殊太厉害了,这个社会就要不稳定了,所以一定会有另外一方面加以平衡。美国这个社会我们常常看到的,它的激烈的竞争,个人奋斗这一面,可是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说改良,向弱势群体倾斜和形形色色的各种因素,使得这个社会不致于(两极分化), 控制它的两极分化,不致于穷人穷得简直活不下去,就以种种办法限制富人的不断地走向恶性的膨胀。除了国家的立法之外,我就发现它的公益事业是非常重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3: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对基金会来讲一般的普通人可能对此不是了解得特别多,我相信您这么多年研究下来 一定会有很多的经验和启示,下面我们就一起用掌声资先生进入今天的演讲,题目是:财富的归宿--现代公益基金会的发展带来的启示,掌声有请。

我现在想这样子大家一般的人说到基金会,大概都有个概念,比如说特别是现在我们在高校,经常有一些项目得到基金会的资助,开一个国际会议,开一个会议有一笔钱,我想这已经都很熟悉了。但是究竟这个基金会是怎么回事?当然全世界都有,西方国家都有基金会,但是在美国有它的特点。(在美国)它的作用特别大,它的规模也特别大,所以我就想先简单地说一下它的规模。我说的是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这区别于两个东西,区别于传统的慈善事业。传统的慈善事业古今中外都有,反正是有钱人有各种办法捐点钱给穷人,或者灾荒或者济贫这一类的,还有在西方主要的是教会,教会是一直在做这个事情的,所以现代的公益基金会跟这个有所区别。还有我说的要强调的是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因为现在我们常常听说 什么对冲基金共同基金,这种是炒股的基金,这个不算,是不同性质的。我说的基金会,它是有限定的,它是为社会的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它区别于传统的慈善事业,就是说它们的目标不完全一样,它不是直接布施穷人给济贫(或者)捐一笔钱给孤儿院或者是捐一笔钱给残疾人,不是这样的一种做法。它是带有系统的,用他们的话来说是科学地花钱,所以我为什么把这本书叫做《散财之道》呢?赚钱有赚钱的办法,花钱,怎么花在点上,这是基金会最重要的一个任务。还有在美国应该说现代基金会,我把它算作真正的大基金会,从20世纪初开始这个事业不断地发展,这个材料截止到2001年已经有5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基金会。它一般的资产从多少年来,它也是随着整个总财富的积累而发展的,它一般占美国总的GDP的3-4%,有的时候少一点,还有一些非盈利组织不完全是这种基金会也算在内,这个比例不算大,但是它起的作用是相当的大。我还要说这5万个基金会包括很小很小的,大概能够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资产在大概2-3百万以上的有1000个。有一些很小的,什么都能成立的比如夫妇两个人稍微有点钱也不用有很多钱,他忽然就说我们成立一个,叫做什么什么,比如他叫强森,他就说叫强森基金会,然后去注册,完了之后他说明,我每年出2000元钱 救济几个学童,就是穷孩子上学,这也算。这很小,他的目的非常狭窄。或者有的人家里面有人死于癌症,他就说我成立一个,就出5000元钱或者10000元钱,成立一个小小的基金会,每年给一点钱,或者是捐给研制治癌症药物的项目,或者是捐给得了癌症住不起医院的穷人,反正总之他就可以这样。我现在讲的大的有影响的综合型基金会,那就很大了,像福特我们都是很熟悉的,福特基金会几十年来,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它是占第一位的。它的资产和每年的资产,和给出去的捐献的,都是占第一位的,一直到大概是2000年开始它就屈居第二第三了。现在遥遥领先第一位的就是比尔·盖茨,大家也是最熟悉的了,盖茨基金会它有几百亿的资产,这个基金会做什么呢,我简单介绍一下它都做些什么事情。 第一位是教育,差不多每一个基金都有它自己的定向,根据它成立人的兴趣和想法,它是不一样的,但是共同的普遍的它必然都有教育,各种各样的教育,成人教育、 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 等等,以致于大学里面的某一个学科,所以美国的教育事业得益于教育基金会是非常大的。比较说一些名牌大学,有的是私人捐助,不是基金会(捐助)比如像斯坦福等等。私人捐助的名牌大学就很多,有了这些大学之后,基金会本身每年都给他们极大的资助。另外一项他们涉及的领域就是医疗卫生领域,一种是提高,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于医学的研究,比如说小儿麻痹、黄热病、钩虫病,这些流行病的疫苗,能够防治这些(疾病)的研究,它是在基金会成立之前就成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在这里面研究出来的。所以那种医学科学的前沿,这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特点。另外一方面是公共卫生,培养护士,还有类似我们的赤脚医生。培训两年,到农村缺医少药的地方,在中国也培养过。在第三世界,在美国,它都培养过这种。它提倡医学的发达,当然还不止是它(洛克菲勒基金会),比如现在的比尔·盖茨。比尔·盖茨现在下功夫把重点放在艾滋病上,防治艾滋病已经捐了几十个亿。在非洲有一个地方,在亚洲是以印度为重点,进行这些活动。它有一个口号,就是“让我们的下一代活在没有艾滋病的世界上”都有这种豪言壮语,所以简单地说医学算是一块。 进一步比如说社会科学,因为后来感觉到自然科学的发达,社会财富的增加解决不了人类的各种苦难,比如说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那个时候生产力很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所以基金会就出钱,建立了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但是基金会的成立,它是靠几个就是说成为一种事物,创始出这样一种事物来。在20世纪初期的一种事物,那么这个事物为什么会产生,它背后的思想是什么?因为我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资本家剥削起来很残酷,并且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办一个企业他的最终目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他为什么要捐钱出来,而且捐这么这么多的钱出来做这样的事情?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以个人道德来说,好人干好事,坏人干坏事,剥削是坏事,捐钱是好事,所以怎么一个人又做这个又做那个,这恐怕不是这样来考虑的。首先他有一个物质基础,我觉得这种大基金会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农业社会里面就不是这样农业社会总是以家庭为单位,然后是看得见的缓慢的财富的积累,也没有那么快。这个是在20世纪初期 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工业化突飞猛进,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非常非常快,20世纪的开头一二十年那是美国真的大发展的时候,开始把欧洲甩在后面,整个的发展很快,这是工业化。在工业化的过程里面就出来了这些财团,钢铁大王、石油大王、金融大王,好多大王。 这个大王的意思就是说,他个人,他的一家企业积累了非常非常大的财富,这个财富之大就使得他觉得成了问题了,拿了这么多钱怎么办,它是一个问题。在我们看起来,这应该不成问题,钱总是越多越好,是吧。他有几个途径,或者是扩大再生产,但是扩大再生产是有限度的,因为在经济上如果你无限地扩大,他就有一个效益递减的问题了,不是越扩大越赚钱的。还有一个美国已经出台了反托拉斯法,你一个家族的财产不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他有限制,这个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他花不完,并且他们这些人白手起家的老一代资本家 并没有穷奢极侈的生活习惯,他能花到哪儿去呢,他就是多造几幢别墅,这个也是有限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他没有为子孙积累财富的观念,他觉得那个是不对的,美国的文化里面是赞成个人发家,个人奋斗,通过奋斗,哪怕你的奋斗过程里手段比较残酷,人家追究得比较少,但是你如果完全是靠祖上的财产,自己什么都没干,然后你就变成大富翁了,社会并不会对这样的人并不给予很高的尊重。并且老一代的财团主人,他都很害怕培养出纨绔子弟。举个例子来讲老洛克菲勒他的几个儿子,他一个礼拜给他零花钱3美元,这个3美元他就告诉他1美元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第2个美元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你总会碰到如生病等无望之灾,总要有一个储蓄的概念。第3个美元帮助别人,你看谁需要帮助,你就应该帮助别人,他就是这样教育子女的。另外当时已经有了一些社会上反对和讽刺摆阔炫富的,很有名的书都出来了比如说有一个人叫凡布伦,他就专门写这(种书)。就是有钱阶级,他把他们痛骂了一顿就是专门在外面摆阔等等,这些东西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就是你拿了钱到处去摆阔并不能使你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好像大家都很尊重你的,不是这样的。还有一个在美国那个时候,有社会批判的力量相当强大,除了底层的在两极分化过程里,工人运动也起来了,那个时候叫做进步主义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对于政府的腐败和财力的巧取豪夺不断地揭露,那时候的文学作品,报纸特别厉害,这样的话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舆论,觉得他看自己发财发到这个程度,好像处境并不怎么太愉快,变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他们有这样一种社会压力,这也是一种外部的压力,造成了他觉得这种钱总得有个去处,这个社会压力来自于美国的另外一种思想传统,就是平民主义。美国有两种思想主义,一种是个人竞争,类似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样的东西,就是说你通过自由竞争,谁有本事谁上去,我之所以发财,就是因为我又聪明又健康又勤奋,完全是靠我自己奋斗来的;你之所以潦倒,那就因为你不是笨就是懒。他们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就是推崇个人奋斗,并且在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还有在自由竞争里面不应该受到束缚。但是另外一方面美国有平民主义的倾向,不像欧洲有旧贵族哪怕是没落的贵族也比贫民受到尊重一点,它的世家子弟怎么怎么样。美国不是这样的,它有平民主义的趋势。一直到现在比如说美国的一位总统,他很喜欢说他过去是穷孩子。英雄不论出生低,他越是过去怎么穷,然后我奋斗出来了,我还是很光荣的。不像有的人觉得自己家里(穷),要掩盖家世等等,他不是这样的。所以对于平民,或者是追求平等这个方面还是有强烈的倾向。还有一种就是志愿精神,志愿主义精神,就是说每个人对社会尽义务,这样的一种传统。我说他一个是个人主义,另外一方面他有团队精神。因为美国的移民,他从早期从欧洲移民到美国,在17世纪大批地去的时候,他们那个时候名义上都是英皇的子民,英国国王的子民,但是他们一旦有了问题,有了灾难,有了需要,天高皇帝远,那真是开高皇帝远,这谁也指望不着。谁来保护你呢,只有自己保护自己,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需要社团精神。社团的观念非常强烈,所以有了事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互相帮助的观念还是有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传统,当然就是基督教传统,所以比如像老一代的这几个, 我在这本书里面讲到美国三个先驱一个是卡耐基、一个是洛克菲勒,这是咱们都知道的, 还有一个叫塞其,塞其基金会是最早的,比他们两个都成立得早,他们的思想就是以卡耐基的一篇叫做《财富的福音》很有名的一篇文章,都非常系统地放在里面。他的第一个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13: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这个是人类进步的产物,这是人类进步所需要花的代价,因此不能因为看到这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就想着还是回到过去平均主义的时候,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回到那个时候最好那是不行的,这个是以个人奋斗为基础的社会是最好的,因此现在我们所要做的是改良它,而不是把它拆了重新分配,所以它认为它这一套理论下来,因此既然有能力赚钱的人,就应该有能力组织怎么样花钱,把钱花在点上,最大限度地给社会造福,总的说起来是这么一个想法。而且根据他的想法,那个钱都得散尽,不要到死后再去捐遗产,他不赞成等死后再去捐遗产,写一个遗嘱,他说那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你(捐)遗产以后,人家把你的钱弄成什么样,你就控制不了了。他认为得在生前看到我的钱用在对头的地方,这是一个。另外还有一个,不是说富人进天堂跟骆驼进针眼还难嘛,这个是《圣经》上说的,这样的话不就可以跟《圣经》妥协了。我虽然是富人,我还可以进天堂, 因为我把所有的钱都已经散光了。他还真这么做了,他在他的企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时候,股票股值非常高的时候,他忽然一下子全卖掉了,卖给了摩根,留下他自己的那份股份就完全捐给了卡耐基基金会。所以他有一句话:拥巨资而死者,死于耻辱。就是说一个人死的时候还是一个很富的人,他这个人就是可耻的,这是你必须在生前散尽。他这个思想,当然以后的大富翁还是捐遗产的多,不见得在生前都散尽,可是他的这个思想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以致于现在的比尔·盖茨,就是卡耐基的崇拜者,他就要在生前把钱都给捐光,他已经向报界宣布,他有两个孩子,他每人给他们留相当于650万英镑的财产。为什么是英镑,我是在英国报纸上看到的。每一个人得这(一笔钱),其它的他要在生前全捐光。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主人,他不认为政府是社会的主人,我们的老百姓我管不着,因此他们还想以他的财富左右社会的发展方向。比如说我认为社会重点应该发展教育,或者说重点在医学方面,应该重点研制癌症或者是艾滋病,我就把大量的财产投到这个上面。 并且他们有一种匹配资金的条件,就是说我出多少钱,条件是市政府或者是当地政府也出多少钱,这样的话他等于影响了这个政府的预算。政府想我不出这个钱,这笔钱也没有了,他也觉得这是好事。所以批评他们的人就有这个说法,就是有一些左派的(人士)批评这(件事),就是他拿这笔钱左右了政府的预算。他们应该没有权力这样做的,但是他就愿意,而且他确实是有意识的,他说我就是要,我既然有了这么多财富,我要用在点上,我要使得这个社会按照我认为最理想的方向去发展。所以卡耐基专门还有一篇文章,就是提出最好的捐献的领域是什么,他提出了几个就是像教育、公共图书馆、医疗卫生,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建议),就是游泳池。为什么要捐游泳池,他认为游泳能够使得人健康,最好普及游泳了,大家的健康水平就提高了,所以他拼命地鼓励各个地方造游泳池。还有就是公园,改善环境,使得公园是向所有的人开放的,穷人也有地方去享受美好的景色,他就提出了这些个方向,所以他这一套哲理思想,是支撑他们100多年来,一直到现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发达他成为一个普遍认同的一个价值观念。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是不是每一个捐一笔钱成立一个基金会的富翁,都像他们这样想呢?其实也不一定,就是也不见得所有的人都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或者所有的人都有崇高的理想,要为社会做好事。但是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事物之后,他变成最方便的搁钱的地方了。你有钱没处花,算了,你成立一个基金会吧,因为它最简便,所以待会儿我还要讲到政府的法律和制度是怎么样子的。底下我还想花点时间讲一讲他同政府是什么关系,因为大家都会提出这个问题来,比如说捐钱是不是为了避税,认为我要把这笔钱捐出来我就可以不交税了,这个问题当然是有紧密的关系的,不然的话为什么税收政策这么重要呢。而且美国的税制改革,就是对于这一块的税制改革波动,对公益事业捐献的程度,捐献多少钱,这里面也常常是有关联的。但是从一开始,第一代的基金会的创始人,就是刚才我说捐一大笔钱出来成立基金会,不是因为税收,因为那个时候税收制度还没有呢,美国有所有税开始得比较晚,好像是1913年,真正地你要是捐助慈善事业可以免税,这样的法律出台是1917年,所以这个时候那三大基金会都已经成立了,而且那个时候的所得税是很少的,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卡耐基一律主张提高遗产税,他就是不让把遗产给子孙,所以是他们促进税收政策的。但是后来国家有了这样的法律,后来不断地完善,就越来越规范了。当然是跟税收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的,现在在美国这条法律叫做税收法的501c3。就是根据这条法律,这条法律专门管一切非盈利组织,享受免税待遇的非盈利组织,然后它底下就有规定,你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享受免税待遇,里面就是说非盈利性质的什么教育啊,对社会有益的,它的规定很细好多好多。在做这些事情,然后你要成立一个基金会,你必须要提交一个宗旨,你这个(基金会)是干什么的,然后你去申请在当地的税务局注册,得到批准承认你是非盈利组织,那么你这个资产是多少,注册资产是多少,这个资产这笔钱就可以免税。因此所有的基金会,大一点的,他都有一个专门搞法律的人,经常要跟政府打交道,他们就属于税务局管理,每年他有责任向税务局提供报表,他有资产和支出,要详细地向税务局报。他们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说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去查他的帐。我自己就有这个体会,我到卡耐基的和平基金去,我想问问他们,说你们去年大概支出是多少,结果那个管事的人从电脑里面给我拿出那么一大摞,他们去年的详细的资产报表,我都看不懂,好多非常详细,包括他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里面,他说工资这一块是多少,随时任何一位公众都可以去查他的东西。为什么呢,100年来美国国会找他们的碴,进行听证会,就是说那些享受免税待遇的非盈利组织到底干什么了,经常就把他们叫去批判他们,叫他们报帐,或者是说你们已经做了一些不对的事情,跟你们的性质不相称的等等。但是更多是对他的税收问题,所以到1969年,现在一直实行的税法,是1969年最后通过的经过各方面讨价还价通过的一个税法,这个里面规定了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其中有一个新的规定, 就是基金会所赚的钱,每年必须至少要给出去5%,就是说不得低于5%,因为你要是低于5%,就变成你享受了免税的待遇,你不去做事,你把这钱存起来,这个是不对的,所以就规定了这样的(政策),所以有的时候,因为基金会它成立了一个基金,那么他还是要赚钱,他还是要生财的。大的基金会大部分都是有股票的,他拿一部分股票去投资,那么这个股票的增值就是他那一年可以用的资产,所以他必须要用掉这个钱,他要不用掉的话他就存起来了,所以股票常常比较高的时候,基金会到年底就突击花钱,因为那个时候去申请特别容易。他要不花掉的话,他就犯法了,他就违法了要罚款了。但是像现在股票大量缩水,有好多基金会就很困难,他已经答应的钱都给不了了,也有这种情况。最近我听说好几个基金会,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基金会的运作,它是一部分人有各种项目官员审批项目的,它有一个会长,真正左右基金会的思想的实际上是它的执行会长。它这个执行会长有点像一家企业的CEO,而且是一批已经现在专业化的精英。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基金会精英,就是这些人专会搞这些事情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财产不属于他的,但是他支配的权力很大,他觉得应该做什么事情,那么一个会长假如连任十年的话,这个基金会的方向跟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大的基金会就有办公室了,有各级领导,有项目官员等等,所以这种运作就已经是一个企业化的运作。他有董事会,可是那董事会不是出钱的人组成的,这个跟企业不一样,董事会就是社会名流,比如说下台的政府官员、大学校长、企业界人士等等。但是它跟出钱没有关系, 但是比如任命会长,决策还是要董事会的举行的。因此如果我是老板,你捐了钱出来之后, 当然第一代的时候,比如像卡耐基这样一直到他死之前,他还是左右基金会的方向的,他觉得应该怎么样,他死了之后就不是这样了,而且就跟他脱钩了,这个基金会本身就是独立的, 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熟悉的乔治·索罗斯金融家,他也是个大慈善家,他就说有一次在开董事会的时候,他说应该怎么样,别人不同意他的意见,然后他一火,他说是我捐的钱, 我说了算,另外一个人立刻就跟他说,索罗斯先生对不起,这不是你的钱,你已经捐出来了, 而且你已经享受了免税,假如你不捐这个钱,你就应该交很多税交给政府,政府还可以使这个钱去做好多别的事情,所以你不应该说这个钱是你的,你说了算。 最后我就想讲一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个也是大家所关心的。我最开始的时候是认为跟我们完全没有关系,就是说我们的国情是绝对不一样的,因为这是私人基金会,我们国家的私有财产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保证,尽管实际上已经出现各式各样的大款,而且有一些人特别有钱,但是你在制度上私有财产是没有保证的,所以在私有财产没有保证之前,你怎么能够指望他捐钱出来呢,他也许明天政策一变,钱就不是他的了。但是从上次修宪到现在十六大之后,慢慢地民营经济有了地位,并且现在说民营企业家也要享受国民待遇,就是完全平等的待遇。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然后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好多好多,财富会集中, 而且贫困悬殊已经扩大了,而且我知道的据我了解现在也已经有不少有志之士,挺想捐点钱来做点好事的,可是这个钱要捐出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你捐到哪儿去,怎么操作,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我认为我们的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法令了,就是说鼓励有钱的出钱,最主要的要有诚信一套制度的保证,从思想上,从规范的操作,你不能够说人家捐了钱,不知道它干什么去了。现在有一些水灾或者是地震了,大家捐钱,捐钱的时候都很不放心,不知道捐到最后落到谁的腰包里去了,这样的话如果是没有一个制度,没有一个透明的,你随时可以去查的或者每一个钱都可以追踪到什么地方,你都有一个渠道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就很难有这个。另外在观念上也是有个转变,应该有一个转变,就是说取之于民还之于民。 我这个社会的财富,我对社会应该有责任感,因为我们一般是为子孙积累财富,这个观念是比较强的。甚至一些贪污犯说,我还是为了我们这个家,连贪污都是为了儿子,所以这种观念我觉得应该改。就是说每一代的人都应该自立更生,因此有了财富的人主要的责任应该是面向社会这个观念慢慢地转变,不是一时就完全能够转变起来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观念可以跟我们古代的道德为富而仁结合起来。你富了,可以做一些好事,总是善举。但是这善举不是个人的,应该是有组织的,所以像这一类的事物,一个是要去掉一些误区,对它的一些误解。另外一天我觉得很值得详细地加以研究,我自己想既然我已经看到了这么多材料,我去访问了那么多基金会,跟那么多人谈话,我就觉得自己也有义务,尽量详细地把一些情况提供(给大家),不管谁有兴趣谁可以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4-30 23:16 , Processed in 0.05013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