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光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的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教授王平老师。王平老师今天给我们主讲的题目是后殖民主义西方中心论之消解。
首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王平老师,王平教授。王平老师是1958年生,陕西省耀县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1987年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专修西方哲学,1993年1月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访问英国伯明翰大学和诺丁翰大学,2002年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出版专著也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出版专著是《生的抉择:克尔凯戈尔哲学思想研究》、译著《科学与智慧》、《西方宗教哲学文选》、《罗蒂与海德格尔论哲学的终结》等等。那么大家知道,我们王平教授长期以来,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不仅研究得深度非常深,有很多的著述,也有很多的报告,在同行被称为青年的哲学家,而且他非常得关心我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很多的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研究,经常和大家切磋和讨论,特别是对一些主要的哲学家,二十世纪的一些主要哲学家,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而且有很多独道地见解,他的很多的著述被同行引证的非常多,特别是关于克尔凯戈尔、海德格尔等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今天又以后住民主义西方中心论之消解,以及西方哲学对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影响的一种作用,会给我们今天重新来看这个世界,来认识认知、诠释很多新的现象,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思考。特别是抗击SARS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再来看很多我们西方的这样一种思想,包括有一些存在主义的思想,应该会有很多的见解和启迪,下面我们非常高兴邀请王平教授给大家做报告,今天报告的安排还是这个模式。
我们前一个小时由王平教授给大家主讲,后面一个小时我们根据同学们、老师们在网上提交的问题,我们求教于王平老师,下面我们就请出今天我们的嘉宾主讲人王平教授,大家欢迎。
王平
同学们、老师们,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在网上进行交流。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后殖民主义西方中心论之消解。后殖民主义应该是七十时期末期发展于西方国家,八十年代兴盛,九十年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后殖民主义是消解西方中心论,另一个说法就是西方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就是后殖民主义的视野里面是东方主义,就是后殖民主义称为东方主义。什么是东方主义?就是西方审视东方的立场。东方主义以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文明与野蛮等二元对立的构建的与西方对立的东方,因此东方主义视野中的东方主义,完全是西方主义构造的结果。西方人说的东方人不是东方人,是他们塑造的,可以称其为博物馆中展览的对象。传教士叙述的对象以及人类学、人文学科理论分析的对象。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宗旨,就是揭示出被扭曲的,作为西方对立面的东方是如何被西方制造出来的。揭露东方主义的文明主义和帝国主义实质。
我们从后殖民主义的表现是审视西方殖民扩张以来,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从而对西方控制东方的合理性提出了置疑,对西方文化中心思维趋向提出了挑战,这是后殖民主义基本的理论主旨。我在这个题目想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讲后殖民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趋向。什么意思?就是后殖民主义需要了解在当今西方,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就是后现代主义,从理论联系来讲,可以说后殖民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文化理论实践。那么在后现代主义理论里面,就是讲后现代主义基本理论趋向。那么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以启蒙精神为内合的现代主义的批判反思,是消解世界观的理论倾向,它对近代以来的各种世界观提出置疑,并将他们作为基础主义予以消解,后现代主义否定现代主义推崇的统一性,同一性,必然性,强调偶然性、不确定性、差异性等等,视为统一性等徒劳的形而上学,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主义理论相对立,现代主义强求统一性、必然性、确实性,后现代主义的现代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它对现代主义的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批判,所以后现代主义,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基础主义可以说它是泛指一切认为人类知识、文化必然有综极基础,并且认为是科学家的认为。后现代主义把整个西方发展的历史进行寻求的历史,所以美国有一个哲学家,叫做瑞驰尔,他说主宰着整个西方哲学,一代又一代西方主义者寻求这种超言的基础。因此从柏拉图成为一种主宰西方主义的一种倾向。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哲学里面这种倾向的批判,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点,因为这个基础是创造和生产出来的,因此我们应当摒弃人类活动中自然登记秩序的诱惑,因为没有人曾经得到过绝对的基础,绝对的真理,西方哲学寻求阿基米德例证,同时寻求的绝对的基础并不具备绝对的性质,因为任何概念都是相对的,相对一定概念模式而存在的。那么基础主义在十七世纪后,就是新事物二元对立模式,基础主义往往表现为将现象与本质,外在与内在对立起来的本质主义。所以说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成了西方近代哲学所追求的终极关怀。二元对立总是围绕真与假,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等二元非立的价值构建自身。
在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哲学家罗蒂,罗蒂批判基础主义,就是批判现代性,他把启蒙运动以来,归结为形而上学的企图。他说近代哲学通过启蒙运动导致双重结果。一种结果就是启蒙哲学推翻基督教为中心的基础作用,用理性代替信仰,开辟后哲学文化时代。但是另一方面,启蒙哲学又用哲学取代了神学,就是文化延吉从神学时代到哲学时代,就是从神学文化到哲学文化。当代文化已经从哲学文化走向后哲学文化,后哲学文化没有基础,没有中心,也没有权威,所以罗蒂对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批判,他只在消解基础,消解中心,所以罗蒂讲比如说我们衡量社会道德的进步,道德进步它主要表象为我们一种能力的提升,就是我们认知不同的民族,它的种族、文化、语言、生存的条件的差异性的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目标的实现,同时就在人类文化里面,没有一种能够处以中心地位的,作为样板的文化,它可以成为其他文化效仿的样板。所以说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里面贯穿一个核心性观念,就是消解中心,消解基础。那么后殖民主义它的一个理论基点,可以说它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点的一个延伸,或者说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个文化理论的实践,就是后殖民主义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化延伸到对东方与西方关系的解释方面,那么在这个解释里面,东方跟西方之间没有中心,就是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消解,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东西方关系问题的一种延伸。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西方中心论的结构,可以说它是文化多元主义,在文化理论里面运作的一个结果。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它是一种多元主义,那么后殖民主义也是一种多元主义,那么我们从西方思想史的发展,可以说西方近代以来的延吉历史,就是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西方近代历史可以说具有非常坚定的西方中心信念,那么这个西方中心信念就是先进与落后等二元模式构建的登记结构,那么在这个登记结构里面,就是说西方优于东方。比如说黑格尔这个观念就非常突出,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因为希腊人的精神是以普遍性作为意志的对象,东方精神在没有从特殊限制中解放出来,所以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讲演录里面,他说在希腊我们看到真正的自由在开花,自由在东方,希腊热而曼世界不同,在西方只有一个人自由,就是专制君主自由,在东方只有少数人自由,在热而曼世界是所有人自由,在东方所有人不能自由,在东方我们只能看到私欲、人性、形式的自由,自我意识抽象的相等,我就是我。我们所有的法律和伦理在东方国家里也还是有的,不过是采取实体的、自然的,家长政治形式,没有良心也没有良心道德,只是僵化的自然秩序。那么在黑格尔在东西方观念论述里面,可以说西方中心论的理念是相当相当显明的。
那么在黑格尔之后,我们讲现代西方思想,批判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倾向,并且试图予以超越,但是现代西方思想里面,总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把这个存在、意识、意志、无意识作为多元基础,就是用一种基础代替另一种基础,用非理性基础取代理性基础,后现代主义通过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批判,消解了中心观念,后殖民主义把后现代主义思想延伸到西方与东方的关系问题上,所以说后殖民主义可以说是多元文化主义,这种文化多元主义,它消解了文化中心论,就是西方中心论,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后殖民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趋向,就是这个理论基础趋向是后现代主义的,它把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宗旨延伸到对东方和西方关系问题的阐述方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下后殖民主义的东方主义批判,即后殖民主义批判地矛头是东方主义,把西方中心主义归结为东方主义,所以说对西方中心论的消解,就是对东方主义的消解,也就是对东方主义的批判。而这里面我阐述一下东方主义里面东方主义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就是爱德华的理论作为典型来分析东方主义,当爱德华在东方主义一书里面,他对东方主义的内涵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界定,就是说东方主义有三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把东方主义界定为关于东方的研究及其成果,就是说东方研究者就是东方主义者,那么东方研究者,他可以是教授东方、书写东方、研究东方的人,这些人可以是人文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但是爱德华说不论在特殊的,还是一般的方面,这些人都是东方主义者,他从事的工作就是阐述东方主义,这是一个角度,就是东方主义是有关东方的研究及其成果。
第二重含义就是东方主义是西方主义审视东方主义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西方来认知一个与他对立的东方。那么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对立,叫做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来认知东西方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说近代以来,一大批的作家,包括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家和种族国行政官员都把东方与西方的基础区别作为理论、史实、小说作为特点,进而详细描写东方人民、东方风俗,东方精神、东方命运等等,从一种角度来讲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东西方的基本特点来阐述东方。
第三重含义就是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付东方的一种合作之斗。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东方主义它是西方主义统治东方、管辖东方的一种方式。只有把东方主义理解为西方主义统治东方、管辖东方的一种方式,我们才可以理解西方文化的庞大的规章制度,正是借助这个庞大的规章制度,西方才能在政治上、社会上、军事上、意识形态上、科学上、想象上与后启蒙时代,对东方施加管理,甚至生产,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模式,西方在不断地生产、制造东方。所以说由于东方主义,东方过去不是,现在仍然不是一个自由的思想或者行动的主体,这是爱德华对东方主义三重含义的界定。
第二个方面我想讲一下后殖民主义适于中的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首先讲东方主义的西方主义中心趋向。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视野里面,东方主义是西方读解话语系统,就是全球的扩张,西方以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形式进行全球化的活动,不断认识非西方的东方,西方的外交官、军人、科学家、新闻记者、旅游者、考察队、冒险家等关于东方的经历、见闻、感受、思考、演说和写作,构成了西方文化中关于东方的话语系统。那么这个话语系统再加上学者和思想家的逻辑理论的建构,就形成了西方文化中的东方主义。但是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认知,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和基础的,是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标准的,因此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的演说,书写和编造,其中所呈现的东方,只是西方人视野中的东方,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方,西方对东方的演说和书写,在认识东方的同时,也扭曲了东方,因此东方主义演说的东方,完全是西方人的一个发表和编造,所以爱德华在东方主义一书里面说,东方几乎就是欧洲人的发明,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浪漫传奇色彩和异国情调,有着奇特惊异的地方,是西方人编造的神化,所以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视野里面,是西方人读解东方人的一种视野,所以东方人读解的东方人是一个伪造,不是真正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