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查看: 1478|回复: 3

[转帖]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4 18: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9日 14:53

  

一,南极的自然地理概况

  1, 南极地理概况

南极大陆卫星影像图

  南极,被喻为地球的底部、遥远的边疆、地球的三极之一(南极、北极、峰极—株穆朗玛峰),那么,地球何处是南极呢?根据《南极条约》界定;

  ●南极区—南纬60°以南的区域(包括海洋、冰架、岛屿和大陆)面积约5200万平方千米 .

  ●南大洋—南纬60°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渡洋的总称,面积约3800万平方千米.

  ●南极洲—南纬60°以南的岛屿和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

  ●南极大陆—南纬60°以南的陆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

  ● 南极点—地球上南半球地理纬度90°的地方。

  2, 南极气候概况

  南极,又被喻为地球上最寒冷、风暴最猛烈、最洪荒的处女地;那么,南极的气候究竟有多么恶劣?气温又低到如何程度呢?请看,“南极人”的考察报告和亲身经历如是说;

  ● 地球冰库—南极大陆冰盖平均厚度2500 M、最大厚度4800 M、冰的总体积为24x106

  立方公里,占全球总冰量的95%。被喻为“地球冰库”、“冰雪王国”。

  ●世界寒极—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为-25°—-30°,最低气温达-89。6°C。较北极年平均气温低20°C。堪称为“世界寒极”、“地球冷源”。

  ●暴风故乡—南极大陆的年平均风速达18-20 M/秒、最大风速达100 M /秒,素有“暴风故乡” 和“风暴杀手”之称。

  ●白色沙漠—南极大陆年平均降水量仅有50毫米,大陆中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5 毫米,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区,称之为“白色沙漠”、“地球旱极”。

  ●世界之最—最后发现的大陆、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陆、紫外线辐射最强的大陆、昼夜最长(半年白天-极昼。半年黑夜-极夜)的地方、最洁净的大陆、、最孤寂、最荒凉的地方、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蛋白资源蕴藏量最多的地方

  二, 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

  极地科学考察(重点是南极)几乎拥有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51个国家参与,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她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显和角逐,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因此,倍受各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全球科学家的向往。其重大意义如下;

  政治意义: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因此,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自1984年中国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在短短的20年中,已成功地完成了20次南极科学考察和2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四大国际极地组织(ATCM--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SCAR--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OMNAP—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IASC—国际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从此,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科学研究、资源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务中取得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科学意义: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20世纪中,已有4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都是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例如;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与研究、南极冰下大湖——东方湖的发现与研究等。所以,南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

  为探索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拟订了一项区域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该计划有7项核心科学问题;

  1, 南极海冰区在全球地圈—生物圈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作用。

  2, 南极冰盖、海洋和陆地沉积物中的全球古环境记录。

  3, 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和海平面。

  4, 南极平流层臭氧、对流层化学和紫外线辐射对生物圈的作用。

  5, 南极地区在全球地球化学循环和交换中的作用:大气和海洋。

  6, 在南极地区监测和探测全球环境变化。

  经济意义: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而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南极磷虾)和油气资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资源。所以,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惟一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国界、其巨大的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独特地区。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南极资源的和平利用及其领土的归属问题,始终是南极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21世纪中,南极这一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有待于世界共同协商解决。

  社会意义:自我国开展极地考察的短短20年中,在科学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国际极地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充分反应了我们伟大祖国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日新月异面貌,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鼓舞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也由于极地充满着神奇色彩和科学之谜,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极地充满着浓厚的情趣,被深深地吸引和向往,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极地、认识极地、更好地支持和参与极地考察。被“极地人”的敢与冰魔争高低、誓为科学献青春的“极地精神”和人生哲理所折服、所敬佩、所学习、受益匪浅,都立志要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成绩和贡献。

  三、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

  1,中国应当开展南极科学考察

南极暴风天气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竺可桢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就呼吁,中国应当开展极地科学考察。

  众所周知,南极是地球上最后发现的一块洁净大陆,是科学实验最理想的圣地,是至今未开发的资源宝库,是全人类共有的地球馈赠。为此,中国对考察和认识南极、保护南极环境负有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对国际南极事务也应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发言权和决策权,对南极应享有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全人类的进步、和平与发展,也为了共同考察和探索南极潜在的科学之谜,中国应当,也有能力开展南极科学考察。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优秀文明历史,我们的祖先有着四大发明贡献给世界与人类。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已融入了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今天,改革开放的新中国,正以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振兴科技、强我中华、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已成为中华大地的主旋率,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气和能力,中国人也有志气和能力探索太空、地球的海洋和南北极、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

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起步于80年代初期,与早期先进国家差距一个世纪。自1984年我国首次组队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并成功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纬62°13',西经58°58',距北京距离约15701千米)至今,已走过了20个年头。继1985年建成长城站后,又于1989年2月在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林地(南极圈内)成功建成第二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南纬69°22',东经76°23',距北京距离约12553千米)。我国已在北极建成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还将在南极内陆冰盖上建立科学意义更深远的第三个考察站。

  从1984年至2004年的20年中,我国以长城、中山两个常年考察站和极地科学考察船作为考察基地,广泛开展了极地气象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学、生物学、高空大气物理学、测绘学、环境科学和人类医学等多学科考察,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极地科研人员和后勤技术队伍,通过他们的艰辛工作和拼搏奉献,在短短的20年中使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跨了三大步,将100年的差距缩短到了零的距离。

  1984年到1990年为第一步,主要是建立自己的科学考察站,同时开展极地常规和面上的科学考察,探索极地奥秘和积累考察经验,培养极地科学考察与后勤支援技术人才,也限于支撑条件有限和对极地国际事务了解不多,这期间主要以常规观测、单一学科、小范围为重点,科学研究目标不集中和重点不突出。

  1990年到1995年为第二步,初步形成了以一船(极地考察船)两站(长城站、中山站)为科学考察的后勤支撑和保障体系,一所(中国极地研究所)和多学科研究室为研究实体的格局,较高水平的制定和实施了中国南极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突出了七个方面的科研课题,分别为:

  7, 南大洋磷虾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

  2, 南极重点地区生态系统研究;

  3,极重点地区生态系统研究;南极大陆与陆架盆地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以及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研究;

  4, 更新世晚期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及现代环境背景研究;

  5,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

  6, 南极地区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的研究;

  7, 南极环境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及劳动能力的影响及医学保障研究。

  1989年到1990年的国际徒步横穿南极科学考察,在中国、英国、美国、前苏联、法国、日本等六国中,就有中国的科学家参与并承担了考察队中惟一的极地冰雪气候环境研究课题,表明了中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在国际南极研究的水平和地位。

  通过5年众多研究人员和后勤技术保障专家的努力工作,在南大洋磷虾生态系统研究、南极洲地质构造研究、高层大气物理学研究等三大研究领域中,获得了高水平科研成果,得到国际科技界的认可和赞赏。

  从1996年至今为第三步,在取得“八五”计划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在“九五”期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基本与国际接轨,主要表现在:(1)制定了与国际南极科学研究目标一致的科研计划——南极地区环境异常对全球变化影响研究(2)成功地组织了四次南极内陆冰盖科学考察。从1996年中国第1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开始,至2003年第20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结束,连续四次开展难度极大的内陆冰盖环境科学和格洛夫山的地质与陨石科学考察,纵深内陆冰盖1100公里,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关注。这一成功表明了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已向世界前沿研究领域前进了一大步。(3)在“九五”期间,实施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南极洲对全球变化的作用与反馈研究”。(4)成功地组织了2次北极科学考察,有来自中国(包括台湾、香港)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多年从事极地研究的资深科学家,而且有来自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芬兰、加拿大等国家的科学家和专家参加,组成了一支由中国政府组织的、以中国科学家为主体的国际北极科学考察队,这是20世纪末和21时机初,世界各国对极地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国际化、立体式的一次探索自然的科学考察活动,考察研究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始终紧扣全人类关心和科学研究敏感的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考察研究区域涉及北太平洋、北冰洋、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波弗特海、北极冰缘区、浮冰区和多年浮冰区。考察学科包括海洋学、气象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测绘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学和人文地理学科和渔业资源调查。形成了一个海、冰、气、生物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立体全方位考察。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抵达了北纬80°30'前所未有的高纬地区,开创了中华民族航海史上的先河。(5)2002年7月,在上海成功的举办了“第27届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大会”和“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科学家500多人与会,这也是自我国成为SCAR正式成员国以来,第一次承办的南极研究最高层次的国际大会。

  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南极考察‘十五’能力建设计划”,将极大的提升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高新科技的支撑能力和国际先进的实验手段。

  中国在短短的20年中,通过自己对南极和北极实质性的科学考察活动,对人类探索极地科学奥秘、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赢得了在南北极国际事务中的合法权益和科学研究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在21世纪中,中华民族将继续遵循邓小平同志 “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光辉题词所指引的方向,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和平与和谐做出更多的贡献。

  3、我国在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重点是南极)中的长足发展和取得了突出科研成果,中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也相应取得了应有的合法权益和地位。

  1983年06月,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1985年10月,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ATCPs) 正式成员国;

  1986年06月,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 正式成员国;

  1990年08月,成为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成员国。

  1994年08月,中国政府批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

  1996年04月,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 正式成员国。

  中国已在有44个国家参与的南极条约体系和有18个国家参与的北极科学考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关怀和重视

  极地科学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显示,是振兴中华、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为此,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重视,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关心和支持。1984年10月,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远征南极前夕,日理万机中的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光辉题词,1988年11月,又为中国南极中山站题写了站名。继之有陈云、杨尚昆、李先念、严济慈、方毅等老一辈中央领导都为南极考察题词。1994年6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向在南极洲的各国考察站发去“1994年南极仲冬节贺电”,1997年12月,他又为中国南极长城站题写站名。温家宝、曾培炎等中央领导,李鹏、朱镕基、乔石、陈云、杨尚昆、李先念、严济慈、方毅等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题词。以鼓舞着极地勇士为祖国争光,为科学奉献、为子孙造福。

  五、极地精神

  地球的南、北极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星球上纬度最高、暴风最恶劣、气候最酷寒、与世隔绝的孤寂地区。人们在那儿开展科学考察研究工作,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献身科学、为国争光的精神,不惧艰险,敢于同自然抗衡的毅力和斗志。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全体队、船员,就是肩负着民族和人民的重托,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将“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融为一体、深系心中,告别祖国和亲人,远渡重洋、奔赴南极,在冰天雪地、暴风肆虐的南极洲,抗冰击雪、拨风斗寒,力克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硬是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坚忍的毅力、沸腾的热血、辛勤的汗水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填补了我国科学研究的空白,把庄严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南极上空,铸造了极其难能可贵的《南极精神》,那就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忘我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那就是“遵守纪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集体主义精神;那就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求实精神;那就是“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20年来,历次中国南北极考察队队员继承和发扬南极精神,沿着邓小平同志为南极光辉题词指引的方向,顽强拼拨、无私奉献,圆满完成了一次次南北极科学考察重任,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攻克了一个个极地科学研究高峰,使中国在国际极地舞台上的地位明显提升,影响突显增大,作用日显增强。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研究员 颜其德)

发表于 2005-1-29 19: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都是这种帖子??
发表于 2005-2-17 00: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以前贴过的么……
发表于 2005-6-30 07: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7-26 18:05 , Processed in 0.04868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