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画国宝》
(2003年6月26日14:00-16:00)
主讲人:徐建融 美术史论家、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
主持人:顾惠忠 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顾惠忠: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的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徐建融教授。他今天给我们主讲的题目是“谈书画国宝”。首先,请允许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徐建融教授的简历,师承谢稚柳、陈佩秋先生,工诗文,擅画山水、花鸟,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书画鉴定和美术教育工作。上海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大辞海》编委及美术卷主编,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12卷编委,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2001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美术学文库美术人类学》获2001年国家优秀艺术图书三等奖。其他专著和画集有《中国绘画》、《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徐建融山水花鸟图册》等三十余部。
前一个小时由徐建融教授给大家主讲,后面一个小时我们把同学和老师们在网上提交的问题,请教徐建融教授。下面我们请徐建融教授给我们主讲,大家欢迎。
徐建融:
各位好,今天我们谈的是书画国宝。这个话题主要是从去年年底上海博物馆搞了个千年遗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引起很大反响,开始了今天这个讲题。这个展览我们大家都知道,去年年底的展览,又搞了相应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引起的轰动效应,传媒上都看到了,参观者要排队买票,买了票也不能马上进博物馆大门,进了大门也不是马上就能参观看到这个作品,还要排队看这个作品,特别是看今天我们作为背景的《清明上河图》,要排三个小时才能看上。可见晋唐宋元的书画国宝在大家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这个现象说明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所认识的中国书画的传统,都局限于明清比较多,它当然也是我们中国文化比较优秀的遗产。但相对来说对晋唐宋元这段时期书画的文化传统比较生疏,因为离我们比较远。而实际上这段时期正好是我们中国书画史上的最高峰,相对来说明清已经走上低谷时期。从个别情况来说,明清也有个别比较有成就的书法家、画家,总体水平来说晋唐宋元普遍很高,而且个别大师级的人物,晋唐宋元成就更高。正因为大家看到这么多的东西,同以前我们所认识的中国书画的传统有所不同,就引起了大家的震惊。当然参观者非常踊跃。为什么说晋唐宋元的书画我们称之为国宝?明清也有国宝,但不可能每一件都是国宝。一方面的原因,因为晋唐宋元的作品今天比较少,明清比较多,物以稀为贵,当然很珍贵。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晋唐宋元的作品比明清的作品水平高得多。它可以起到的借鉴作用应该是更大的。我们今天要讲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至少从我个人的看法,从总体上来讲,从普遍性、必然性来讲,晋唐宋元更能代表中国书画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第一点因为晋唐宋元的书画,我们重点讲绘画。当然书法也一样,今天中学生也好,小学生也好,学书法最为经典的是王羲之的作品,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 兆页 等等,集中在晋唐宋元。明清的书画家的作品尽管写得很好,但是缺少经典的意义,还不能在广泛的中小学生中间作为练习书法、训练书画的经典范本。我们今天重点来讲绘画,相对明清更具经典意义。第一点,从社会功能来讲,绘画作品所体现的是社会功能,晋唐宋元主要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知道,晋唐宋元的绘画,书法大致上也是这个样子,它强调的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安定和谐的状态。这当然是带有政治意义的。人物创作强调的是“成教化,助人伦”,山水花鸟画创作强调的是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人物画直接体现政治的价值,维护人与社会的和谐。山水花鸟画是间接的来体现政治的要求,人与社会也要和谐。使大家在审美中间,从精神陶冶中间达到同社会的和谐。我们可以看到晋唐宋元许多作品,敦煌壁画也好,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也好,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也好,这是人物画方面的,都是强调人与社会要和谐,要维护这个社会的安定,社会安定了它才能发展。当时维护社会安定是符合封建的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具体内容上当然我们另外去讨论。大的方向是人与社会要和谐,这一点今天应该也是同样的。就像古代的时候提倡爱国主义,当然爱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国家,具体内容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热爱国家,热爱民族,这一点我们今天还是应该提倡。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晋唐宋元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也是这样,欧阳询等写的书法作品等等,从表面上看维护的好像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深层次看实际上是维护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内容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放开来看就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山水花鸟画也是如此,像郭熙,他在《林泉高致》中讲到创作山水画或者欣赏山水画的目的就是因为人在社会中间,社会竞争很激烈,有各种不公正的事情发生,通过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画的欣赏,可以超脱这些烦恼。超脱这些烦恼,使精神得到陶冶,就可以更好地投入社会的工作,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花鸟画创作更明显,宋徽宗赵佶领导画院的花鸟画创作,都带有歌功颂德的意图。这一切,从今天来讲是麻痹劳动人民的斗志,从历史上来看实际上就是维护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所以晋唐宋元的作品都是从正面的,或者说从政治上、审美上体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当时的绘画、书法作品对维护一个国家的稳定,维护一个国家的纲纪是宝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书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纲纪”。我们今天也认为这个东西是国宝。艺术作品要成为国宝,应该通过政治上的教育,通过审美上的陶冶,使人与社会结合起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当然是广义上的人民。我们知道任何社会,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这个社会总归是不公正的,社会不公正势必要导致某一部分人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当这种情况下人与社会又怎么能和谐?这个情况下在明清社会里反映得比较明显,明清书画作品基本上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冲突,解放后我们推崇明清艺术作品也是因为这一点,因为它是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从更大一点的范围来讲,也是造成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徐文长也好,郑板桥也好,大部分作品是发泄心中的牢骚,作为发泄的工具,通过艺术的创作,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表现”。“自我表现”势必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个人与社会,不是以社会为中心,个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一分子服从社会,而是以个人为中心,要求社会服从自己。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便与社会发生冲突。艺术家也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而是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元代画家也遭遇了社会的不公正,蒙古族的统治阶级,推翻了宋朝的统治,原来我们中国是汉民族的统治,元朝则是蒙古族的统治。中国传统的观念,特别是孔子的儒家观念,认为我们汉族才是正统国家的主人,少数民族则是狄夷。现在我们汉族人变成为蒙古族的被统治者,他们把中国人分成四等,第一等就是蒙古人;第二等主要是西域人,西北部这部分少数民族;第三等的是汉人,这个汉人是指北方的汉族,原来北方是受金统治的,金是女真族也是少数民族;第四等是南人,就是江南这一带的汉族人。实际上我们知道,从南宋之后,中国文化基本上,特别表现在江南汉族的一些人文的创造中间。元代的时候,汉族人,特别是汉族的知识分子,包括汉族的一些画家,受到了最大的心理上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他所选择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不和谐,而是人对于社会不公正的现实进行超脱,陶醉于艺术创作中间。通过艺术创作就解除了人与社会的不和谐,而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看到元代的绘画绝大多数都是画的山水画,而且画的都是隐居图。像吴镇的《渔隐图》,王蒙的《青卡卞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摆脱了人与社会的不和谐,间接的就达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所以我们看到晋唐宋元的绘画、书法作品,来表现个人牢骚的,或者作为自我表现的很少,他的主流不是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没有提倡人与社会冲突的。这一点精神应该是非常可贵的,有了和谐的心态,这个社会才能够发展,有了和谐的心态,作为一位画家、书法家来讲,对他书画艺术的创作,才能够提高他的艺术水平。这是第一点,晋唐宋元书画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宝,之所以在中国书画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点,晋唐宋元的书画家,通过他们书画作品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敬业精神,也是明清的书画艺术家所缺少的。因为晋唐宋元的书法家也好,画家也好,刚才讲了,因为书画是国家的鸿宝,是作为一项工作来对待的。古代的画家称作画工。明清因为文人参与书法,特别是参与绘画创作成为主流。他们通过书画作品的创作,主要侧重于个人的自我表现,或作为词翰之余的一种游戏形式。因为他们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通过书画艺术品的创作,来解脱这么一种不公正,来体现人与社会的冲突,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这一点当然是有它值得称道的一面,解放后我们称之为反抗性,今天看来对社会的和谐起到的负面作用也是相当大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晋唐宋元的作品,在意境上就要比明清的高一点。从敬业精神,因为晋唐宋元书画家都是把它作为一项工作来对待,非常认真、刻苦的对待它。第一点表现在你要画一件作品一定要深入生活,晋唐宋元的画家基本上都是十分强调一定要以大自然为师,以生活为老师。通过深入生活,去激发自己心灵的灵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晋唐宋元绘画史上有许多作品,像荆浩山水画很著名,长期隐居在太行山一个山谷里面,他就住在这里好几年在这里写生,画了几万幅的松树,当然可以画得非常好。像宋代的易元吉,画花鸟画得很好,当他看到另外一个画家赵昌画得也非常好,他认为要达到他的水平很难了,因为赵昌也是通过写生,他是在家门口种许多花,每天早上起来,早晨的时候花卉特别漂亮,画出来就非常好看。他想要怎样才能超过他?要在深入生活等方面加倍刻苦用功。后来他到深山老林里面,一般人不敢去,他专门去画猴子,中国历史上画猴子就是易元吉画得最好。他吃住在深山老林里面,好几年时间下来,观察猴子是怎么生活的,它的动态是怎样的,等到几年以后,他从深山老林里面回来,他画猴子天下第一。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或者通过自己深入到深山老林里面去,或者通过自己养花、养鸟,总之就是以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点是作为工作的艺术创作的真理,任何艺术都应该是以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就谈不上敬业精神,最多作为休闲、游戏、发泄。
我们今天看到的晋唐宋元许多绘画作品,特别是唐宋在这方面已经达到登峰造极了,画得很逼真生动。为什么能够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就是因为从生活中来,以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点来看,我刚才讲从作为工作态度上来讲,晋唐宋元画家基本以绘画作为一项工作,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明清画家基本上作为个人心情一些牢骚不满发泄的工具,这是不一样的。表现在对于生活的态度上,就有不同的要求,因为它是休闲,是发泄。就不需要像宋代画家那样艰苦深入地投入生活。明清绘画有两大系派,一大流派是称作正统派的绘画,他们并不是强调生活,他们强调的就是对古人的临摹,把生活抛弃了。我们知道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他把这个唯一源泉抛弃了,当然他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达到高峰,不可能源远流长。董其昌讲:“以境之奇怪论,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山水决不如画。”作为工作的中国山水画创作,要兼顾境之奇怪和笔墨之精妙,笔墨是服从并服务于意境的塑造的,是量体裁衣的关系。作为休闲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则只需重视笔墨之精妙,中国画都是以笔墨表现出来的,山水画对生活不要关注,只要关注笔墨就可以了,这个笔墨就像书法学习要临摹古人的字体一样,只要临摹古人作品就可以了,形象、景物是服从并服务于笔墨的抒写的,是削足适履的关系,如各种解索皴、披麻皴、鼠足点、胡椒点等等,其境之奇怪,当然画不如山水了。宋人山水我们可以看到,他以境之奇怪论,画得绝不是不如山水,而是画高于山水。当然,如果以笔墨之精妙论,宋人的山水同样画要比真山真水精妙。所以宋人的作品无论从形象真实性也好,无论从笔墨精妙性来讲,都是超过生活的真实对象,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明清抛弃了生活,仅仅剩下笔墨这一点。这一点当然它又要比宋人欠缺。
正统派当然不重视外师造化,另外一派是野逸派,他更强调的是个人的情感,这批画家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特别强烈,他们的情感要比别人更强烈。所以他们的创作主要是用笔墨来表现、发泄自己心中的牢骚,许多人认为野逸派非常重视生活,如石涛就讲过“搜尽奇峰打草稿”。实际上从他的作品来看,石涛对生活的深入也是非常不够的。陆俨少先生现在去世了,陆先生对石涛认识非常深,他认为石涛这样讲不过是“大言欺人”。他的章法就不完美,很牵强,就是因为缺少生活的依据。对于生活石涛仅仅是走马观花,这点来讲明清绘画当然不如晋唐宋元。
另外一条,怎么对待绘画?晋唐宋元的画家我们知道对待绘画都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像杜甫就称赞当时唐代一些画家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要画很长的时间,非常严肃认真。郭熙画一幅画一定要心情非常平静,不能心情非常冲动心态很不平衡,这时候不能画画。要点起香来洗好手非常严肃的画画,一开始画的很淡,再反复看,看到什么地方需要修改就修改,翻来复去要好几天,十天半月才能画好一张。所以郭熙说应该如见大宾,好像我现在画画并不是在画画,而是在跟一个非常高贵的客人在交谈。他又说画画要如戒严敌,好像我现在不是画画,而且在跟一个敌人打仗,一定要全神贯注,非常严肃认真。所以他是如见大宾,如戒严敌。所以他说应该要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创作,他讲要严重以肃, 恪勤以周,不能粗心大意,马虎草率。这一条创作态度在晋唐宋元具有普遍性,徐熙的《雪竹图》、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包括一些斗方的小幅画,都是这样画出来的。像我们看到黄公望,似乎他的图画比宋人的图画看上去简单多了,花的时间肯定少得多。但是光文献记载里面,黄公望自己讲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画了四年还没有画完。可见从创作的态度上来讲,晋唐宋元的画家都是非常严肃认真的,而不是马马虎虎的。无论繁复的画面,还是简略的画面。决不掉以轻心。也无论大名家,还是小名家,无论巨幅画,还是小幅画,都是惨淡经营,全力以赴。从这一点来讲,明清画家同晋唐宋元明显不一样,明清画家把绘画创作称作翰墨游戏,强调即兴发挥。一幅绘画的创作,一般像郑板桥、石涛或者徐文长,他们的作品就是凭着激情,或者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或者半个小时完成了,势必就比较马虎草率。但是草率也有它的好处,有些草率的地方有自然天成之妙,但这仅仅是偶然性,不具备必然性。从必然性角度来讲,用马虎草率的创作态度来创作作品,总体上水平肯定要差一点。同样,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创作也有不够的地方,如它可能导致拘谨刻板。但总体来讲严肃认真对于画好一幅画具有必然性。从这点来讲,晋唐宋元的绘画,书法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晋唐宋元的书法,特别是唐代,元代也是一样,楷书写得非常好。明清能够写好楷书的人非常少,一般都是写的行草书。因为楷书不能凭即兴发挥,马马虎虎非常草率地进行书写,而明清的书法家主要是以一种草率的态度为主,当然不适合进行楷书的创作,当然以行草书为主。楷书这种书体它的水平在明清明显下降了很多。绘画创作也是这样的,场景浩荡,结构复杂,法度森严的大手笔,在明清基本看不到了。
正因为晋唐宋元的画家把绘画作为一项工作来对待,所以第一他们知道一定要来自生活,第二知道要非常严肃认真的对待创作。明清因为主要是作为一种游戏,作为个人的表现,自我的发泄,当然不是作为工作来对待。还有一部分绘画是作为商品来对待的,为了赚钱,绘画作品的创作成了商品的生产,就更不一样了,他还要迎合这个世俗的要求。从总体上来看是这样的情况。
我们知道,晋唐宋元的绘画还有几个方面,同明清传统也不一样。刚才讲的是比较大的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晋唐宋元的绘画,特别是唐宋,因为我们虽然晋唐宋元并称,实际上最高峰是在唐宋,晋达到高峰还没有达到最高峰,元已经走上下坡路,但是还处在高峰上。明清已经进入低谷了,尽管是低谷,也有个别的小高峰,像石涛、董其昌等等,但是即使是最高峰也不如晋唐宋元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