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之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让以附之名的时光机器带您回到曾经,属于现在的曾经】~~~~~~~~~~~~~~~~~~~~~~~~~~~
查看: 3750|回复: 45

[转帖]自豪!我穿着汉服在日本参加毕业典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5 04: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很多日本人(还有韩国人,英国人,美国人,阿拉伯人)人问我这是什么服装?
  我很自豪的告诉了他们,这是汉民族的服饰。
  他们都说很好
  我感觉到我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好啊!!
  这次穿汉族服装参加毕业式,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日本人的尊敬与赞许的目光,没有一丝的惊讶与鄙夷。
  我想我是沾了先人的光了,要感谢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好的文化遗产。
  也没有日本人错以为是和服,宽大的下摆与过手的大袖,是华夏正统服饰,他们是很熟悉的,久违的。
  正如小钟说的那样,他们所赞叹的“强汉”的中国;他们所敬佩的“三国”的中国;他们所向往的“盛唐”的中国;他们所不能打败的“大明”的中国,又出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04: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韩国mm的合影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04: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服妹妹们也主动要求与我合影,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04: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拿到学位证书的时候,校长向我深深的鞠躬,我以汉礼回敬!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04: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一个和服MM跑了过来,真是挡也挡不住啊,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04: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中国留学生,满&汉服饰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04: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服男生也被我大汉的服饰倾倒,大喊一级棒!
 楼主| 发表于 2006-4-15 04: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西装同学也争先恐后的跑了过来,(呵呵,挺胸是很重要的)
发表于 2006-4-17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劲,顶下
发表于 2006-4-18 22: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中国人都要这么做
发表于 2006-4-18 22: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爱国情感!!!!!!!!!!!!!!!!!!!!

强烈支持!!!

发表于 2006-4-19 00: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在文革期间,这就是历史反革命,拉出去斗……

发表于 2006-4-19 00: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06-4-20 23: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篇帖子令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申报上的一篇东西
发表于 2006-4-20 23: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上街 我们不是在作秀

文 /职烨 摄影 /记者崔益军

1207b1-3.jpg  
    “那时候,有一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临刑前,他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这是曾在“汉网”上流传很广的一个帖子,很能够代表这个群体的理想和目标。
    2003年 1月,“汉网”正式成立。不到 3年的时间里,网站注册人数达到 2.7712万人,成员遍布全国。
他们的计划是通过“汉服”来实现文化的复兴,“完成在新时代的一次意义重大的回归”。
  
  穿上汉服正襟危坐

  12月1日,晚上7点。徐家汇东方商厦门口。一男子着一件黑色红边宽袖、交领布质汉服,步履端庄走来,弯身向记者作揖。
  此人名叫“大汉之风”,是“汉网”华东版版主。他常穿汉服上街,在家里更是习惯着这样的装束。
  不一会儿,数十人陆续到达,人手一个袋子,内装汉服一件。他们都是“汉网”成员,今天聚会的主题是讨论将要订制的“礼服”制式。
  步行去一成员家中,不少路人对“大汉之风”侧目而视,“大汉之风”坦然自若,一路说笑。
  到达目的地,各人换好服装,沿沙发坐下,收拢膝盖,两手平放在腿上,背脊挺直,面露微笑。
  “这样坐不难受么?”记者有些尴尬地放下刚翘起的二郎腿。
  “穿上这样的衣服,态度自然就能端正,不需要刻意为之。”

  什么是汉服?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并没有“汉服”这个称谓。这个词是网友们的民间定义,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主要指的是具备明末以前汉族人穿着特色的服装,特点是:交领、右衽、束带(不用纽扣)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服更应该称为“华服”,汉族人历史上所穿戴的传统服饰都应该归入其中,而不仅仅限于汉族政权主政时期。
  汉服式样的初步确立是在夏商以后,到周代就逐渐完善,基本的形制在先秦时逐步成熟,虽然每个朝代都有变革,但从历史资料和画片上看,汉族传统服饰的精髓却是不变的———飘逸灵动,端庄秀丽,有垂坠感,“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很有华美气质。
  官宦人家多用丝绸制衣,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凡遇上朝或参与祭祀等重大事件时,都要求着礼服,佩戴相关衣冠、饰品,盛装出席。普通百姓居家劳作所穿的“深衣”,则以能活动自如为原则。
  到了清朝,满族入关,严格实行“剃发易服”政策。之后的一连串战争,西洋人蜂拥而至,被截断的汉服再也没有了恢复的契机,很多人渐渐淡忘汉服的样子。
  “小时候,每次画《民族大团结》时,总是烦恼该给汉族小朋友穿什么……”一“汉网”网友说。
  恢复汉服,成为“汉网”网友的头一个目标。

  第一个穿汉服上街的人

  第一个穿汉服上街的人出现在2003年11月22日的郑州街头。
  他的网名叫做“壮志凌云”。在网络上,他的行动时间更早,11月21日晚上,他将试穿“深衣”的照片传到网上。那件“深衣”底色为白色,印有墨绿色碎菱形小图案、深蓝色花纹镶边。
  “壮志凌云”在郑州各大主干道走来走去,引起围观无数。
  才出家门,迎面碰上一对从广场练舞回来的中年女性,她们好奇地盯着“壮志凌云”。一个孩子问:“这是什么呀?”一个围观男子抢着回答:“戏服,是唱戏的。”
  走到商场门口,礼仪小姐冲着店里嚷:“快来看!一个日本人!”
  那天,有数不清的人称“壮志凌云”为“日本人”,每一次,他都停下来耐心解释:“这是汉服,是我们的民族服饰。和服是学我们的样式的。”边上的人一阵哄笑。
  这一天,“壮志凌云”上街的这条帖子在“汉网”上被顶上了有史以来回复率最高的位置,并被转贴到欧美的中国人论坛上。新加坡《联合早报》率先作了报道,多家电视台和平面媒体迅速跟进。
  汉服第一次从网上扩散到现实生活中。

  汉服出自谁手?

  12月2日,上海“汉网”网友聚会的第二天,晚上7点整。宁夏路某裁缝店。汉网成员“逆流”、“红天”、“大汉之风”相约去看做好的礼服样装。
  第一次去这家裁缝店时,老板娘一头雾水:“我会做和服、韩服,就是没听过汉服。”
  没有样子,就做不成衣服。
  他们分头回家,在网络上讨论。远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网友传来了手绘的衣服图纸,上衣、下裳、蔽膝、大带,一样样严格根据史书上记载的模样划出来,标好尺寸。
  “如果将来汉服真的能够发扬光大,这就是标准。”为此,他们对图纸格外珍惜。
  礼服终于从图纸上跳了下来。“红天”试穿,黑色的宽袍大袖,在胸前合掌可以拖至膝盖,红色的下裳原本应该像图纸中的那样打着褶,走起路来细软流动,但因为料子选得不对,看不出褶痕,显得有些僵硬。帽子的样子还没有定,所以头先光着。鞋子也是胡乱穿的,因为下裳长,可以遮住鞋。
  “做了整整两天,袖子的摆幅、下面的褶皱都很难处理,弄不好就不对称了。”老板娘斜靠在店里看“红天”试衣服,表情中更多是觉得好玩。
  明年1月,网站将举办集体祭祀夏完淳的大型活动,如果这套衣服获得大家认可,将被批量制作,成为统一服饰。
  试穿时,不断有路人停下来往里张望:“伊拉大概勒拍戏。”
  摄影记者想让“红天”穿着礼服去马路上走一圈,被他婉言拒绝了,理由是:这样的祭祀礼服很庄重,不能随便乱走。难怪“红天”的双手始终拢在袖子里合并在胸前,神情肃穆。

  乞巧、晒衣……

  今年“七夕”,“汉网”在上海的成员举办了第一次集体活动。
  十几个成员穿着褶和褥裙,在滨江大道上,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过节。傍晚6点,3位姑娘开始乞巧———望月穿针,吟罢3首诗后,西侧的一位姑娘将一根红线连续不断穿过7根钢针,拔得头筹。另两个男生用一根长绳穿过汉服两只宽大的袖管高高举起“晒衣”,同时按照汉族传统习俗将《中庸》、《汉书》、《三字经》等古书一一摊放在地上“晒书”。
  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围观的人不再认为他们在拍戏,或是日本人、韩国人,而是耐心听他们解释传统礼仪,饶有兴致地看他们做完这一切。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汉网”的成员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汉服”,接受这服装背后的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EFZM ( 沪ICP备17029626号-4 )  

GMT+8, 2025-5-1 06:32 , Processed in 0.053116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